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削藩的不是朱標,是他的兒子朱允炆。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確立了宗藩制度,除太子外其他皇子皆封為藩王,領兵就藩進駐邊塞和腹地,拱衛帝都皇室。

當然,這和之前朝代的分封諸王不一樣,例如漢朝諸侯國諸王皆有封地,除中央任派丞相外封地官員可自行任免,稅收除上繳中央外都屬封國所有,且封國皆有軍隊,與國中之國無異。明朝的藩王則是只保留軍隊和主持地方軍務的權利,和如今的軍區差不多。

朱元璋建立的這種制度不能說好於不好,首先,確立藩王制度跟以往分封諸國的君主想法是一樣的,外人不如自家人用的放心。其次,這種藩王制度是以「皇權駕馭諸王,諸王監督皇權」為目的,為此朱元璋留下了一條訓誡:

「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待命,以清君側之惡」——《皇明祖訓》

依照朱元璋的想法,此法可保大明萬世江山。可站在他的皇孫朱允炆的角度來看,諸王皆手握兵權主持地方軍務,特別是北邊尚有殘元勢力,邊疆的幾位叔叔皆手握大軍,如果他們有異心怎麼辦?即使他們沒有,他們的後代呢?為自己和後代的江山考慮,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裡才最為放心,削藩也就隨之而來。

起初削藩倒是順利,可到燕王朱棣這邊就出幺蛾子了,燕王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開始了為期四年的「靖難之役」,最終以燕王勝利朱允炆在皇城大火中失蹤為結局。

若是朱允炆不實行削藩這個政策又或者只保留邊塞的藩王會是怎麼樣一種情況呢?首先,邊疆的藩王不會保留,削藩削的主要就是這些邊疆手握重兵的藩王,只削掉其他藩王沒有太大的意義。

那麼只有在削藩與不削藩兩者之間來考慮,如果不削藩的話,筆者認為:燕王不會反,也不會有靖難之役。

朱允炆要削燕王的時候做了什麼,先是把燕王的軍隊調走,燕王沒有在這個時候反抗,燕王準備起兵的時候是什麼情況,是手下軍隊都調走了自己又裝病裝瘋朱允炆還是要對付他的時候他不想坐以待斃於是反了。

歷史上一般起兵都需要有個理由,也就是所謂的「師出有名」,國泰民安的你要是明明白白說是造反基本沒什麼人會支持你。

燕王起兵的理由是什麼,是朝中有奸佞進獻讒言妄改國政,說的是齊泰、黃子澄等人;還有就是朱允炆違背祖制,也就是朱元璋所定的藩王制度,起兵緣由主要圍繞著削藩這個問題。

不管燕王是真的「清君側」還是想當皇帝,不削藩燕王就沒有理由起兵,朱元璋分封諸王時規矩定的死死的,藩王沒有皇命不得離開封地!連自己駕崩之前還特意下了命令不許諸王也就是自己的兒子們回京理喪。藩王沒有命令離開封地而且還帶兵的話那就是謀逆!造反!大義上站不住腳,以一隅之地對抗全國是自尋死路。

而且朱允炆也太著急了點,先皇剛賓天他就著手削藩,一月連削三王更逼死了一位叔叔。被削的藩王什麼待遇呢?貶為庶人,或囚禁或軟禁,堂堂藩王,先皇的兒子當今皇上的叔叔落到這一境地落差也太大了。兔死狐悲,其他還沒被削的藩王難免有一些怨氣,燕王起兵了不乏一些支持燕王的藩王。

當然,不是說朱允炆削藩藩王都造反了。有些人可能奇怪,為什麼有些藩王不僅起兵支持燕王還站在朱允炆這邊。其實這不難理解,首先朱元璋的餘威還在,老朱的手段大家應該有所了解,生前不少敲打這些藩王,餘威尚在有些藩王不得不掂量掂量。

還有就是朱允炆的首要目標是勢力比較大的像是燕王、寧王、秦王、晉王這些人。其他的一些手裡兩三千、幾千兵力的這些小藩王不足以形成威脅,削不削都在兩可之間,即便被削了也能落得個逍遙王爺,畢竟朱允炆不可能把叔叔們都廢了落個薄情寡義的名聲。

所以說,如果不削藩燕王就沒有起兵的借口,起兵了其他藩王也不會去支持他,更不會出現城池州府望風而降的情況。後世子孫的情況不知道,至少他在位期間短時間內不會出現藩王造反的情況,時間久了朱允炆穩固了自己的皇位藩王更不會也沒有那個能力去造反。

朱元璋在世時評價朱允炆「至誠純孝」也許沒有這場「靖難之戰」,他會是一個寬政愛民的仁君。


首先朱標活著的時候最多只做到了太子,那個時候他老爹朱元璋才是皇帝。而邊疆藩王本來就是老朱設立用來鎮守邊疆的,所以老朱也不會想著削藩這件事,而作為太子的朱標又哪裡能削藩呢。實際上削藩這件事是朱標的兒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同志提出來的,並且前期也挺順利的,但沒想到後來碰到朱棣這個刺頭,而朱允炆又不想背上殺叔叔的罪名,所以讓朱棣屢次從包圍中逃出,於是頂著不死光環的朱棣改寫了歷史。

不過我們今天假設朱標沒死而是順利繼承皇位並且開始削弱藩王的實力,朱棣還有機會成為永樂大帝嗎?

朱標,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一個兒子,母親是大名鼎鼎的大腳馬皇后(非親生)。朱元璋非常喜歡朱標,在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就立朱標為太子,自幼就悉心教導,一直是標準的帝國接班人。而朱標的表現也確實非常出色,並且在眾王中威信最高。雖然為了給朱標鋪路,朱元璋已經殺了很多功臣,但朱標死後,朱元璋更加緊張。為了朱允炆的平穩過渡,朱元璋幾乎殺光了所有的武將,以至於後來朱允炆感慨說「皇爺爺殺的也太乾淨了,連個能帶兵打仗的人都沒留下。」朱允炆的主要軍事主官耿炳文是朱元璋給他留下的唯一老將,但耿炳文擅長的是防守。因此朱允炆失敗的原因除了自己不願背上殺叔罪名之外,武將不是太強大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而朱標如果活著的話,從小經歷戰爭的他會明白戰爭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不會心慈手軟,而且朱元璋可能也不會把武將們殺的那麼乾淨。和太子關係較好的藍玉可能會被留下來,只要藍玉活著,基本上就沒朱棣什麼事兒了。

不過從根本上來說,朱棣當時起兵也不敢直接說就是要造反,而是說皇帝年幼,被奸人所惑,所以要清君側。但如果當時的皇帝是朱標,朱棣不僅沒有造反的理由,甚至手下的將士都不一定願意跟著他造反,而北方的大部分將領也不會主動歸降於朱棣。因此如果是朱標削藩的話,歷史上的朱棣最高只能做個燕王。


朱標,明朝沒有這個皇帝吧?明朝朱元璋下來的是朱允炆,要削藩的是朱允炆,其實他沒錯,因為他之後的皇帝也在進行這個事。朱棣搶了皇位之後,也是在進行限制藩王,最後把所有的皇室子孫都圈在皇宮裡當豬在養。所以朱允炆沒錯,錯的是他在錯誤的情形下,用錯誤的方式,錯誤的人,並且還心懷婦人之仁,所以導致自己的皇位丟失,政策也徹底的失敗。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不管哪個當皇帝都不願意讓一群手裡有兵的皇子皇孫的存在,這極大的威脅著皇帝的統治,所以,即使剛開始不執行,當皇帝的威望和對全國掌控之後,也會進行的。

所以不存在保留邊疆藩王這麼一說。


應該不會保留,最大的讓步也就是世襲遞減,如果沒做出巨大的功勞和貢獻,三五代之後藩王的封地和軍政權力都會收歸。


西晉的八王之亂就是個榜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