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吳,一個永遠嘴饞的潮汕人。

  近日老吳我在網上看到了一些關於喝粥的文章和視頻,說是喝粥能養胃這個說法是錯誤的,長期喝粥不僅不能養胃,還對我們的消化系統有害。作爲一個潮汕人,在家那可是天天喝粥啊,所以對這個還是比較關心的。

  文章中說到,大米富含澱粉,平時我們喫米飯的時候是要經過咀嚼這個步驟,然後纔會吞進胃裏面消化的,在咀嚼的過程中,唾液腺會分泌出唾液,而唾液中含有幫助澱粉轉化爲麥芽糖的澱粉酶,這澱粉酶就像是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一般,雖然沒了它也能轉化,但是過程會緩慢得多,我們平時咀嚼白米飯時嘴裏會感受到甜味,也是這個澱粉酶的原因(中學生物學過)。而粥一般都是喝的,也就是說無需經過咀嚼這個步驟,這樣就會缺少澱粉酶的催化轉化,從而使澱粉在胃裏停留的時間變長,不利於消化以及吸收,長期這樣下去,就會影響胃部健康。

  粥對於潮汕人來說那可是最熟悉的了,基本上每天都喝,很多家庭甚至早晚兩頓都是喝粥的,潮汕人將粥當成了主食,那樣豈不是很糟糕?難道說對於養生很在行的潮汕人喝粥這個習慣是個錯誤嗎?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沒錯,人體消化澱粉是需要澱粉酶的幫助,這點讀過中學生物的小夥伴都很清楚,雖然粥中的大米經過烹煮已經變得可以無需咀嚼就能直接下嚥了,但是喝粥的時候真的就跟喝水一樣不用咀嚼嗎?答案是否定的!

  相對於各種口味的粥甚至是有名的潮汕砂鍋粥,潮汕人對於白粥更是情有獨鍾,每天早上一碗白粥加一碟甚至幾碟雜鹹是很多潮汕人的最愛。潮汕這邊的白粥,跟別的地方不一樣,用我們本地化來說叫“糜”,做法是在大米煮得剛剛爆開但是還未散的時候就關火,這樣的白粥既顆粒分明,又因其裏面澱粉已經流出而富有粘稠感,極具潮汕特色。而很多人理解不了,白粥寡淡無味,爲什麼潮汕人對它偏偏情有獨鍾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搭配它的雜鹹。

  雜鹹,是潮汕地區對於各種小菜的統稱,常見的有各類生醃、魚飯、橄欖糝、橄欖菜、鹹菜菜脯等等,潮汕的雜鹹種類之多,用“滿漢全席”來形容都不爲過,真的能稱得上是“後宮佳麗三千”啊!白粥寡淡,並不會搶去雜鹹本身的味道,相反,因爲其寡淡的特質,能沖淡其本身的鹹味,更能襯托出這些小菜本身的味道。可以這麼說,雜鹹把白粥襯託得多姿多彩、千滋百味,而白粥則讓雜鹹得以大展身手,兩者相得益彰,簡直絕配!

  很多人都說喝粥不用咀嚼,但是這點潮汕人可就不同意了。一方面,前面說了,我們潮汕的粥有自己的特色,不像別的地方,是熬的很爛的,潮汕的粥顆粒分明,這種情況下,雖然依舊不怎麼需要咀嚼,但是這種顆粒分明的情況,入嘴後人會本能地讓其停留一會兒,稍微將其磨碎,再下嚥,這也是一種咀嚼的過程。

  另一方面就是這個雜鹹了,因爲白粥寡淡,所以雜鹹相對來說都是味道比較重的,大多比較鹹(當然也有甜的)。在雜鹹進入口腔中之後,爲了中和這種比較重的味道,口腔中就會分泌唾液來稀釋,而且很多雜鹹都是比較脆的,比如鹹菜菜脯這些,這些需要不斷地咀嚼,更是增加了唾液的分泌量,所以當你喫了一口雜鹹,再喝一口白粥的時候,隨着鹹味被沖淡,你會感受到一股淡淡的甜味,這正是白粥中的澱粉與唾液中的澱粉酶反應後產生的味道。我們父親這一輩人很多都特別喜歡喝白粥就着菜脯或者鹹菜,除了其經歷過貧困年代養成的生活習慣之外,更多的還是喜歡這一口菜脯一口白粥所產生的這難以言表的美妙滋味啊。

  所以,說喝粥無需經過咀嚼對胃不好,這種情況我們潮汕的祖先早已解決了。況且潮汕人喝粥的習慣也並不是爲了什麼養生或者養胃,這是在迫於無奈的情況下菜養成的。以前的潮汕地區,地少人多,特別是當時的水稻產量還很低,普通人家想要喫上米飯時很難的,在這種情況下,能填飽肚子又省糧食的方式那就是煮粥了。白粥想喝出滋味,那就醃點鹹菜和蘿蔔乾來配,沒想到這樣還別有一番風味,所以這種飲食習慣就這樣傳下來了。直到現在,潮汕人也一直都把喝粥當成了習慣,而不是爲了所謂的養胃而喝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