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日報Vol.171]西咸新區岩村墓地發現秦人墓葬

來自專欄考古日報8 人贊了文章

 岩村墓地位於陝西省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南部,屬於秦都咸陽城遺址坡劉至花楊村平民墓區範圍。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為配合西安北至機場城際軌道交通項目建設,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組隊在該處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清理古墓葬56座,其中戰國晚期至秦代墓葬49座、漢代墓葬1座、清代墓葬6座。

  戰國晚期至秦代墓葬形制分為直線式洞室墓、豎穴土壙墓和瓮棺墓三類,其中以直線式洞室墓數量最多,墓向多樣,體量均較小,屬於秦咸陽都城時期的平民墓葬。儘管墓葬多被盜擾,但仍出土了陶、銅、鐵、骨及玉石等不同材質的遺物約260餘件。

  在秦人墓葬中發掘出土了保存完整的銅劍一柄。該劍通長60厘米,保存較好,寒光閃霜。其劍首圓形,莖部圓箍狀,劍身是中部起脊的八面體,近鋒端有明顯的束腰。根據青銅長劍的造型特點判斷,其鑄造年代早於戰國晚期。

42銅劍 

  在一座秦人墓葬發現一銅壺,銅壺的口部以植物條覆扎一層粗麻布,密封性極好,因此得以保留總量約300毫升的液體。在第一時間送至相關單位開展科技檢測後發現,液體中含有較高的羥脯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以及少量任二酸、月桂酸等脂肪酸等物質。其中,羥脯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的含量分別為4.83ug/g和2.40ug/g,屬於酒類物質。經檢測,壺口覆扎的植物條狀和現代的棉麻竹等植物纖維譜圖無相似之處,織物為平紋組織的麻布。在咸陽地區的秦人墓葬中,近年的考古發掘已有二例銅壺內殘存液體的情況,其中一例是坡劉村的秦貴族墓葬,與本次發掘屬於同一處秦人墓地範圍,發掘者推測亦可能是酒類。經科學檢測的酒類液體,經過二千多年仍存豐富的氨基酸物質,它不僅僅是秦人生前好酒的習俗實證,更透射出秦帝國對周禮制度的延承。

M41銅壺及壺蓋內麻布、壺內液體

  本次發現的卜甲出土於一座小型豎穴墓道洞室墓,墓主人頭向西,下肢彎曲,屬於比較典型的秦人葬俗。墓中有銅鏡、銅帶鉤、鈴形石佩、石珠等常見的隨葬品,現場清理時在墓主腳端、銅鏡的一側發現被厚厚的棺灰所掩埋的「骨片」,當時判斷為牲肉的骨骼殘留。後期室內清理時發現「骨片」是一塊基本完整的龜(鱉)腹甲做成的卜甲。這件卜甲復原長約14厘米、寬約10厘米,內面中部有十餘處規整的方形鑿孔,外面對應有兆紋,側面有燒灼痕迹。雖未發現記錄占卜結果的文字,但毫無疑問是一件使用過的占卜器具。卜甲上的鑿孔為方形,沿襲了西周時期的基本風格,形狀和排列更為規整,體現了卜甲的變化,應該不是流傳下來的 「古物」。這座墓葬的主人可能是咸陽城內的一位「巫師」級人物。

M70卜甲

  雖然本次發掘的墓葬規格均較小,隨葬品也不甚豐厚,但能夠判斷是屬於秦咸陽城平民墓地的一部分,尤其是發掘以配合基本建設為契機、以科技考古為助力、以秦咸陽城大遺址保護和研究為目的,取得了大量「意外」的收穫,生動再現了二千多年前秦都咸陽城的生活細節,更透射出秦國甚至是秦代社會對周禮制度的延承,實現了考古發掘的真正意義。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許衛紅 張楊力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