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媽媽帶我到台南、高雄的一些本省人家裡做客,吃到一種菜,在菜市場裡買不到,飯館也吃不到,長相色暗灰、墨綠,有些像海藻類,但大人們說海邊沒有,田裡也沒有,溪裡大石邊也長不出這玩意兒。它是一種下了雨後從土壤裡冒出來的,雨停了,它蔓生得更多,但過一天,太陽一出,它們立刻了無痕跡地消失了。台灣人,尤其是台北人,到現在可能聽都沒聽過,大人們也叫不出它是個什麼玩意兒。

我曾到處問這個下雨過後,從家門口路邊爬來的菜,到底叫甚麼,一直問到我南部同學的阿公,說在過去這玩意名叫「雨來菇」,名字還蠻雅的,但問誰知道這玩意兒,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仍摸不著!這菜隨著馬路舖了柏油、水泥後,漸漸地更沒影沒踪了。

前幾個月,我跟著台灣僑聯總會辦的「台閩尋根之旅」到河南固始縣。到了固始看了很多史蹟,才知道,早在唐朝年間就有了移民政策,大量的宗姓隨著陳光遠將軍南來福建漳州,耕荒落戶,台灣非常多大姓,例如施(施瑯後裔)、鄭(鄭成功後裔)、林、陳……等,都來自於此。在台灣還有許多「開彰聖王廟」,裡面供拜的就是來自河南固始的這位陳將軍。

固始的朋友,請我吃了最有名的「貢雞」,尤其那雞湯,浮得一層金亮如向日葵的艷黃,湯鮮得賽過鼎泰豐的老母雞湯。席間上了一道用貢雞蛋來炒的「蛋炒地皮菜」,適口豐鮮、腴而不膩、滑順得很,吃著吃著,我發現這地皮菜,似曾相識,一問之後,固始朋友說,因我是有名的吃家,特意安排了這市場買不到的、也特別請人到鄉下,在下雨後從地上刮下來的野菜來招待我,他們叫「地皮菜」。

回台灣前,我經過廈門,問廈門的朋友,當地有沒有這玩意兒,他們說好像沒聽過。廈門有位朋友開餐廳,他說餐廳裡的廚師是漳州人,便把他請出來問問。這廚師說以前家裡也有這菜,也吃過,但不知叫什麼。我心裡想,這就有趣了。

回台灣已是直航,從松山機場出關時,頓時我恍然大悟!三十年前大姊移民美國時,台灣還沒有桃園機場,只有松山這個小國際機場,全家人在這松山機場入關處,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給姐送行,臨行前,媽裝了一小壺水、一盒土,叫大姊到了美國時,將這一壺水混著當地的水煮了喝,把這盒土灑在門前院子的地上,這樣就不會「水土不服」,也不易生病。那時,我們還笑媽迷信,但現在想想有譜了,這一代傳一代的移民,把故鄉土壤帶著走,從固始到了漳州,從漳州到了台灣,這土壤中的微生物跟著移了民,「地皮菜」也就這麼成了「雨來菇」了。

昨日午餐席間,有政論主持人張啓楷、廈門衛視駐台記者楊青,更巧遇到了宋楚瑜主席,一邊用餐,我一邊把這菜尋根連根的故事說給他們聽,大伙兒也覺得有趣,席間我也特別安排了這道「雨來菇炒蛋」,做這菜的小師傅廿多歲,來自於高雄,他站在旁邊聽我說故事後笑著說:「這菜在南部年輕師傅已不那麼叫了。」大伙兒問他那這菜怎麼稱呼?他回說:我們都叫它「情人的眼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