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三號-高分專項「天眼工程」中唯一一顆「雷達星」

高分三號衛星於16年8月10日發射成功,17年1月23日正式投入使用,是我國首顆解析度達到1米的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也是高分專項「天眼工程」中唯一一顆「雷達星」。

  跟光學衛星攜帶可見光、紅外和多光譜等遙感器、解析度高的特點不同,雷達衛星攜帶合成孔徑雷達等遙感器,最大優點是可以全天時、全天候工作。高分三號攜帶合成孔徑雷達(SAR)發射微波主動觀測,無論白天或黑夜、晴空或雷雨多雲,都可以隨時對地成像。這種特點尤其適合於防災減災的應用。

  據統計,我國約70%的災害是地震、洪澇和泥石流等。在出現颱風、風暴潮、地震、滑坡、洪澇等自然災害時,往往伴隨惡劣天氣,光學遙感衛星難以完成探測工作,「目光」再犀利也往往威力大減。但高分三號則能穿透雲、霧、雨、雪、霾等進行微波成像,迅速為災區提供第一手圖像信息。

什麼是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

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一個很長的專業名詞,專家給出了通俗解釋。

  為什麼是C頻段?C頻段是一個綜合性能比較好的電磁波頻段。一般來說,微波遙感衛星使用的頻段越低,穿透性越強;頻段越高,穿透性越弱,但低頻段不容易實現高解析度。科學家研究發現,C頻段在衛星的應用中分辨目標更有優勢。因此高分三號衛星選用了C頻段。

  多極化有什麼用?衛星多極化可以發射和接收水平、垂直的電磁波,經過後期處理,能夠獲得非常豐富的目標信息,更清晰地識別地上、海上目標。

  什麼是合成孔徑雷達(SAR)?簡單講,雷達的天線口徑越大,越有利於提高衛星的解析度,但衛星雷達口徑不可能做得很大。所以科學家採用口徑較小的天線孔徑與數據處理相配合的方法,從而達到與大口徑雷達等同的效果。

全球成像模式最多的SAR衛星

高分三號是世界上成像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具有12種成像模式。它不僅涵蓋了傳統的條帶、掃描成像模式,而且可在聚束、條帶、掃描、波浪、全球觀測、高低入射角等多種成像模式下實現自由切換,既可以探地,又可以觀海,達到「一星多用」的效果。

  高分三號的空間解析度是從1米到500米,幅寬是從10公里到650公里,不但能夠大範圍普查,一次可以最寬看到650公里範圍內的圖像;也能夠清晰地分辨出陸地上的道路、一般建築和海面上的艦船。

  由於具備1米解析度成像模式,高分三號衛星成為世界上C頻段多極化SAR衛星中解析度最高的衛星系統。而且它能同時發射、接收水平波和垂直波,是我國首顆多極化SAR衛星,幫助人們更好地分辨、識別地上、海上物體。

全能應用

高分三號衛星的投入使用,填補了民用高解析度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空白,標誌著高分專項全天時全天候對地觀測能力初步形成,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和民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高分三號衛星不受雲雨等天氣條件的限制,可全天候、全天時監視監測全球海洋和陸地資源,是高分專項工程實現時空協調、全天候、全天時對地觀測目標的重要基礎,服務于海洋、減災、水利、氣象以及其他多個領域,為海洋監視監測、海洋權益維護和應急防災減災等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對海洋強國、「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航天一帶一路朋友圈

中國航天藉助「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發展機遇,加快推進「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與應用。截至目前,中國已同30個國家和3個國際組織簽署了98份政府間或政府部門間合作協定,涉及「一帶一路」國家11個,協定23份,與沿線國家建立了良好的政府和商業合作機制,中國航天在「一帶一路」的朋友圈不斷擴大。

  在衛星遙感領域,中巴地球資源系列衛星數據已廣泛應用於南美國家國土資源調查、林業、農業等多個領域;在印尼、寮國、泰國等19個國家建成了風雲系列衛星數據接收及分發系統,全面提升沿線國家在氣象監測、災害防治等方面的綜合能力;「高分二號」衛星實現亞米級光學遙感探測,「高分三號」合成孔徑雷達解析度高達1米,我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成功發射,北京二號等商業遙感衛星陸續發射並投入使用,進一步提升了我國遙感數據在沿線國家的覆蓋及服務能力。

GF3微波遙感影像圖及應用等詳情請閱讀全文:高分三號:助力一帶一路 即將登陸遙感集市_遙感信息_遙感集市論壇

高分三號衛星首都機場影像

高分三號衛星廈門影像

高分三號衛星天津影像

高分三號衛星洪澤湖影像

  高分三號衛星黃海影像

  高分三號衛星武漢影像

高分三號衛星寧海縣三門象山影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