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熊曉紅(前左)在航校舊址向大家介紹當年航校歷史。

三月的延安,春光明媚,風和日麗。黃土高原的溝塬樑峁間到處充滿生機,一派萬物復甦的新氣象。

3月9日,安塞區沿河灣鎮侯溝門村來了一批身着航空航天制服的老人們。

汽車剛到村頭,這些已步入花甲之年的老人們已興奮不已,他們紛紛離座向車窗外張望,下車後,大家列隊沿着村子東頭的土路向一處院落走去。

進入院落,所有人一字列隊站好,一位名叫熊曉虹的老人飽含深情地向大家講述起78年前發生在這個院落鮮爲人知的“航天”故事……

●3月9日,在侯溝門村航校舊址,閆軍(前中)向到訪的第二代航空航天人講述,當年外公閆思恩給他傳述的關於航校的故事。

原來這裏是第18集團軍工程學校(軍委航空學校)舊址。1940年,被譽爲人民空軍締造者的王弼和常乾坤兩位新中國航空事業的先驅、我黨最早的航空專家,從蘇聯莫斯科茹考夫斯基航空工程學院畢業後,歷盡艱險,耗時兩年,轉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回到延安。到延安後,他們躊躇滿志,懷揣拳拳報國之心,迫不及待地籌劃創建紅色空軍事宜,並得到黨中央、軍委的支持和批准。

1941年3月10日,在中央領導同志的指揮部署下,軍委航空學校暨第18集團軍工程學校在今安塞區侯溝門村正式成立。王弼任校長,丁秋生任政治委員,常乾坤任教育長,4月6日正式開課,學員40餘人。

因當時形勢需要,學校嚴格保密,對外稱第18集團軍工程學校,對內稱軍委航空學校。當年村裏僅有13戶人家,學員與羣衆不曾往來。同年蘇德戰爭爆發,蘇聯無力繼續援助辦學,又逢中央“精兵簡政”,10月航校奉命撤銷,改組工程隊,隸屬抗大3分校。

●航校舊址

後來,工程隊雖然被陸續改編,但學員們仍然進行航空理論和文化課方面的學習。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這支隊伍又在綏德集結,向東北進發,成立了東北抗聯航空學校,常乾坤任校長,王弼任政委。

●當年航校學員上課的窯洞

因建校時間短及多次改編等原因,我黨最早在延安創辦航校的歷史及校址具體位置,幾十年來幾乎無人知曉。直到2011年,曾參與當年航校籌建工作,併兼任物理教員,後升任中國飛行研究院院長熊焰的女兒熊曉虹,看到父親回憶文章《從延安到東北——人民航空事業創立初期的片段》一書中,《籌辦延安航空學校》文章中提到的“學校在安塞縣杏子河畔一個農村土窯里正式成立了”的記載心生疑問,並迫切想知道是怎樣的村莊?什麼樣的窯洞?熊曉虹懷揣着一顆尋根溯源的崇敬之心,探訪父親當年工作學習的航校。同年6月9日,她和妹妹熊曉霞來到安塞,通過走訪文史部門,查閱黨史縣誌,多方詢問和實地走訪的辛勞努力,在概要知曉人閆軍的敘述和劉玉堤將軍的確認下,終於尋找到這個延安人不知、文史界不曉,塵封了70餘年的“軍委航校”真實身份。

● 3月9日,在侯溝門村,熊曉虹(中)和閆軍(右)再次相聚,倆人都十分激動。

今年是第十八集團軍工程學校成立78週年暨人民空軍成立70週年的特殊時期。他們這些當年籌建軍委航校(延安航校)的教學及學員的子女們,從各地集結在一起,專程前來探尋父輩的足跡,拜謁新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源地,尋根溯源,慰藉心靈。

●當年航校上課時的教室,此窯明顯大於普通窯洞。

●閆軍外公閆思恩的遺像,當年曾與航校的炊事班戰士交往較多。

● 舊址院落牆邊放置的一口石槽。

記者/祁小軍 通訊員/馮生剛 馬志青

編輯/王玥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