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青春是什麼樣?具有時代代表性的青年在哪?《現在的我們》從青年人“不普通”的故事娓娓道來,實現節目的初衷:讓青年影響青年。

“沒有退路,只有全力以赴。”當排爆軍人王銘從父親手中接過太爺爺的勳章,他筆直地站在演播室中央,堅定說出了對未來的寄語,語氣鏗鏘。

3月31日晚,由共青團中央宣傳部、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廣播電視臺三方聯合出品的《現在的我們》,在山東衛視開播。首期節目中,除了22歲的排爆軍人王銘,還有幫助重症兒童實現夢想的公益人士徐文駿,以及出急診超過5000次的急救醫生孫士縣,普通人的奮鬥故事和青春圖景在舞臺中央徐徐展開。

講述青春故事:從真實場景到初心回溯

“爸爸媽媽,如果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恐怕我已經不在了……你們的兒子沒有辜負你們的期望,成爲一名優秀的軍人,一名優秀的排爆手。”首期節目還未播完,這封王銘寫給家人的遺書便在網上火了,當晚這段視頻在抖音上的播放量超過200萬。

中國武警吉林省總隊排爆軍人王銘

沒人能想象,幾乎每次執行任務,排爆軍人都在和死神“碰面”。

“僅僅相差不到1毫米就會爆炸。”在節目現場,王銘分享了自身的真實經歷:在一次執行任務途中,引信激發了起爆裝置,生死就在一瞬間。青春觀察員馬丁問:“怕不怕?”王銘答道:“當然會怕,那次是真的覺得自己要離開所有人了,拆完後我才發現汗淌了滿地。但怕也得上,這是我的職業,更是我的信仰。”

節目播出當晚,“與粉身碎骨只有一毫米”和“現在的我們”兩個話題均登陸微博熱搜話題榜。其中,節目主話題“現在的我們”微博閱讀量已達5523萬、討論量5萬。

通過訪談讓青年講出自己故事,節目還增加了一個重要角色見證其成長——“青春見證人”。

王銘的“青春見證人”是他從未擁抱過的爸爸。在現場,王銘的爸爸帶來一枚勳章和兩句話:一枚勳章是王銘的太爺爺在抗美援朝時獲得的獎勵;兩句話是王銘的爺爺曾經與剛入伍的爸爸說的——“一日入伍,終身報國。一日入黨,終身奉獻。”

四代軍人的精神在此刻得以更好地詮釋,於無聲處帶給觀衆無限感動。

除了王銘的故事,首期節目中還講述了“夢守護”團隊的公益創始人徐文駿,他辭去了原本條件優厚的物流工程師工作,幫助很多重病孩子緩解病情、實現夢想;濟南急救醫生孫士縣一年出車近千次,一天最多出車16次,曾連續工作24小時。在節目現場,孫士縣也教大家如何正確撥打120以及在急救車來臨之前如何在家給病人做心肺復甦。

濟南急救醫生孫士縣

節目組介紹,接下來藍領工人、音樂追夢少年等也將在節目中與大家見面,更多普通人和“鮮爲人知”的普通工作也將通過《現在的我們》進入大衆視野。節目在講述青春故事的時候放大了視野和格局,通過平凡小事勾勒出不平凡的“中國青年”形象。

創新電視語言,讓互動成常態

每位青年榜樣出場前,都有一個幾分鐘的紀實短片:驚險的實戰演練、緊急的前線救援,以及溫暖的夢想實現……這些青年榜樣們的日常生活剪影,構成了動人的“青春瞬間”。

“夢守護”團隊的公益創始人徐文駿

採用多元的表達方式,《現在的我們》通過現場訪談、嘉賓場景模擬、實景生活記錄等增加了節目的張力。一次次不同視角的呈現讓正在奮鬥中的年輕人,和祖國新一代建設者的精神風貌都呼之欲出。

怎樣讓這些主旋律的青年故事引發更多共鳴?

據介紹,共青團中央在選題策劃、嘉賓推薦、融合傳播等多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讓節目在致敬新時代、新青年上有了更大的底氣。

圍繞青年自身故事的講述,節目還增加了青年提問、“給未來的自己 ”AR呈現、青春見證人等。不僅是王銘的爸爸,在徐文駿幫助下實現了“交警夢”的男孩金千喆和他的媽媽、陪伴孫士縣無數次出急診的司機也來到節目中,成爲他們的“青春見證人”,或感人,或有趣。

講述故事不僅是一種單向的傳播,更是一種青年間的互動。在大屏和小屏之間如何推送不同內容是節目傳播的關鍵。

有了《美麗中國》在融媒體傳播上的經驗,山東衛視在《現在的我們》的傳播上也堅持“線上傳播碎片化、碎片傳播設計化、視頻傳播爆款化”原則,除了在電視熒屏進行排播外,還在相關短視頻平臺也開設專門的播出渠道,讓製作和傳播都鮮活起來。

例如,除了節目中的嘉賓在現場朗讀了“給未來的自己”的信,節目組還在新浪微博等平臺發起“寫給未來的自己”夢想慢遞活動,參與者能夠寄語未來的自己,並可自行選擇一年、兩年或是五年後等不同時間收到。

通過電視語言上的創新融合,將當代青年的思考方式、人生選擇等加以呈現,《現在的我們》更進一步地讓人的情感和思想活了起來。

不迷茫的青春,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

去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抓住青少年價值觀形成和確定的關鍵時期,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

作爲主流電視媒體怎麼做?《現在的我們》給出的答案是:讓青年影響青年。

當王銘對未來的自己說“我希望自己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真漢子”;當孫士縣對未來的自己說“我希望,能快點、快點、再快點,儘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當徐文駿對未來的自己說“你必須堅持下去,未來這裏一定會有一羣勇敢又堅定的年輕人,和你一起成爲夢想的守護者”……青春的力量也穿過時空傳遞給了更多的人。節目播出後,不少網友表示:“看哭了,這纔是孩子們的偶像,這纔是最帥的小哥哥!”

“當今青年的選擇就是未來祖國的模樣,節目就是要將焦點對準當今正在奮鬥的年輕人,以他們的成長故事爲切入點,深入探索挖掘80後、90後青年羣體在面對挑戰與困難時所持有的精神態度,激發青年觀衆羣體的‘奮鬥共情’和‘情感共鳴’,樹立起青年榜樣的力量。”山東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呂芃在節目策劃之初就點明瞭其核心製作方向。

山東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呂芃

當下,很多節目創作者都在抓年輕人的痛點。但年輕人真正的痛點是什麼?《現在的我們》恰恰成了一個鮮明的個案——主流電視媒體還可以通過抓住社會在推行什麼、崇尚什麼,來抓住觀衆的心理,讓更多年輕觀衆有更多的共鳴點。

“三個青春榜樣,他們都是舍小我顧大我的人,他們都和時間賽跑,而在他們的頭頂,都有同一種信念,這種信念叫做責任。”在首期節目尾聲,青春觀察員馬丁如是說。節目不僅僅講述了三個青年故事,更重要的是通過三個人,讓觀衆重新認識當代中國青年,在青年形象、羣體自信的提升方面起到了積極正面的作用。

由此,節目創新的路徑也愈加清晰:關注年輕羣體固然重要,但在青年領域的深耕,不僅要努力在節目製作上更加年輕——從主題、故事和模式上吸引年輕觀衆,更要引領、滿足青年觀衆更高層次的滿足感和獲得感。

作者:常鬆

編輯:佘博睿 饒文淵

【版權聲明】標註“原創”的文章系《廣電時評》獨家稿件,《廣電時評》編輯部保留所有版權;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