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是不充分不均衡與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之間的矛盾。對於教育而言,讓每個人得到充分均衡的發展就成爲首先要解決的基本問題。隨着《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頒佈,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將進入新的轉折時期。

  原文 :《多元學制改革推動教育現代化》

  作者 |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徐冬青

  圖片 |網絡

  縱觀我國近代教育發展歷史,每當教育改革和發展處於轉折時期,學制改革都是關鍵問題。改革開放40年,我們形成了足以支撐全民學習的基本學制框架,進行了多種學制改革實驗。但總體上來說,我們對於學制改革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如何建設成一種彈性的、結構的、銜接的、旨於每個學習者的“學無止境”的基本學制,改變阻礙教育現代化的“各自爲陣”“各管一段”和缺少銜接、缺少學習準備、缺少個性化選擇的“學有止境”的狀態,突破“讓優秀學生止步”“讓個性特長和興趣停滯”的單一升學線路、簡單評價的瓶頸問題,則應該提上議事日程。要在各個學校和學段之間,通過課程的充分選擇實現個性化發展,通過不同學業水平測試,促使每個學生在不同學校之間形成成長序列,營造學習空間,釋放充分的發展彈性和成長空間,鼓勵每個學生充分發展興趣特長。爲此,讓學制更有彈性進而釋放多樣化的成長空間和個性化的發展空間,改變我國當前學制存在的僵化、機械、割裂、齊步走的狀態,充分均衡地發揮每個人的學習能量,向更加多元、更有彈性、多種結構、更多空間的“學無止境”的學制理想邁進,爲建設“學無止境”的教育國度奠定學制大格局。

  第一,延長學科標準釋放成長空間。突破義務教育與非義務教育之間的割裂局面,以建立K-12學科課程標準,以長程課程標準的方式,儘可能釋放學科課程標準中給予學生成長的彈性空間。以多種分段方式,形成多元結構分段,學段標準具有彈性且給學生以成長的空間,實現學科標準向兩頭延伸。從目前按照學期概念的“學期分段”轉向依照學生學習能力的基於學科邏輯的分段標準,通過測試標準細化,推遲分化時間,降低早期分化,形成只有不同水平的學生,而沒有“差生”和“問題學生”。以課程標準的“長程設計、多次分級、階段測試”的科學方式,爲每個孩子和每個公民提供發展機會,爲核心素養的養成提供長程標準和彈性空間。

  第二,大膽推動多樣化學制改革。縱觀我國四十年的學制改革,包括縮短學制、九年一貫、五四學制實驗以及大大小小包括十年制、初高中一體、十二年一貫制等,斷斷續續進行了不少學制改革實驗。總體上來說,在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中,學制改革實驗以及學制改革內涵還沒有得到應有的認識。爲此,有關部門需要積極探索四年制高中實驗、大學預科中學的實驗、九年一貫制甚至十二年一貫制的實驗,包括少量以縮短學製爲特色的實驗性學校:幼小銜接做好學習準備而不是幼兒園小學化;小初銜接避免因畢業而帶來的發展滯緩效應;初高銜接避免爲初中升學而把更多學時放在刷題上;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銜接以及普職銜接的多種銜接機制的有機形成,真正實現讓每個學習者的學習經驗具有持續性。統一的學制有利於維護國家的基本學習秩序,保證基本學習水平,保證基本學習能力。但是,單一化學制不利於釋放學生的天性,不利於具有多種發展可能和發展條件的學生進行多樣化的選擇。要真正實現每個學習者更加充分均衡的發展,不能沒有適合每個人發展所需的彈性化的學制設計,不能沒有依據多樣化學制結構而建立的課程標準、教材、教法和評價的學習制度設計。

  第三,依靠大數據助推學制改革。學制改革非常複雜。因此,多樣化的學制改革實驗需要有與之配套的大數據支撐,做好評價反饋和跟蹤研究。沒有學習失敗者,只有針對不同水平、不同學習可能、不同學習潛能的學習者的學制改革理念,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的證據,需要有基於在證據基礎上所形成的學業指導和生涯指導相匹配的系統建設。通過大數據平臺,可以爲不同學制實驗提供不同的成長數據沉澱,有利於科學解釋不同學制改革的利弊得失,相比以往的學制改革缺少強有力的成套數據支撐,大數據有利於爲成長序列和成長空間提供判斷依據,有利於形成多元學制發展的科學依據。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50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