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手上有世界地圖的話,歐洲人的普通話可能比我們說得還好」。公元前327年7月,亞歷山大統率三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向印度。在東征的過程中,亞歷山大遭遇了波魯斯王國軍隊的攻擊,雙方軍隊在希達斯佩斯河發生激戰。

此時,亞歷山大軍隊處於巔峰時期,波魯斯王國根本不是其對手,很快便投降了。不過,直到公元前326年10月亞歷山大率軍撤退,他也僅僅只佔領了印度西北地區,沒有深入印度腹地。

當時,中國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群雄逐鹿。亞歷山大東征要是能夠達到中國,面臨的第一個對手便是秦國。秦國處於關中地區,民風彪悍之地。秦軍的戰鬥力不用多言,一國之力可以滅掉六國。

亞歷山大軍隊包含2.5萬名步兵,5000名騎兵。其實,這點人數都不夠秦軍塞牙縫。在秦軍眼中,三萬軍隊就是三萬個人頭和三萬份戰功,自己家中又可以多分幾畝地。所以才有開頭那句話,要是有人給秦始皇提供一份世界地圖,再說西方有長生不老之術,秦軍還真的有可能發動西征。

似乎扯遠了,回歸正題。西方民族無法東侵進入中國,最為直接原因是距離太過遙遠。「條條大路通羅馬」,現代的義大利首都就是羅馬,距離中國首都的直線距離就有8000多公里。古羅馬帝國東邊的地中海區域,距離中國最西面的邊境也有3000多公里。

以最近的距離來計算,按照古代部隊正常的行軍速度,一天也就20-30公里。從古羅馬到中國,至少需要花掉3個多月。在行軍路途中還必須走直線,且不能和沿途國家發生戰爭。

西方民族無法東侵進入中國,最為重要原因是中途要跨越高原,還要經過沙漠地區。中國西垂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成為許多國家無法逾越的天險。西方國家要想進入中國就需要翻越帕米爾高原,難度非常大。翻完高原,還有沙漠的鴻溝,穿過它更是困難重重。

在古代,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爭端比較多,未與印度發生過戰爭,就是由於地形太複雜,大量軍隊根本上不去。大家去看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有對帕米爾高原的描述,那個鬼區域在「唐僧」眼裡乃是恐怖的存在。直到現在,中國在青藏高原駐紮的軍隊也不多。反倒是印度進入中國西藏地區方便些。

西方民族無法東侵進入中國,最為根本的原因是後勤補給跟不上。在大航海時代之前,人類依賴的運輸方式基本就是畜牧運輸。戰馬非常寶貴,一般不會被大量用來運輸物資,而是用驢或者騾子干這活兒。這樣的運輸方式,運力非常有限,無法支撐大量軍隊作戰。西方國家無法翻越帕米爾高原,同樣古代中國軍隊也難以翻越,補給完全跟不上去。當然了,蒙古西征是個特例,後勤補給方式特殊,而且採取了以戰養戰的方式。

參考文獻:

1.胡慧:《亞歷山大戰史》

2.佚名:《地圖上的歷史足跡》

「許述工作室」成員「醉卧沙場」主答


馬克思說過:「印度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它的歷史,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入侵者的歷史。」

從雅利安人開始算起,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一直到後來的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所有這些入侵者,都是從西北方侵入的。後來的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是坐船來的,繞過一整個非洲才能抵達印度半島,總算費了些周章,而先前的那些帝國或民族,都是從西北方向的陸路而來。

看看印度的地形圖就知道,東方的若開山脈擋住了東南亞少數民族的覬覦,加上本來這些少數民族人數又少,又得受北方中華帝國的掣肘,很少給印度帶來直接威脅。

正北方是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歷史上的吐蕃也給他們製造了一點麻煩,幸虧吐蕃人人丁不旺,到了平原又醉氧。

西北方,問題來了,興都庫什山脈之間有一座開伯爾(又譯喀布爾)山口,山口裡有一個開伯爾河谷,全長53公里,最窄處不超過600米,一年四季可暢通無阻,從一馬平川的印度河平原出發,過了河谷,進入阿姆河流域的平原地帶,就又到了同樣一馬平川的中亞了。

這處山口也是中亞和南亞的必經之路,在歷史上多次要了印度的親命,幾乎所有的外敵都是從這條路不請自來的,唐僧當年也是經過了開伯爾山口才到的印度。

中亞西亞一盤棋,是古代大部分戰爭發源地,更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此建立的任何一個帝國,摟草打兔子,總要穿過開伯爾山口試試運氣,而印度半島本土勢力建立的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基本統一的時間加在一起不過200多年,其他時間都是些分散小國,民族成分紛雜,根本沒有抵禦外侮的能力可言。

要想攻打古代中國?好吧,希望他們的神靈能保佑他們先翻越幾百公里的興都庫什山脈,再趟過300多公里的瓦罕走廊,再爬過上百公里的冰達坂,經歷過以上這些世界公認的常年冰封的無人居住區後,恭喜,他們可以獲得與中國西北部游牧民族挑戰的機會了!衝破重重考驗後,要想與古代中原王朝對決,再走一年吧。


最沒有存在感的鄰國阿富汗,被喻為「印度河的守門員」,為啥?

歷史上,一波接一波的彪悍兄弟,從阿富汗出發,往東衝到巴基斯坦、印度,要麼蹂躪一番後退回去;要麼直接滅掉原先的當地勢力,建立一個新王朝,然後又等待著新的兄弟從西邊過來繼續蹂躪南亞地區!

阿富汗,位於中亞、南亞、中東(西亞)的交匯地帶,在歷史上被稱為通向南亞大陸的「鎖鑰」,也是伊斯蘭國家、中國和俄羅斯三大戰場的結合部。

阿富汗的名字在普什圖語中的意思就是「普什圖人的地方」,而普什圖人亦是現時國內人口最多的族群,是一個遜尼派穆斯林占多數的伊斯蘭國家。

阿富汗境內多山,高原和山地佔全國面積的4/5,北部和西南部多為平原,西南部有沙漠。平均海拔1000米。阿富汗最大的興都庫什山脈自東北斜貫西南。

冬季嚴寒,北部和東北部地區最低氣溫為零下30℃以下。夏季酷熱,東部城市賈拉拉巴德最高氣溫可達49℃。首都喀布爾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3℃左右。

巴米揚是阿富汗中部城市,巴米揚省省會,位於巴米揚河谷。它曾居絲綢之路的要衝,是往來於古羅馬帝國、波斯、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商隊必經之地。受此影響,巴米揚的藝術融合著希臘、波斯和印度佛教的成分,形成獨特的古典藝術風格——希臘式佛教藝術。城東北有世界最大的立佛石像巴米揚大佛,絕壁之上雕刻有2個世界聞名的大石佛,分別高有53米和37米。山上還可見僧侶修行所用的岩窟,似同僧寺,並藏有2世紀的壁畫等美術品,融合了希臘文化和印度文化風格。

赫 拉特 是 阿富汗 斯坦的第二 大城 市, 阿富汗 西北 部的歷史名城,這裡也曾是以游牧為主的 中亞 塞種人、突厥人和以定居為主的 伊朗 高原波斯語族人之間交鋒融合的十字路口。從地圖上看,赫 拉特 這片土地,在 伊朗 、 阿富汗 、 土庫曼 和 烏茲別克 交界處,這裡曾經良田阡陌,物產豐饒,帖木兒的後人、 印度 莫卧兒帝國的開國皇帝巴布爾大帝曾經讚美道:「普天之下,難以找到赫 拉特 這樣的城市。」

與赫拉特古城相對應的是在阿富汗的東邊,如今的巴基斯坦邊境的另一個古城白沙瓦,位於西北部喀布爾河支流巴拉河西岸,開伯爾山口東,古梵文意為「百花之城」,如今依然百花盛開,似乎在告訴著來自全世界的遊人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要是知道中國的存在,他們還敢東征嗎?

與其說高山,大漠,叢林是中國的天然衛士,不如說這些自然環境阻隔了中國西征統一亞歐大陸的進程。

西方的那些軍事強國,根本沒有機會在東征中國!

一,早在漢朝,我們中華民族就組織了針對西方的萬里長征。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跨越大漠的王昌齡寫下這首詩,追憶漢朝對西方的征討。其中萬里長征說的是漢武帝派李廣利征討大宛,尋找汗血寶馬的故事。

大宛,相當於現在的烏茲別克,漢武帝讓李廣利去發動萬里長征,戰果如何呢?

第一次西征,李廣利帶領郡國騎兵6000人,和惡少年遊俠兒數萬,一路上餓死渴死病死的就很多。到達大宛東部邊境時,已經是只有幾千人了。兩年後回到敦煌,只剩下出發時的十分之一了。

第二次西征,僅正規軍就6萬人,軍需更加充足,牛十萬頭,馬三萬匹,驢、駱駝以萬數計算。可是,最終到達大宛的軍隊,還是只有3萬人。戰利品,也就是大宛國獻上的汗血馬3000多匹。

相比之下,亞歷山大西征伊朗,路程也就五分之一不到,自然條件好很多,帶了3萬步卒五千騎兵就號稱征服全世界了。而他們的全世界,也就是500萬平方公里而已。

到唐朝,四萬安息軍隊鎮守西域,軍需依舊是大問題。

唐朝與西方大國阿拉伯在怛羅斯開戰。雙方軍力如何呢?

唐軍僅3萬人,其中漢人2萬,主要都是步兵,當地僱傭軍1萬,後來僱傭軍背叛造成唐軍大敗。

阿拉伯軍隊20萬,主要都是騎兵。

戰役的過程很簡單,一開始唐軍佔盡上風,但敵軍太多打成僵局,唐軍盟友葛邏祿部叛變,高仙芝等高級將領雨夜逃走。上萬唐軍被殺,唐軍大敗。

唐朝拿不出十萬軍隊遠征蔥嶺以西嗎?不是的,主要是跨越大漠的非戰鬥減員太嚴重。

如果,唐朝能夠組織起一兩次百萬人以上的移民實邊,今天整個西亞和中亞都是唐軍的囊中之物!

西亞國家東征中國,唯一的案例是瘸子帖木兒。

瘸子帖木兒是穆斯林化的蒙古人,他的帝國首都在烏茲別克境內,印度,敘利亞,伊拉克等國都遭遇他的大屠殺。

帖木兒67歲準備西征,因為他在海上聽說了永樂大帝朱棣的威名。海上挑戰朱棣完全沒有勝算,於是帖木兒組織了100多萬軍隊東征。

帖木兒的東征軍隊,精銳估計也就是十萬人,也不少。不過帖木兒軍隊在今天烏魯木齊附近時,帖木兒死了,不僅東征計劃破產了,他的帝國也崩潰了。

帖木兒的孫子建立了印度的莫卧兒王朝,也算保住了帖木兒的基本面。


事實上,富饒的東方古國中國,一直以來都是西方歷代統治者最想征服的國家!

但,前提是他們要能到得了中國才行!

從中亞到中國,必須要穿越帕米爾高原,而要想到達中國,瓦罕走廊是必經之地!

當年的亞歷山大大帝,就是站在瓦罕走廊的西部入口眺望東方,但最終還是選擇掉頭南下,去攻列印度!

或許,他面前這難以逾越的帕米爾高原,是使他知難而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瓦罕走廊,是後來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雖是一處河谷,但其平均海拔也達到了4000米以上!且要到達中國,還得經過廣袤的新疆隔壁沙漠!

正是因為路途艱險,連當年從祁連山西遷的大月氏人在壯大後,都不願意再返回故土,而是南下進攻印度,並建立強大的貴霜帝國!

咦,怎麼又是印度?

最主要的原因或許就在於印度河流域地勢比較平緩,容易到達吧,因此雅利安人,希臘人,大月氏人,蒙古人,都曾征服印度!

阿拉伯帝國倒是和唐朝打了一場遭遇戰——怛羅斯之戰,但這場戰爭的起因是唐王朝在中亞地區不斷拓展勢力範圍,施加自身強大影響力而導致的!

因此,從戰略上來講,是中國在不斷的向西開拓勢力範圍,是中原王朝的主動西進,而非是阿拉伯帝國對唐王朝的主動進攻!

古代西方世界,對神秘的東方古國有多麼的嚮往,從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遊記》中就能體現出來!

在馬可波羅的遊記中,將當時的中國描寫成世界上最富庶,最文明,最偉大的國家,在他的眼中,當時的中國就是最完美的存在!

因此,西方人更加的嚮往中國,為了能夠到達遙遠的東方,他們進行了新航路的開闢,試圖通過海路到達中國!

這樣就能避開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封鎖,以及避免翻越那杳無人煙的帕米爾高原!

最終,他們成功了,帕米爾高原再阻擋不了西方人進入中國!

而就這樣,時間來到了19世紀……


喜歡的朋友請點贊評論哦,期待您的關注與支持,十分感謝!


西方民族為什麼要往東打呢?得找生存空間,或者說找吃的,找喝的,找女性繁殖後代。那麼西方民族一定會選擇先列印度。

因為列印度,跨過一個山口就到了印度平原,物產豐富,要什麼有什麼。打中國呢?得先翻過帕米爾高原,再穿過塔克拉瑪干沙漠,再穿過河西走廊,能不能過得來先不說,就算能過來也沒必要捨近求遠。

而且,沙烏地阿拉伯半島、伊拉克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南部,都是熱帶氣候,印度也是熱帶氣候,即使伊朗北部冬季較冷,最低氣溫也達到了3度,比我國長江流域很多地方還暖和。而新疆,冬季最冷氣溫曾達到零下50度,這樣從熱帶到新疆也很難適應,還不如去同是熱帶的印度。


西方民族想東進中國有三條路線可走。

一條是北線,經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南下。

走這一條路在古代是不現實的,因為西伯利亞地區的嚴寒是他們無法克服的障礙,即便征服了西伯利亞地區,還有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等著他們。匈奴、突厥、柔然、蒙古這些就夠他們吃一壺了,哪還有心思進攻古代中國?

不過沙俄帝國走的就是這條路,但那時已經到了18世紀中葉了,在火藥武器的幫助下,游牧民族的種族天賦蕩然無存。即便如此,沙俄還是在康熙這裡吃了教訓,暫時放慢了擴張步伐。

一條是中線,經帕米爾高原或伊犁河進入西域地區。

走這條路倒是有一定的機會。不過帕米爾高原和塔克拉瑪干沙漠惡劣的自然環境會讓他們為之卻步,因為要想跨越這裡,需要的不是多少兵力,而是十分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

在古代要想攻打中國,10萬兵力是最低限額,想要保障10萬人的後勤,就得徵調60萬以上的勞力,這規模哪個西方民族能耗得起?假如拖個一年沒結果,他們自己就崩盤了。

但這條路並不是完全不能走。帖木兒在明朝時期發動10萬精銳經由伊犁河到達了伊犁地區,距離明朝的西部邊界哈密衛只有400多公里,但帖木兒不久去世,其帝國分崩離析。

渥巴錫率領蒙古土爾扈特部東歸也是走的這條路,不過這得益於清朝主動接納他們。

另一條就是南線了,經由青藏高原進入我國。

但這條路就別想了,以古代的生產力水平,數萬大軍想跨越青藏高原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代時期我國和印度地區的政權並沒有發生過大規模衝突。因為他們進不來,我們也過不去。

但印度地區卻是西方民族東侵的最佳場所。因為印度地區和中亞只隔著伊朗高原,過了伊朗高原就是平坦的印度河平原,這裡物產豐饒,氣候濕潤,完全不用擔心後勤補給問題。

所以印度地區長期受到西方民族的入侵,諸如雅利安人、亞歷山大、阿拉伯人、蒙古人乃至西方資本主義列強。

而西方列強征服印度後也想征服中國,即便以他們當時的科技水平也沒有選擇西域那條路,而是從東面的海上發起進攻。而中國的經濟重心在江南沿海地區,政治重心北京離海上也很近,所以他們很快就取得了效果。


歷史上波斯帝國打倒阿富汗、印度;亞歷山大大帝打倒印度;帖木兒帝國以中亞、印度為核心;伊斯蘭勢力擴張到印度;英國佔領了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確都沒有機會打倒中國來。他們想不想打到中國來?估計做夢都想,帖木兒甚至死在了沖向中國的途中,英國也折騰了不少事兒。

看看地圖,會發現中國的地理位置簡直不要太好。兩面是太平洋,一面是連綿不絕的大山脈,只有北面的蒙古大草原有天敵。事實上在古代,中國的地緣環境絕對是四大文明古國裡面獨有的一塊洞天福地。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得以傳承與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

雲貴高原、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脈就是來自西方的敵人難以逾越的壁壘。不管有多少豪情壯志,在仰望昆崙山的時候都會嘆息,在爬上帕米爾高原的時候都會缺氧。當然了,這道壁障,也成為中華古代向西擴張的天然終止符。

即使是現在,西北部的戈壁荒漠、西部的連綿山脈、西南部的高原叢林仍然阻礙著人們的往來。所以在印度那邊怎麼折騰也不會有多大的戰事發生,阿三怎麼折騰也只能在邊角地方溜溜,要翻過喜馬拉雅山他們沒那能耐,也沒那實力。

時代變遷,大山仍然是屏障,但是大海已經成為人們爭霸的主要陣地,我們現在只要盯死東南面的大海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青藏高原只是一部分原因,只有青藏高原還不夠。如果要問為什麼歷史上西方民族東進時選擇印度而不是中國,應該講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首先,中國距離西方路途更遙遠。在古代,沒有公路和鐵路,只有人力和畜力可用。即便是草原民族,如果要進行長途遠征,也得做好充足的物資準備,最簡單地說起碼得準備足夠吃的牛羊群,以便跟隨大軍行動。如果是非游牧民族進行遠征,那麼要準備的東西就要更多。現代人有汽車和火車,無法體會古代人遠距離運送物資的困難。

據北宋科學家沈括的推算,假定一支軍隊以平均每天40公里的速度進退,在三十萬民夫的供應下,七萬作戰士兵(另有三萬負責輜重)活動半徑只有640公里。漢唐時代的軍隊自長安為起點,要到達現在的烏魯木齊,至少需要67天半的時間(2699公里)。因此,在漢唐時期,雖然中原王朝的控制力一度到達了中亞,但受制於物資供應,很難維持太久。主要原因是糧食供應困難限制了派遣軍隊的數量和次數。對西方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是一路掠奪,以戰養戰,恐怕很快就會陷入戰爭泥潭。

其次,地理險阻因素。在中國西部,除了青藏高原,還有昆崙山,天山,阿勒泰山,以及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也就是我們所常說的新疆 「三山夾兩盆」。三山加上青藏高原,正好形成一個綿延數千里的地理阻隔體系。在古代,既沒有機械開山裝備,也沒有飛機,要越過這些地理障礙,就要尋找一些容易通過的走廊或山口。但因為自然條件惡劣,只有天氣良好的情況下,這些走廊或山口才具備通行條件。因此,古代西方力量經過長途跋涉後,要穿越這些自然險阻也是非常困難的。

與之相比,印度及南亞次大陸不僅距離西方距離較近,而且缺乏自然地理障礙。西方軍隊,如亞歷山大的大軍,只要越過開伯爾山口,便可到達印度河流域。這比穿越高原或沙漠都要容易的多萬,也便利的多。


主要是客觀條件不允許。

先不說西方民族為什麼不打中國的事,先說另一個事兒。

當年遼國被金國滅了以後,遼國皇室耶律大石出走,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可敦城,可敦城位於今天的外蒙古境內,是遼國的西北防禦重鎮,有兵有糧。

耶律大石也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以光復遼國為己任,積極的擴張地盤,招兵買馬。而金國自然也視他為威脅。後來,金國趁耶律大石率軍西征,可敦城空虛之際,想出兵一舉端了耶律大石的老窩。但結果卻是軍隊還沒到可敦城,就被無盡的荒漠里折磨的差點全軍覆沒了。僅僅憑藉著沙漠,耶律大石就保住了遼國最後的血脈。

然而,沙漠同樣也阻擋了耶律大石東征的腳步。西遼建國以後,耶律大石也曾率領數萬精兵準備東征金國,企圖復國。只是,他們也沒有衝破沙漠的阻擋,在荒漠中,耶律大石留下了一半東征的精銳後,撤了回去。

此後,耶律大石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他再也回不了中原了。復國,只是一場夢而已。

西遼僅僅是位於中亞地區,東征中原就如此艱辛,那麼遠在中亞,西歐的國家就更不用說了。

華夏文明,相比於古印度河文明,古兩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甚至是古希臘文明,古波斯文明等有著天然的地利優勢。東臨大海,北方極寒,西部荒漠,西南高原,東南雨林。西方的軍隊想打進來,難度極大。

而印度就不一樣了,印度文明可以大概分成兩個部分,即古印度河文明和恆河文明。印度河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內,緊鄰波斯。而當部隊穿過印度河進入南亞次大陸以後,就是氣候宜人的無盡平原了,中間無險可守。再加上印度地區一直都沒有形成統一的文化,宗教林立,小國眾多,互相攻伐,一盤散沙,比如容易征服。

如果他們選擇攻擊中國的話,則要麼橫穿青藏高原,要麼北上跨越海拔更高的帕米爾高原,再走絲綢之路。這兩條路,任何一條都是九死一生的選擇。即使到了當代,在如此現代化的條件下,大部隊在這些路上行軍也都是危險重重。

通過絲綢之路上商人,西方即知道中原的繁華,也知道路途的兇險。即使他們再垂涎中原,也只能在客觀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調頭攻打同樣富裕的印度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