謝邀。

一、太平公主其人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最小的女兒;李顯、李旦之妹。史稱她:沈敏多權略,為武則天所寵愛。武則天曾說:』吾女類我』。太平曾參與張柬之等發動的『神龍政變』,把武則天趕下台;與李隆基合謀發動『唐龍政變』一舉滅掉韋武一黨,是一個追逐權勢,心思縝密,膽大妄為之女人。

二、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二人矛盾之演變

(1)曾經的戰友

在韋後與安樂公主母女倆,毒殺中宗李顯後,韋後令其韋氏親族分別把持軍政要職,準備臨朝稱制。

在此千鈞一髮之際,李隆基與太平合謀,聯絡羽林軍,發動了唐隆政變,誅殺韋氏一族。

韋武既滅,朝廷易主,睿宗即位。因而太平公主更是立下不世之功,被晉封萬戶,成為大唐最有權勢的第一公主。太平因勢利導,權傾朝野,當時宰相共七人,有五人是出自其門下。睿宗對太平亦非常信任,封她為鎮國太平公主,還任其干涉朝政,文武百官多依附於她。睿宗也一直努力平衡兒子與妹妹之間的矛盾,但適得其反,導致了二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2)互為對手

唐隆政變後,太平對年輕有為的李隆基,亦刮目相看,覺得他青年才俊,有魄力、有能力,會成為自己的強勁對手。同時李隆基也對其姑姑的膽大心細,謀略老道,心狠手辣也有了一個清醒的認知。雙方都把當時的盟友看作未來的對手來互相防範。

(3)矛盾升級

二人猜忌愈深,為板倒李隆基,太平竟然極盡挑撥離間、造謠之能事,讒間東宮,謀生內變。然睿宗到是個和事老,他雖放縱太平為惡,但最後還是把皇位傳給了李隆基。

李隆基登基後,太平竟然一條道跑到黑,妄圖要把其拉下皇位。

開元六月,太平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及奸僧慧范等一幫死黨,圖謀廢立,還與宮人元氏企圖下毒害死李隆基。

(3)痛下殺手

太平圖謀不軌,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剛剛登基的李隆基的皇權。這時大權在握的李隆基,依然演出了唐隆政變先發制人的一幕好戲,面對舉起屠刀,亡命一搏的姑姑,他出其不意果斷下手,快刀斬亂麻,將太平黨羽一網打盡,賜死太平及諸子數人。惟薛崇簡多次勸諫太平交出權力,反被母親鞭撻,特免死,仍給原官,賜姓李。

龍爭虎鬥,李隆基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然開元盛世的序幕亦徐徐拉開!


不是唐玄宗不想放過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而是因為龍椅只有一座,不是你坐,就是我坐,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如果不是唐玄宗先下手為強,讓太平公主搶了先的話,他也得死。

是的,太平公主幫過唐玄宗。但此一時彼一時。那時候,太平公主和唐玄宗面對著共同的敵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

韋皇后是唐中宗李顯的皇后。武則天退位後,李顯再次繼位。李顯無能,讓韋皇后把持著一切。韋皇后特別崇拜自己的婆婆武則天,而且缺乏自知之明,覺得自己也可以走婆婆的老路。同時,她還有一個和她一樣沒有自知之明的女兒——安樂公主。這娘兒倆的意思是,韋皇后先當女皇,死後再傳位於安樂公主。

但是有人不同意了。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覺得,如果有人要當女皇的話,那也應該是她,而不是韋皇后。

另外一個不同意的人,則是武則天的孫子李隆基。

於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起,把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給幹掉了。然後,李隆基的爸爸李旦繼位。

太平公主覺得,李旦就是個過渡,還是應該繼承老李家的優良傳統——讓女人當皇帝。

但他的侄兒覺得,老李家的這個傳統不應該繼續發揚了。於是,他就先下手為強,幹掉了太平公主,他自己登了基,史稱唐玄宗。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的勢力專擅朝政,與李隆基發生尖銳的衝突,朝中七位宰相之中,有五位是出自她的門下,文臣武將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太平公主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以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寺卿唐和胡僧慧范等一起圖謀廢掉唐玄宗,此外,太平公主又與宮女元氏合謀,準備在進獻給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李晉是李德良的孫子。常元楷和李慈多次前往太平公主的私宅與她訂下作亂的計謀。

王琚對李隆基進言道:「形勢已十分緊迫,陛下不可不迅速行動了。」尚書左丞張說從東都洛陽派人給李隆基送來了一把佩刀,意思是請玄宗及早決斷,剷除太平公主的勢力。荊州長史崔日用入朝奏事,對李隆基說:「太平公主圖謀叛逆,是由來已久的事情。當初,陛下在東宮作太子時,在名分上還是臣子,如果那時想剷除太平公主,需要施用計謀。現在陛下已為全國之主,只需頒下一道制書,有哪一個敢於抗命不從?如果猶豫不決,萬一姦邪之徒的陰謀得逞,那時候再後悔可就來不及了!」李隆基說:「你說得非常正確,只是朕擔心會驚動太上皇。」崔日用又說道:「天子的大孝在於使四海安寧。倘若奸黨得志,則社稷宗廟將化為廢墟,陛下的孝行又怎麼體現出來呢!請陛下首先控制住左右羽林軍和左右萬騎軍,然後再將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一網打盡,這樣就不會驚動太上皇了。」李隆基認為他說得很對,便任命他為吏部侍郎。

魏知古告發太平公主發動叛亂,指使常元楷、李慈率領羽林軍突入武德殿,另派竇懷貞、蕭至忠、岑羲等人在南牙舉兵響應。李隆基於是與岐王李范、薛王李業、郭元振以及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皎、太僕少卿李令問、尚乘奉御王守一、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定計率先下手誅除太平公主集團。甲子(初三),李隆基通過王毛仲調用閑廄中的馬匹以及禁兵三百餘人,從武德殿進入虔化門,召見常元楷和李慈二人先將他們斬首,在內客省逮捕了賈膺福和李猷並將他們帶出,又在朝堂上逮捕了蕭至忠和岑羲,下令將上述四人一起斬首。竇懷貞逃入城壕之中自縊而死,唐玄宗下令斬戮他的屍體,並將他的姓改為毒氏。李旦聽到事變發生的消息後,登上了承天門的門樓。郭元振上奏李旦說:「皇帝只是奉太上皇誥命誅殺竇懷貞等奸臣逆黨,並沒有發生什麼其他的事。」李隆基也隨後來到門樓之上,李旦於是頒發誥命列舉竇懷貞等人的罪狀,並大赦天下,只是逆臣的親屬黨羽不在赦免之列。薛稷被賜死在萬年縣獄中。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直到事發三天以後才出來,被李隆基下詔賜死在她自己的家中,她的兒子以及黨羽被處死的達數十人。薛崇簡因為平日屢次諫阻其母太平公主而受到責打,所以例外地被免於死刑,李隆基賜他姓李,並准許他留任原職。唐玄宗還下令將太平公主的所有財產沒收充公,在抄家時發現公主家中的財物堆積如山,珍寶器玩可以與皇家府庫媲美,廄中牧養的羊馬、擁有的田地園林和放債應得的利息,幾年也沒收不完。胡僧慧范也擁有家產達數十萬緡。


多謝悟空邀請:唐玄宗會搶兒媳婦,也更會搶皇位.

唐隆元年 ( 公園710年 )六月 ,李隆基聯合姑媽太平公主 ,(風華絕代的武則天的小女兒)滅了想稱女皇的韋皇后,擁立自己的父親相王李旦即位,自己則被封為太子。開元二年 ( 公園713年 )七月,當時的李隆基已經是皇帝,發動宮廷政變賜死了自己的親姑媽,手握重權的太平公主,逼迫太上皇的睿宗交出所有權力,才做了皇帝.

唐玄宗為何不放過幫過自己的姑媽太平公主?說來話長:

姑侄二人的矛盾起緣於睿宗立李隆基為太子一事,當時太平公主是同意的,但是四個月後,太平公主提出反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二人才開始結怨.

1.李隆基要杜絕「斜封官」(安樂公主的發明:只要出錢三十萬就可以買到官)現象,太平公主反對.

太平公主是賣官鬻爵的始作涌者之一,多年以來以此中飽私囊,這樣一來會損害她的既得利益。於是帶頭強烈反對,而懦弱無能的睿宗還是偏向了自己的妹妹太平公主,導致了李隆基的政改失敗。

2.李隆基贊成並倡導鞏固太子地位,太平公主不感冒.

中宗李顯第三子李重俊被確立為太子的時候,遭武氏家族,韋後一族的排斥,李重俊為了鞏固地位,發動政變殺了武三思父子,自己也被下層士卒倒戈殺死。到睿宗的時候,有識之士提出限制公主諸王的權力,以保障太子的地位,遭到了太平公主旗幟鮮明的反對.

3.作為開元盛世的創立者,李隆基要興利除弊,充盈國庫.太平公主又抗議.

他提出禁止建造寺觀和抑制佛教道教勢力,減輕人民的負擔,以挽救政府的財政危機。而太平公主又提出強烈的反對意見.雙方爭執不休,互不相讓,睿宗又站在了妹妹一邊.

4. 太平公主勢力坐大,引起玄宗的不安.

太平公主作為政治家,從小在武則天身邊長大,長期充任秘書角色,耳濡目染,積累了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後來,自己廣植黨羽,當時朝庭的七位宰相就有五位出自其門下,而且宰相以下官員的任命全由她說了算,實際控制了中央權力.這讓李隆基忐忑不安。


公元710年,臨淄王(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與姑姑太平公主發動禁軍攻入皇宮殺掉想要效仿武則天的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

之後太平公主親自拉下少帝幫助李旦複位,此番功勞而封萬戶,達唐朝公主之巔峰上朝李旦都要問詢她的意見。

她因害怕太子李隆基而想改立昏庸懦弱的人以保住自己的地位,

於是散布謠言李隆基並非嫡長子還時常派人監視他一舉一動,還想聯合宰相改立太子(當時朝中7個宰相5個出於她的門下文將武將也有一半依附於她)

公元712年,李隆基先發制人調動禁軍消滅了太平公主黨羽,她聞訊逃入寺廟三天後被賜死


因為太平公主在李隆基當了皇帝之後,權勢越來越大,朝中的大多數官員都出自於太平公主門下,李隆基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他不可能允許自己已經做了皇帝,而旁邊卻還有一個女人可以對朝政指手畫腳。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小女兒,武則天說她有自己年輕時的樣子,武則天是將太平公主當做接班人來看待的,所以,太平公主在母親的熏陶下,她是一個有野心的女人。

而當神龍政變之後,李顯做了皇帝,李顯是一個懦弱之人,所以,這時候他的皇后,韋皇后和他的女兒安樂公主開始把持朝政。

而這個時候有兩個人都很不開心,一個是太平公主,一個是李隆基,太平公主是想成為武則天這樣的人的,而李隆基也是想做皇帝的。

而這個時候,兩個人就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但是這個時候,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地位是不對等的。

李隆基當時是什麼身份?他是李旦的庶子,他不是嫡長子,即便以後自己老爹做了皇帝,他也繼承不了皇位。

而太平公主為什麼選擇李隆基合作一起對抗韋氏家族?就是因為李隆基身份低微,即便除掉了韋氏家族,這功勞和利益,大多數都要給到自己而不是李隆基,而這時候,精明的李隆基當然是知道這一點的。

而後,除掉韋氏家族的大好時機來了,因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做了一件傻事,她們合謀將李顯給毒死了,就這樣,倒霉催的李顯被自己的皇后和女兒害死後,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趁機用這件事發動了政變,將韋氏一族全部殺光了。

在誅殺韋氏一族時,李隆基還做了一件事情,他順道將太平公主當時的左膀右臂,上官婉兒一起給殺死了。也就是說,李隆基在和太平公主合作的時候,他就已經做了長遠考慮,他一定會有和太平公主交鋒的一天,所以,他很果斷的除掉了上官婉兒。

而李顯死了,韋氏家族也除掉了,這個時候,李隆基他老爹就做了皇帝,李旦知道他這個皇帝是怎麼來的,於是,他將李隆基封為了太子。

而這個時候,誰最不開心?是太平公主,以前的李隆基是個小嘍嘍,是自己的棋子,但現在不一樣了,李隆基做了太子,也就是說,他以後是會做皇帝的。

到了這個時候,太平公主已經將李隆基作為了自己最大的威脅,因為合作這麼久,她看清了李隆基的野心。若是李隆基做了皇帝,他是一定會除掉自己的。

所以,這個時候,太平公主已經轉移了矛頭,她已經開始暗中想要除掉李隆基,她讓大臣們上書,請求皇帝廢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因為李隆基不是嫡長子,當然,最後李旦沒有這麼做。

而太平公主想要暗中除掉自己,李隆基自然知道了,所以,這時候的兩人就已經處於了明爭暗鬥之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但到了這個時候,李隆基還是干不過太平公主,在李旦做了皇帝後,這個時候的太平公主權勢達到了頂峰。

而李旦和李顯基本一個樣,你說他韜光養晦也好,說他懦弱也好,反正,他就是不管事,不作為,任憑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斗個你死我活。

但是,到了最後,李旦的一個決定卻讓的太平公主有些措手不及,李旦不幹了,他要退休,他要做太上皇,於是,李隆基就這樣成了皇帝。

而當了皇帝的李隆基自然不一樣了,他已經有了和太平公主對抗的資本。而太平公主顯然也知道了這一點,於是,她秘密造反。

而這個時候,就是看誰快的時候,而結果顯然是李隆基要更快,他派御林軍將太平公主的勢力一網打盡,而最後,太平公主被賜死於家中。

這就是整個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糾葛了,一山不容二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不可能和平共處的,所以,不是李隆基死就死太平公主死。


太平公主在唐朝留下濃墨重彩,政治上的能力與果斷,曾得到武則天的極大肯定,這位權傾一時,「幾乎擁有天的」公主,其實不太平。

武則天把持朝政時,這位好權勢的太平公主有著獨特的見解,諸多事也聽從她的意見。因此,太平公主的血液里,有著似乎母親的極不安分,野心勃勃的覬覦高高在上的皇位,想像著君臨天下。

她曾經參加過三次政治鬥爭,作用也一次比一次大。武則天晚年的時候,寵愛著張昌宗兩兄弟,卧病在床也是兩兄弟服侍,這兩兄弟也頗有取代李武兩家的意思。那太平公主能讓他們么?太平公主暗中聯繫人馬,殺死了張昌宗兩兄弟,這就是「神龍之變」。武則天見大勢已去,才傳位李顯,李顯也封她為鎮國太平公主。

李顯登基後,凡事都是韋後打理,韋後的勢力突然壯大,也提拔了韋家勢力,甚至想毒死李顯。太平公主一看,這好不容易奪回的李氏江山,豈容她人作為。於是,聯合李隆基剷除韋後。新登基的李旦給了太平公主諸多權利。

太平公主想抓李隆基的小辮,逼李旦廢太子。想製造李旦和太子李隆基的矛盾,甚至想毒死李隆基,但都沒成功。她又勸李旦,說太子要造反。可是,李旦是個怪人,非要傳位給李隆基。這也是李隆基登基後要賜死太平公主的原因。

李隆基登基後,太平公主逃如南山佛寺,唐玄宗賜太平公主死罪,夫君的墓也被剷平。


太平公主是全世界最牛公主:父母及兩個哥哥都做過皇帝!而自已是唯一的嫡公主。可傳統的婚姻制度註定了她不能登上皇位!

皇家與百姓家差不多,凡是母親強勢,兒子就長期壓抑而少些血性,武則天心裡明白這個道理,但她不得不強勢,否則別說江山,只怕命都保不住。作為掌上明珠的太平公主目睹了母親權傾天下,肯定學到了不少權霸心機之術,奈何她的身份始終只能以輔政者走上前台。在武則天晚年、李顯、李旦這幾段政權更迭中,太平公主都積极參与政變,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謀得輔政席位!原來的合作者李隆基年青,作為太子處事果斷、思維敏捷,這與李顯、李旦都不同,一旦登基,就不再需要象太平公主這樣老道的人輔佐,這點太平公主最忌恨的!於是她要先下手為強:遊說其兄更換太子、暗中下毒等手段都全用上了。太平公主未真正明白李旦的想法:父子肯定比兄妹親!當局勢壓得李隆基喘不過氣來時,李旦使出了殺手鐧:禪位於太子!如果太平公主就此罷休,榮華及體面肯定能保住。可她不是善類,自小養成的目空一切的個性使她挺而走險。李隆基畢竟是正統接班,從名義上太平公主沒反叛的理由!正是目睹了太平公主作威作福的過去,正好藉機除掉她!


歷來古代的權力鬥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存在和棋的結局,唐玄宗與太平公主的權力鬥爭也是如此,假如太平公主取得勝利,李隆基一樣會被太平公主殺死,其實回望當初唐玄宗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關係還是很融洽的,那時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

唐朝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對外令四方賓夷都為之嚮往,對內皇室內部的權力鬥爭從一開始建朝就沒有停止過,前有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武則天的改朝換代,後有三次著名的神龍政變,唐隆政變,先天政變。而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關係就體現在這三次政變中。

神龍政變之時,李隆基勢力弱小,太平公主因其母親武則天之故參與到了權力的掌控之中,後來誅殺二張有功,在李旦的支持下進入權力中樞,這時李隆基對太平公主夠不成威脅,姑侄倆人的關係還算融洽。

唐中宗複位後,韋後權力最大,太平公主參與政權受到韋後的壓制,這時作為第三方的李隆基成了太平公主拉攏的對象,倆人關係進入親密期,此種關係一直持續到二人誅殺韋後之後的唐隆政變。

唐隆政變之後,李旦登基,李隆基為太子,太平公主此時權傾朝野,倆人矛盾開始出現,一方想奪權,一方想擴大權力,最終先天政變爆發。李隆基先發制人,太平公主事敗,被賜死。至此權力完全被李隆基掌控,其父李旦完全退位讓賢,稱太上皇,李隆基掌權登基。

利益是永恆的,朋友是相對的,兩者一旦發生衝突,感情不值一提,這點對皇家尤甚,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古人云:「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唐玄宗李隆基之所以在後來殺死了曾幫助過自己的姑姑,都是爭權奪勢惹得禍。換言之,他姑姑太平公主也不是平白無故的幫助他,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權力。

姑侄二人為了共同的利益,暫時結成了同盟,當外界環境打破平衡時,曾經的盟友瞬間變成了仇敵,不是你起就是我亡,政治這東西就是這麼殘酷。

▲李隆基

太平公主和唐玄宗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小女兒,「此女類母」。也就是說太平公主從小耳染目濡母親的所作所為,具備了武則天的政治野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這句話所言不虛。

太平公主掌握權力始於武則天死後、唐中宗李顯第二次做皇帝時。李顯是太平公主的三哥,李顯這個皇帝做得有點窩囊。

首先怕老婆,他的老婆韋後是個權力欲很強的女人,最要命的是她和李顯生了一個同樣是權力欲很強的女兒——唐朝最美公主「安樂公主」。

有道是:「三個女人一齣戲」。一個窩囊皇帝,外有一個強勢的妹妹太平公主,內有強勢的老婆和女兒。李顯的權力被兩派女人瓜分。雙方都想掌握更高權力。

▲韋後

首先「後黨」韋後出招了。韋後和女兒安樂公主為了奪權,用毒酒毒死了唐中宗李顯。韋後立了一個傀儡皇帝——16歲的李顯小兒子李重茂。改年號為唐隆。韋後效仿婆婆武則天臨朝稱制。

韋後和女兒安樂公主的陰謀昭然若揭,這是想效仿武則天奪取李唐江山的節奏。

此時太平公主不幹了,她聯絡當時小皇帝李重茂倚重的叔叔——太尉李旦,也是自己的四哥。

李旦是李顯的弟弟,武則天的第四子,他也曾經做過皇帝,不過後來被武則天廢了。

李旦有個兒子叫李隆基,他是李旦的次子。太平公主是他的姑姑。

此時李隆基年方25歲,血氣方剛文武兼備,關鍵他在朝中結交了一些重要將領,也就是人脈很廣。姑姑太平公主就和李隆基結成了聯盟,二人聯手殺死了韋後和安樂公主。這就是歷史上了「唐隆政變」。

▲安樂公主

李隆基為何要殺死姑姑太平公主?

殺死了韋後和安樂公主後,小皇帝李重茂很知趣,他一看朝中都是李旦和李隆基的親信,這個皇帝自己做不長,於是把皇位讓給了叔叔李旦。李旦因此第二次稱帝,史稱唐睿宗。

李旦和李顯能力不相上下,都是平庸之人,他的權力其實就是妹妹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奪來的。

李旦當皇帝後,把權力下放給了妹妹太平公主。自己當一個安穩的皇帝。這樣說吧,朝中十個官有八個是太平公主的人。太平公主成了實際掌權人。

李旦做了兩年皇帝後,他把皇位禪讓給了兒子李隆基。

其實李隆基沒資格接替皇位,因為他哥哥李成器是嫡長子,李成器才有資格接班。但是李旦考慮到李隆基奪權功勞最大,最終還是讓李隆基做了皇太子。

▲太平公主

李旦說是退位,其實沒有全部交權,他當上了太上皇。(腦補清朝時期的乾隆和他的兒子嘉慶情況,兩者很相似)這就讓李隆基的地位很尷尬。李隆基要樹立自己的權威,就要收回皇權。這就觸及了姑姑太平公主的利益。

李隆基要權力,太平公主不放權力,兩者漸漸產生了矛盾,太平公主之前專橫跋扈慣了,這都是之前哥哥李旦縱容的結果。

太平公主幹脆聯絡朝中宰相竇懷貞等人陰謀廢掉李隆基,李隆基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在高力士等大臣擁護下,果斷髮動政變,殺死了宰相竇懷貞等人,最終沒有放過曾經幫過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賜死了太平公主。這次政變史稱「先天政變」。因為這一年李旦退位,李隆基稱帝,改年號為先天。故此得名「先天政變」。

綜上所述,假如女人能力太大,不見得是福。武則天治理國家能力確實不錯,但造成國家以後的紛亂她難辭其咎。

【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