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

其實很簡單,乾的事多了,好事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人們有意無意的遺忘,而不好的事,則永遠都不會被人遺忘。

李鴻章是當時中國少有的外交家,對當時中國的國力,對當時的世界格局都有著很充分的了解,對於李鴻章來說,保國比任何事都重要,如果一旦國家不保,那麼他一生的奮鬥也就失去了意義。

所以,李鴻章的外交往往更務實,比如說中法戰爭李鴻章主張乘勝求和,在不會思考的人看來,乘勝求和很沒面子,但是以當時的中法國力對比來說,再打下去對中國沒好處,所以李鴻章的乘勝求和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至少中法都體面的退出了戰爭,如果清朝沒有見好就收,那麼失去的就不僅是越南了,本土必然會受到影響。

而且,李鴻章還是洋務運動的重要推手,在他以及洋務派官員的組織下,大量的近代化工業企業在中國建立,鐵路、電報、電力、輪船等工業文明產物大量湧入中國,這一時期中國的國力、經濟、國防也都有一定的提高,也打下了近代化工業基礎。

只不過,由於李鴻章是唯一的外交家,他出席了大部分的外交場合,至於說他喪權辱國,只不過是去簽了條約而已。但是現代人往往站著說話不腰疼,就當時的條件下,如果要保國,唯一的辦法就是妥協。但是人們往往都記住了李鴻章的妥協,而沒有記住他為減少中國的損失而做的努力。

如果說如何評價李鴻章,我覺得梁啟超先生的評價最合適:

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全文完


李鴻章是清朝做官做到最高的漢人,他最主要的一個官位就是外務大臣,負責一切外交事務。正所謂人紅事非多,他的官位為高受到的關注就越高,人們對他的要求也就越高。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人們的關注,而他受到爭議最多的就是他的外交事務。清政府腐敗無能,外國列強打清政府幾次,李鴻章就要被派去談判幾次,簽幾次不平等條約。無論他在談判時爭取到多少權益,但只要他在割地賠款的條約上籤上「李鴻章」這個名字的時候,他就不可避免的成為中國的「漢奸」了。

李鴻章簽的不平等條約:

1876年9月13日,《中英煙台條約》,清政府賠償英國20萬兩白銀。

1884年4月17日,《中法會議簡明條款》,清政府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

1885年6月9日,《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清軍打勝,反而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等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賠款二億白銀,割讓台灣島。

1896年6月3日,《中俄密約》東北地區變成了俄國的勢力範圍

1898年3月6日,《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將青島「租借」給德國99年。

1898年6月9日,《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清政府將深圳灣到大鵬灣的九龍半島的全部,租借給英國99年。

1901年9月7日,《辛丑條約》。該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的,共計達9.8億兩白銀。

相信每個中國人看到這樣的觸目驚心的條約,都會氣憤不已。但我們仔細想想,這些條約是「李鴻章」簽的嗎?是當時體弱多病,被無數次打敗的中國被迫簽下的。不簽不可以嗎?可以啊,站起來打敗這些列強就可以了。可是當時的清政府做得到嗎?當時的清軍被稱為「煙袋兵」一邊吸著鴉片,一邊拿著武器。沒跑幾步路就要停下來直喘氣,沒被洋人打死,自己就先跑不動了,這樣的軍隊拿什麼跟人打仗呢?

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後,李鴻章被派去日本談判,被日本激進分子用槍打中一槍,他卻說:「此血可報國已。」就是因為這一槍,李鴻章為清朝省下了一億白銀的賠款。弱國無外交,無論李鴻章怎麼努力,最後還是要在《馬關條約》上籤下代表恥辱的名字。我就問一句,在當時的中國,有哪一個人有勇氣代替李鴻章去日本談判,去簽下自己的名字?無論是誰去簽都會背負千古罵名。

簽《辛丑條約》時李鴻章悲痛咳血, 簽字回來後,不斷的大口大口地吐血。醫生診斷為:胃血管破裂。 不久離世,連 慈禧聽聞後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總結一下:

1、李鴻章在外交談判中,盡心儘力。

2、李鴻章在眾多不平等條約下簽字,不是賣國,而是清政府無能,李鴻章只是替死鬼。

3、因為李鴻章的付出,清政府已經減少了很多賠款。


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極具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他既是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通過興辦洋務再造中興的有功之臣,也在多次對外戰爭中一再避戰求和,葬送了大好的局面,同時也替清政府在眾多的不平等條約上落筆簽字。所以世人歷來對他的評價,都是非常極端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其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

李鴻章在德國與俾斯麥合影

到了當代,李鴻章的功與過依然是眾多網民熱議的話題。有的人認為李鴻章能力很強,只是苦於沒有理想的施政環境,埋沒了他的才華。也有人認為李鴻章宰相合肥天下瘦,不過是晚清時代眾多中飽私囊的權臣中的一個而已。有的人認為沒有李鴻章,晚清會加速滅亡,國家甚至會被列強瓜分。也有人直到現在依舊認為李鴻章是替滿清鎮壓漢人的漢奸,是個專門簽訂不平等條約的賣國賊。

晚清重臣李鴻章

顯然,評價李鴻章並不容易,他確實有功於社稷,但是對國家的衰落也有不可推脫的責任。單純的讚揚李鴻章,甚至把他抬高到民族英雄的地位無疑是幼稚的,但是如果簡單的用漢奸來概括李鴻章也是非常不恰當的。

組建淮軍

首先,李鴻章確實有功於國家,也是晚清時代比較務實的大臣之一,這是後人稱讚他的主要原因。

李鴻章從政早期,一手創建了淮軍,在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在洋務運動中,李鴻章興辦了大量的近代軍民企業,並且組建了北洋水師,有力的鞏固了近代國防。而在外交上,李鴻章很好的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以夷制夷」,儘可能的維護了國家的主權,讓滿清政權在列強的夾縫中得以苟延殘喘。

洋務運動

單純的從清政府的角度來看,李鴻章確實是「中興名臣」。正是他的不懈努力,讓晚清一度出現了復興的局面。也因為他的洋務外交,讓晚清在西方列強的虎視眈眈中保全了最基本的主權,避免了被徹底瓜分。在中日馬關談判中,72歲的李鴻章在日本甚至挨了一槍,替清政府省下了1億兩的白銀,對於近代的中國,李鴻章確實是有功勞的。

影視劇中的李鴻章中槍

其次,李鴻章在晚清時代的歷次對外戰爭中,確實起了很多負面的影響,間接上造成了幾次對外戰爭的失敗,這也是後人指責他的主要原因。

在中法戰爭中,李鴻章在陸戰取得大捷的情況下主動乘勝求和,一場本來可以取勝的戰爭轉眼間變成了一場窩囊的敗仗。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的《中法新約》,不僅讓法國成為了越南的保護國,甚至還出賣了西南各省的權益。在當時就有很多國民用秦檜來比喻李鴻章,將馮子材視為岳飛。

中法戰爭

在甲午戰爭中,李鴻章再次一味地避戰求和,最後招來了前所未有的慘敗。雖說甲午戰敗根本上還是滿清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備戰不足造成的,但是作為主管軍事和外交的大臣,李鴻章肯定是難逃罪責,而且在戰爭中李鴻章的一些舉措也確實值得商榷。

甲午海戰

由於當時的清軍在陸軍裝備和海軍已經落後於日本,所以選擇防禦並沒有錯。但是陸軍一味地逃跑,水師完全停在港口交出制海權,就很難說是最好的選擇了。北洋水師最終在威海衛的港灣里的被自己的大炮擊沉,陸軍也是一潰千里,這一切不能說與李鴻章的錯誤指揮沒有關係。

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

與此同時,近代歷史上半殖民化過程中最喪權辱國的三個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有兩個都與李鴻章有關。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不平等條約是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署的。李鴻章雖然通過各種努力保全了清政府的一些主權,但是朝鮮、越南這些千百年來的屬國也都是在他的簽字畫押之下成為了列強的保護國。雖說李鴻章也只是背黑鍋而已,但是不得不說,如果沒有他的一些錯誤指揮,或許也就沒必要簽訂這些不平等條約了。

洋務運動中的李中堂

所以說李鴻章有功於國家並不假,但是過失也確實有,過分的吹捧是毫無意義的,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李鴻章也是很不客觀的。總的來說,李鴻章是近代中國的睜眼開世界,實業興國的人物。他為晚清政局的穩定和近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功勞是不可磨滅的。但是作為掌握軍事和外交大權的重臣,李鴻章將淮軍集團過分的視為私有,以至於在多次對外戰爭中一味地避戰求和,最終招致慘敗。對於國家的衰落,李雖然並不需要負主要責任,但是也有不可推脫的責任。至於李鴻章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這個就只能留給歷史去評論,留給後人去訴說了。但是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一個簡單的漢奸,註定是不能解釋李鴻章的一生的。

(相關圖片來源於網路,徽南城意頭條號,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看社會百態,聊地方發展,喜歡小編文章的朋友歡迎點贊與關注!)


在晚清的舞台上,無數的演員你方下台我登場,大家打成一團,熱鬧非常,當中最有名的當數慈禧和李鴻章了。

慈禧這位所謂的低能「女政治家」先不說,我們來看看這位號稱「東方俾斯麥」的李鴻章李中堂到底對的起這漢奸之名么

李鴻章不僅是一位中國近代史上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響了近代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晚清軍政重臣。他不是漢奸,嚴格說也不算賣國賊。權力可以說比光緒大但需要受到當時實際最高決策者慈禧的限制。

縱觀李鴻章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但是在皇權體制下,沒有實現其抱負,這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李鴻章是那個時代的精英。在訪問歐洲期間,他的能力和學識也得到了西方的認可。

只是李鴻章在《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上簽字,於是成為了「漢奸」,而假如簽字的那個人叫「張鴻章」,那麼這個「漢奸」就會變成「張鴻章」。加入這個字是日本人伊藤博文簽,那麼伊藤博文就成了日奸人。也就是說,誰簽字,誰就是漢奸。但問題是,在那樣的歷史條件下,總得有人去簽字,總得有人背負這個千古罵名。王樹增在《1901》當中有一連串關於《辛丑條約》的詰問,從慈禧到清流哪一個不該罵,卻獨獨罵李鴻章。其實,罵李鴻章也是一種逃避的手段:挑選出一個漢奸大罵痛罵,就轉移了視線,推卸了責任,甚至因為謾罵中言辭上的正義而讓自己堂而皇之地成為了「正義」的一方,何樂而不為?

李鴻章的局限是時代的局限,也是民族的局限。如果他真的出生在後來的民國,或是之前的明朝,想必其命運和名譽都會好很多,他的不幸就是他出生在滿清這個愚昧落後的時代,而且他的頭上,有著慈禧這樣一尊只會陰謀不懂政治的大BOSS,要說李鴻章是漢奸,其實頭上那個大個的更是,不過有人會說,丫不是漢人,所以她不是漢奸,那或者就叫她滿奸。

在慈禧這種人統治下的中國,有什麼國力和尊嚴可言?

要知道任何時代任何國家,出現在談判桌前的人往往都會引起人們的不滿,更何況是這個愚昧黑暗的滿清?李鴻章「漢奸」的罵名從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的那一天起就已經背負,。

我們只有說,這是他的命。


雖勉為其難,更難如人意


李是不是漢奸難以定論!縱觀其一生,畏洋如虎,卻對同胞兇殘無比!為了自己的仕途,拉幫結派,甚至不惜犧牲國家、民族利益來打壓對手!拚命做官,是為了發財!死後家資達四千萬兩,後人大多挾巨資移民海外!


不要在醜化前朝了,這是我們民族的缺點,現在不是君權神授的時代,也不是講政權更迭的正統性時代。我們要客觀公平的認識歷史書寫歷史,一位近代開創洋務運動的功臣,一生鞠躬盡瘁而死的老人,為何要被釘上恥辱柱,換別人難道就能改變歷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