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JPG

台湾人喜欢采食野菇,虽然经常有误食野菇而中毒的事件发生,但总有一些人无法抵挡野菇的诱惑,其中诱惑力最大,采食最普遍的首推鸡肉丝菇了。

总是被形容成「比鸡肉更香甜」的鸡肉丝菇,最常出现的地方是排水良好的树林下或灌木草地、土质较松软的地面,但并不是任何时间都可见到,不了解其生态的人,总会以神秘的角度视之,认定为珍稀又神秘天赐美味。

一般而言,鸡肉丝菇最常出现的时机是在每年5~8月间,气温高于26℃以上,且在大雷雨之后出现的机率最高,但这些只是基本条件,还必须要有白蚁、鸡肉丝菇和炭角菌三者的配合,才有机会长出美味可口的鸡肉丝菇。

被许多菌菇类专家认为是「谜样生态」的鸡肉丝菇,生长的首要条件是白蚁,但不是任何白蚁都能培植鸡肉丝菇。台湾常见的十二种白蚁中,仅有黑翅土白蚁(姬白蚁,学名为 Odontotermes formosanus)不会上家屋蛀木梁,这种台湾唯一大白蚁亚科的白蚁,主要生活在地下10~100公分的土层中黑翅土白蚁也是台湾唯一能栽培鸡肉丝菇的白蚁,栽培的目的是作为重要的粮食

鸡肉丝菇的长成,和黑翅土白蚁黑柄炭角菌两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供给鸡肉丝菇菌丝体及养份的,乃是蚁巢内的白蚁呕吐、排泄物以及黑柄炭角菌的分泌物。鸡肉丝菇菌丝体从蚁巢上表面的「原基体」得到适合的养分,便开始分化成长,并穿过巢壁与土层发育成菇。

242.JPG

长成的鸡肉丝菇,则是黑翅土白蚁最主要的食物,至于提供分泌物以营养鸡肉丝菇的黑柄炭角菌,主要的食物则为老残的黑翅土白蚁;他们就这样相互利用、互食共生,自然循环系统地维持独特的共营生活。

被视为最佳山珍野味的鸡肉丝菇,全世界许多地方都会出现,主要的品种有六、七种之别,大型带灰褐色蕈伞、蕈柄雪白的菇为最常见的「鸡肉丝菇」,体大者伞如大碗,重达半斤左右;体小、群生状的「姊妹菇」,大小只比豆类稍大一些而已。名称也会因不同地区而异,台湾称为鸡肉丝菇,主蕈柄撕开有如鸡肉丝般;中国各地则称为「鸡踪菇」,日本以生态来命名,也就成了「蚁茸」。  

台湾野生为菇类相当的多,想要辨识鸡肉丝菇,先要掌握鸡肉丝菇的性状,鸡肉丝菇与一般伞菌目之菇类一样,有菌伞,菌褶,菌柄,菌根…等。菇伞顶部(伞尖)凸起明显,形似斗笠,用手指触压可以感觉到相当坚硬,是鸡肉丝菇最为特殊之处。菌伞的颜色有灰、白、米黄…等,「菌褶」初生时为白色,渐老熟会转为乳白或稍带黄色。菌柄下如果将泥土挖开,会看见一条直通地下白蚁巢的菌根。

243.JPG

夏季雨后的林下,除了可能出现鸡肉丝菇外,南部热带的林野间,还可能见到另外一种名字近似,颜色和生态却大不相同的鸡油菌。

又称作鸡油菇或黄菇的鸡油菌,最明显的特征是拥有鲜艳的金黄色或橘黄色,菌伞的边缘则呈不规则的波浪形,菌褶和菌伞没有明显界限,质地构造也很近似,乃是菌伞背面隆起而产生的皱褶,不仅边缘是钝的且呈波浪状,分叉的皱褶更延伸到菌柄上,这种不同于其他菇类的「假菌褶」(false gills),是辨认鸡油菌最重要的特征。

常在夏、秋季雨后,单独或成群生长在混交林的腐植层地上的鸡油菌,被誉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名菌之一,在欧洲被食用的历史有好几百年之久,另外在北美、澳洲、非洲、亚洲…也都有人食用,许多资料都记载,新鲜的鸡油菌有「不输给松露的鲜美香气,口感滑润肥美…。」

大的可长到一、二十公分,小的约五、六公分,香气浓郁、具杏仁味,质嫩而细腻的鸡油菌,名字的由来有是因烹煮时菇体很吸油,金黄色的菇加了油,看起来就像母鸡的肥油,故名鸡油菌。一般都和蛋或各种肉类、蔬菜搭配炒食、焗烤、煮浓汤或清汤…,都是香气浓郁、鲜美可口的大自然野味。

汉人更认为鸡油菌是最佳的食疗圣品,但因其性味甘,寒,因此明代兰茂的《滇南本草》便记载:「黄菌…虽能温中健胃,但湿气居多,食之往往令人气胀。欲食者,须以姜同炙之,方能解其湿气。世人多以大蒜同煮,以为有毒蒜黑,不知蒜见毒未必即黑,姜见毒则必黑,何若以姜验之为愈也。」

244.JPG

被认为是美味第一的鸡油菌,鲜艶的颜色常让人误以为它有毒,它虽无毒,却容易和另一种同样鲜黄色的发光类脐菇混淆,两者的差别在于毒菇的菌褶边缘是锐利的,且没有叉状分支。

上述的差别对专家来说,是非常客易分辨的,但一般民众可能就难以搞懂其中的差别,为了安全起见,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去野外采摘自己不认识的菇菌类,以免误食毒菇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