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君臣最悲烈的謝幕時刻


公元1279年,在廣東崖山(今天廣東江門一帶)爆發了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爲宏大、戰局最爲慘烈的一場大海戰。以“宋末三傑”爲首的南宋王朝精英們,面對着由蒙古草原崛起的強大蒙古帝國,慷慨赴國難,全力維護着風雨飄渺的南宋政權。

中國雖大,幾無可退,南宋君臣置身於天涯海角一隅,迎來了他們最悲烈的謝幕時刻。

今天,我就爲大家來講講這段歷史。

一、宋末三帝

南宋君臣最悲烈的謝幕時刻

皇帝這個職業看上去高大上,能一言定生死,能決定歷史走向,能嚐盡天下美食,能享盡天下美色,讓千萬人爲之神往。但我個人認爲這絕對不是什麼輕鬆愜意的好職業,責任重大,擔驚受怕不算。到了王朝末代,帝王們意外死亡率也特別高,南宋最後的三位少年皇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公元1274年,宋度宗面對時局日趨糜爛沉迷酒色而突然暴亡,宋度宗之子四歲的趙顯被大臣們擁立爲宋恭宗。

兩年後,公元1276年,南宋陪都臨安城就被元軍攻破,宋恭宗這位小皇帝被忽必烈下旨送往西藏剃髮爲僧,卻不明不白的死在半路上。宋度宗的妃子楊淑妃乘着兵慌馬亂,帶着兩個兒子趙罡、趙昺逃出臨安,在浙江金華與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陳宜中等大臣會合。國不可一日無君,大臣們一合計,在福州擁立趙罡繼位爲宋端宗。

忽必烈聽到消息後,怒不可遏,好嘛,打掉一個又立了一個,下令追着打!元軍一路追擊宋瑞宗的流亡小朝廷,不留任何喘息之機。公元1277年,福州淪陷,流亡小朝廷逃至泉州,宋端宗一路鞍馬勞頓,又受了驚嚇,突然駕崩了。

大臣們馬上又擁立他的弟弟趙昺繼位,當大臣們帶着小皇帝趙昺跑到了廣東新會崖山,面對茫茫大海已無路可退,決定在崖山和元軍拼死一戰,南宋王朝也迎來了最慘烈的謝幕。


南宋君臣最悲烈的謝幕時刻


二、戰爭態勢

平心而論,宋軍實力不弱。在崖山附近,集結了軍民20餘萬,海船千餘艘。元朝大將張弘範追到崖山,發現宋軍人船俱衆,只是先封鎖了南邊通往大海的出海口,等待援軍。

宋軍卻早已草木皆兵,根本不敢主動出擊,放棄了以衆擊寡的大好戰機,只是小心翼翼的開啓靜戰模式。

不久以後,元朝大將李恆率援軍趕到,將崖山水道北側的水道也封鎖了,南北兩路元軍對南宋軍完成了合圍。

作爲南宋最高軍事指揮官“三傑之一”的張世傑一籌莫展,他下令將最精銳的軍隊集結在頭部,將青壯分配在兩翼,將大量婦孺安排在尾部。又自動放棄了動態防禦,下令將海船用大繩索捆綁結陣,船上塗抹泥土並配備長木頭以防備元軍火攻。四周又建起柵欄結成水寨方陣,皇帝趙昺的龍舟御船位於方陣之中,建立起了海上“馬奇諾防線”的靜態防禦。

要是二戰法國研究過這段歷史,也許二戰的悲慘命運就不會降臨到頭上了!

三、火燒連船

南宋君臣最悲烈的謝幕時刻

張世傑千算萬算,卻犯了和三國馬謖的錯誤,忽略了水源。

宋軍雖然在戰船上積累了可供兩年食用的糧草,卻沒有儲存與獲得足夠的淡水。想想也是,幾十萬人,對淡水的需求量有多大。沒幾天,宋軍只能飲用海水了,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士氣更加低落。

公元1278年2月6日,元軍發起了總攻。

元朝大將李恆首先指揮北側元軍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時機,從北面發動了突襲,宋軍猝不及防陣腳大亂。到中午時,北面宋軍就被元軍擊潰。張世傑抽調兵馬馳援之際,南面的元軍又在張弘範的指揮下,利用中午漲潮,海水北流的機會,從南向北發送了另一次突襲。

元軍在進攻中使用了火攻,載滿火藥、茅草等易燃物品的小船藉着風勢衝向宋軍水寨。宋軍南北受敵,戰鬥從黎明進行到黃昏,不到一天的時間,宋軍陷入了全面混亂,大勢已去。


南宋君臣最悲烈的謝幕時刻


四、皇帝投海

面對異常混亂的戰局,張世傑下令全軍砍斷繩索,分散突圍,這樣宋軍變得更加混亂。張世傑率領10餘艘戰船護衛楊太后率先突圍,當他衝到外圍時,發現皇帝乘坐的帝舟太大而無法突圍,又派人乘小船去接應。

此時天色已晚,海面上風雨大作,在帝舟上的丞相陸秀夫看到這一切,自感無力迴天,失去了戰鬥意志,悽慘的對趙昺說:“事已至此,陛下應該爲國捐軀,不要自取其辱。”說完,陸秀夫揹着年幼的皇帝趙昺,帶着南宋士大夫的最後的氣節投海而亡。

帝舟及周圍的南宋軍民見狀,更是臣無決心,軍無鬥志,紛紛跟隨投海。當楊太后也聽聞到小皇帝趙昺身亡的消息,一年內連失兩子,心灰意冷,也憤然跳海,大臣宮人也紛紛跟隨。

南宋王朝的正朔皇帝和太后都沒了,張世傑率殘部拼死突圍而出,卻突遭暴風雨,全軍覆沒。

在落日餘暉下,遼闊的海面上密密麻麻漂浮着十餘萬南宋軍民的屍體,天地變色,山河減光。


南宋君臣最悲烈的謝幕時刻


在這裏,還是要鄭重的爲南宋軍民的氣節點贊,引用三傑之一文天祥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每個人面對死亡都會恐懼,坦然赴死真的很難!但是他們做到了捨生取義,保存了最後的氣節,留存了反抗的火種,堅決不當亡國奴!

五、戰後餘音

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得意洋洋的張弘範命人在海邊岩石上刻下大字:“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字。

這位喜歡咬文嚼字的張弘範大將軍,他不是蒙古人,他是地地道道的河北保定漢族人。他出生在在一個蒙古化的漢族家庭裏,1218年,他的父親作爲大金朝的地方實力派與蒙軍作戰兵敗被俘,一轉身投降了蒙古,成爲了新貴,張弘範滿腦子忠(蒙古)君報(蒙古)國的思想。啼笑皆非的是,宋方主將張世傑正是張弘範貨真價實的叔伯兄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後代文人爲了譏諷張弘範,加了一個字“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

根據野史記載,張弘範滅宋的第二年,年僅43歲就翹辮子了。幾年後,張弘範的兒子因爲打死了爲非作歹的幾個蒙古人,家族被抄家滅門,所有女眷都被賣入青樓妓院。這些都無從考證,我想更多是後世文人的意淫做派而已。


南宋君臣最悲烈的謝幕時刻


六、戰役意義

作爲兩大民族終極大決戰,號稱對壘雙方共投入兵力超50萬,動用戰船超2600艘,規模龐大。但從軍事參考價值上來說,幾無是處。宋軍在張世傑的領導下,就像一隻膽小怯懦的刺蝟,鼓起了全身的刺,龜縮在角落裏等元軍進攻。元軍在張弘範的帶領下,則像一隻狡猾與兇殘的惡狼,伸出兩隻利爪,從南北兩側不斷瘋狂撕咬,直到刺蝟失血過多而死,不到一天就結束了。

但崖山海戰的政治意義超過任何改朝換代,怎麼品論都不爲過。蒙古滅宋開啓了少數民族統治全中國的先河。在宋朝之前,漢民族從來沒有被外族征服過,“五胡亂華”中,外族雖然征服了中原,但漢族守住了中國南方。而崖山海戰這一仗,直接導致南宋政權朔統滅亡,中國全境再無一個漢族政權,漢族徹底成爲被征服者。日本史學家更是發出了“崖山之後無中華”的感慨。

七、回眸感悟


南宋君臣最悲烈的謝幕時刻


呂思勉先生所著的《中國通史》記載了一個駭人的故事。

蒙古的窩闊臺進佔中國北方的時候,他的近臣別迭說:“漢人無益於國,不如空其人,以其地爲牧地。”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就是:漢人沒有任何用,不如殺光他們,把地空出來,變成我們的牧場,讓我們這裏放牛馬羊。窩闊臺聽了很心動,但要“感謝”契丹人耶律楚材。他及時站了出來進行勸阻,說不可,漢人有用,可以給我們種糧納稅。你殺了漢人,誰給你當牛做馬?於是,窩闊臺打消了念頭,將漢人當作農奴使用。不管怎麼說,漢族總算保住了。

史料顯示,蒙古人征服前的南宋,人口約6500萬,基本全爲漢族;北方漢族人口1000萬,而蒙古總人口約100萬。也就是說,總人口不足100萬的蒙古人,征服並統治了7500多萬的漢人,人數對比超過1:75。在元統治期間,南方漢人被列爲四等人,實行保甲制,十家用一菜刀,姑娘新婚被蒙人開苞,受盡屈辱。元朝對南方的統治一直沒有穩固,各地漢人持續進行反元復宋抗爭。不足百年,布衣和尚朱元璋乘勢驅逐韃虜,復我漢人大好河山。

幾千年的歷史明證,在中國,只有漢族居於統治地位與主導地位,整個中國及周邊地區纔會政局清明、百姓太平祥和、社會進步發展。

反之,天下大亂,生靈塗炭。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報恩意識,我們所處的時代真心來之不易,要加倍珍惜目前的美好生活,過好過足我們自己的太平日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