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該罵!

1,他是清末漢臣中最大的貪官污吏,貪污上可媲美和珅!梁啟超的《李鴻章傳》提到他的家產累計逾數千萬兩,這還是可以統計的,至於他在日本的投資俄國的匯票以及那些珍寶字畫古董,那就根本沒法統計!

清廷一年有四百萬兩白銀的海軍經費撥給北洋!事實上南北洋各四百萬兩,而李鴻章提出重北洋輕南洋,所以南洋的經費一大部分又補給給了北洋,從而導致南洋艦隊幾乎沒啥戰鬥力,而北洋猶以軍費不足索取特別經費!

要知道北洋海軍最強鐵甲艦定遠號賣到中國也才一百七十多萬兩白銀的,一年幾百萬兩白銀軍費到底到哪裡去了?事實上,北洋海軍到了甲午戰爭時,用的還是從李鴻章名下的開平煤礦高價買進的煤渣,而日本艦隊用的竟然是同一個地方低價進口的精煤,其中緣由大家自己想!更別提北洋所用炮彈,本為德國進口開花彈穿甲彈,北洋將領就用低價的穿甲彈冒充高價的開花彈,後又用全沙子的實心彈冒充穿甲彈,以此類推。到最後連這個假冒的進口也不買了,直接從國內的製造局買劣質的炮彈冒充進口,結果連炮筒都塞不進去,有興趣的可以去查查這個製造局在誰名下!所以,翁同龢極為反對增加特別軍費,因為溝壑難平啊!

所以說李鴻章是貪官污吏一點不錯,貪官污吏挨罵太正常了!

2,他是清末最大的賣國賊!清末近百年,李鴻章自平太平天國以後,累計簽訂賣國條約近三十餘份,割讓土地賠償錢款難以計算!有他參與的對外戰爭全部失敗,有他參與的不平等條約全部簽訂!喪權辱國以至於列強籤條約指名道姓找他,也算是曠古奇聞!所以左宗棠大罵他「國賊」「可媲美十位法國將軍」,曾國藩評價「好為官」,百姓作詩諷刺「宰相合肥天下瘦」,就連當時的下等人伶優也作詩罵他「楊三已死無蘇丑,李二先生是漢奸」!

所以你們評價一下他該不該罵?

這兩年李鴻章後人投資建設李鴻章紀念館,更斥巨資拍攝走向共和,所以什麼三大偉人東方俾斯麥都能被吹出來,真是不知廉恥!


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給中國造成最大損害的奸臣,他拚命往上爬,佔據了國家最關鍵的宰相位置,還把私人軍隊淮軍變成了國家常備軍,控制了軍政兩個領域的權力,人稱「李中堂」,他已做到「位極人臣」,但他不利用權力為國為民謀利益,而是以權謀私,中飽私囊,甚至無恥到與外國涉及到國家主權利益時,索要賄賂「回扣」,例如在與俄國簽訂《中俄密約》等條約時,共索要170.5萬盧布,使中國的土地和主權受到巨大損失。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在雙方已開戰的情況下,李鴻章仍在與日本做生意,向日本運送緊缺物資——糧食和精煤,這些精煤正是日本軍艦必需的動力煤,為日軍打敗北洋艦隊作出了「貢獻」。這些事都達到「內奸」「叛徒」的標準!

另外,李鴻章為打擊政敵不惜損害國家最高利益,例如在與左宗棠爭論「塞防」、「海防」後,仍然對左宗棠進軍新疆的撥款進行刁難和阻攔,是泄私憤、謀私利的拙劣表現;在中法戰爭中,中方全體將士經過浴血奮戰取得了勝利,但李鴻章懼怕朝廷將寵愛集於左宗棠一人,故意把「勝利條約」簽成「失敗條約」,使中國蒙受巨大損失!這種奸臣、內奸行為使李鴻章免不了挨罵,而且將永遠挨罵下去!


之所以那麼多人罵李鴻章無非就兩字「賣國」,說起賣國就不得不討論晚清政府,封建王朝到了晚清這個時候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變革,後期的各種失敗固然有晚清政府腐敗無能不思進取的原因,但這種腐敗無能不思進取是有其歷史的局限性,更重要的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落後所致,是封建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最痛徹心扉的一次碰撞,是到了封建大廈將傾不得不變革的時候,這種變革不是一兩個人的意志就能改變得了的,即使把秦皇漢武放到那兒結局也是一樣的,更何況一個李鴻章呢?他把自己比喻為一名裱糊匠,縫縫補補即使位極人臣但年過花甲的他能做的也就是這麼多,通過自己的一點兒虛名或者技巧使損失降到最低,不然城下之盟敢問還有誰能比他做的更好,難道換成別人地就不割款就不賠了?落後就是要挨打,正所謂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呀!中國的封建制度實在是太長了,從朝廷到民間各種封建思想早已經根深蒂固,民智未開整個社會渾渾噩噩沒有方向而非要把所有責任推到某一個人身上確實是有失公允。我反而覺得這是一種制度過度到另一種制度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雖然教訓是慘痛的,但也正因為這種慘痛才幻醒了國人要革命要自強的決心之後才有了長達30年的民主革命。


晚清重臣

李鴻章作為晚清政三朝重臣,以內閣大學士(中堂)聞名,世稱李中堂。早年興辦淮軍,鎮壓太平天國、捻軍等農民起義勢力,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洋務大臣是李鴻章最重要的職位,他向朝廷上奏挖掘煤礦、請開鐵路、建設海軍,推動著已經沒落的帝國艱難向前。從同治年間至光緒末年,長達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為中國帶來了世界先進的科技、軍事和民生建設。

背負罵名

而他被罵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一是作為清政府的外交使者,李鴻章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以《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尤其受人詬病。
  • 二是因為他做出的錯誤戰爭舉措。為了避免戰爭加強海防,他放棄了整個新疆的疆防,在甲午戰爭中指揮失誤導致失敗,在與法國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這些他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中否定了中國對越南的宗主權,改由法國全權管理越南,同時還開放中國西南門戶,以便法國商人在中國西南經商,左宗棠在得知《中法新約》簽訂的消息後,破口大罵「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
  • 三人們經常談論的一項就是李鴻章的財產,據說李鴻章貪污過很多錢,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說法,但是這樣的說法並不能得到史料證實。

毀譽參半

而終其一生,可以說毀譽參半,洋務運動他可謂是功勛卓著,而一次次的不平等條約,又讓他落個「賣國賊」的罵名,而這一切無不與當時的時局息息相關。所以梁啟超說道:「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歷史文化知識,請關注「文史華夏」。

常說時世造英雄,其實時世也造替罪羊的!梁啟超曾經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對於時代來說,李鴻章很小,但這個時代巨浪里渺小的人物,最終,讓歷史吐出了重重的嘆息。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罵李鴻章是賣國賊。不得不說,他為一個國家做了那麼多以後,就因為簽過幾個合約就變成了歷史罪人,確實是很冤枉的一件事。

讓我們直接進入主題談談李鴻章的一生主要作為吧。李鴻章因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得到了政壇的崛起,在隨後的政治生涯里,他認識到了當時中國與外國之間的差距,便積極的進行了洋務運動,並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購置外國機器,聘請外國工程師,一定程度上讓中國擁有了工業化,並且派遣留學生前往外國留學,也為日後的中國積累了很重要的一批人才,這些留學生都成大氣,他們中有電報局長梁金榮,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校長唐國安 ,交通大學創始人梁如浩,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而且洋務運動中興辦實業,也成為未來中國發展的基礎。北洋艦隊的建立是國家海洋意識的一次覺醒。

歷史把李鴻章推向了事業的頂峰,同時也把他踢進了名譽的泥坑。晚清歷史上的一些外交條約,都成了李鴻章的賣國罪證:1876年,與英國簽訂《中英煙台條約》,賣國一次;1895年,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賣國兩次;1896年,與俄國簽訂《中俄密約》,賣國三次;1901年,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賣國最後一次。這一次次的條約簽字都成了當時那些文人墨客以及現在鍵盤俠攻擊他的證據,試想在那樣一個國力衰弱的年代裡李鴻章的所作所為也是算儘力了,只是他所效忠的國家不給力,打不贏一次戰爭,最後都還是得需要他出面來解決,但是奈何每次他都是據理力爭又能改變的了什麼呢,不過是拖延失敗的時間,其實以那樣的國家環境和國際情況來說,即使換了任何人都不一定做的比他更好。就像《馬關條約》中,他也在據理力爭,好歹也因為被差點刺殺所以讓日本人放棄了一些賠款。在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的失敗都被認為是他的過失,試想如果朝廷給的軍費夠的話,如果太后不休園子呢,如果大臣中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不是那麼不顧當時敵我實力對比執意開戰的話,一切可能都會不一樣。

事實上我們中國的百姓最喜歡乾的一件事就是喜歡評價別人,總是愛看到他的不足而忽略了當時存在的客觀條件。當義和團運動時,也是慈禧主張向所有國家宣戰,經過她的勇敢折騰,八國聯軍很快打到了北京城,老佛爺這才往西逃跑。終於這時候想起還有李鴻章可以用來背鍋。

英國《泰晤士報》認為:「華人四垓(萬萬)中,實無其匹。」《倫敦特報》云:「中國大臣,不乏老成持重,而具大見識,開大智慧,展旋乾轉坤手段,扶中國以趨前路者,斷推中堂一人。」總之,全帝國就指望這麼一個老頭了。這是洋人對當時的李鴻章的最大的肯定,中國語境下,卻不是什麼好事。

中國文化怪胎辜鴻銘先生也去參與談判了,由於德文流利,更由於做過聯軍統帥瓦德西的老師,所以一見小瓦同志,就劈里啪啦用鳥語罵上了,直罵得小瓦點頭哈腰一再地鞠躬請原諒。但是再客氣,那議和大綱還是要簽的。簽過之後,辜鴻銘轉頭罵上了李鴻章:「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也。鴻章當即吐了血。不吐行嗎?天朝行情,咧嘴的都是愛國家,彌縫的都是賣國賊!

我們中國有些文人啊,比真本事就是沒有多少,你讓他為國流血,開玩笑,能動嘴皮子的人,怎能動手呢,別人辛苦出力,你可以不幫忙,但不要總是評價別人,讀讀中國古代歷史,有多少道貌岸然之徒,表面上說的比唱的還好聽,滿嘴大道理,天天佔據道德高地批判別人這個賣過那個是奸臣,等待真要是敵人打過來,或者一改朝換代的時候,立馬漏出醜惡的嘴臉來奉承勝利者,但最可悲的是,一個為了國家的利益一直在戰鬥的人,卻沒有得到他所為了保護的國家和人民的善良對待。這就是李鴻章的可悲之處。

當代還有人罵李鴻章。這就是當代人的不是了。一者,過去的人沒有史膽,不敢罵太后。二者,過去的人沒有史識,不知道該罵太后。當代人還這樣,心智就值得懷疑了。歷史學者如此,群眾更是如此。大躍進時期,安徽合肥大興集乾脆把鴻章的墳刨了,鴻章穿著黃馬褂的遺體保存完好,被革命群眾掛在拖拉機後面遊街,直到屍骨散盡!

鴻章泉下有知,也該要求屍體火化了!


安徽桐城人張祖翼(清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在他的著作里提到,光緒初年他到京城應試,但凡聽人提起李鴻章,無不切齒痛罵,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都眾口一詞,他覺得非常奇怪,心想李大人到底做了什麼「缺德"事,以至於得罪了那麼多人?

經過「調查」,得知李鴻章招罵的原因,源於蘇州的士紳。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來蘇州被忠王李秀成攻佔,1862年六月,太平軍都城天京告急,天王洪秀全急了,命令各地太平軍回援天京,李秀成於當年十二月奉命北渡長江,一年後的12月4日,部下殺了蘇州守將譚紹光,蘇州被李鴻章「光復」。

蘇州「光復」那天,李鴻章的士兵來到李秀成的忠王府,看到王府里有一座牌坊,上面刊刻著歌頌太平軍和李秀成的文字,落款的都是蘇州的名人,都是朝中顯貴。

李鴻章便派數百士兵把忠王府守護起來,不許人拆。

圖1 太平天國運動

實際上,那些落款的蘇州名人,都不是建坊之人,而且跟那座牌坊毫無關係,無非是當地的小紳拉大旗作虎皮,借朝中顯貴之名巴結李秀成罷了,不了解情況的李鴻章以為那些人與太平軍暗通款曲,表示將追查到底,後來了解到實情,才讓蘇州人把牌坊拆了。

事情真相大白,也圓滿地解決了,李鴻章也沒追查,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了吧?不料蘇州人竟因此恨上了李鴻章!

也就是說,這件事最終對蘇州人一點影響也沒有,可是蘇州人為嘛要恨他呢?《清代野記》說是因為他「口不擇言」,至於他到底說了什麼讓蘇州人記恨的話,卻隻字未提。

光緒改元後,恩科(鄉試)開考,李鴻章剛好有事入朝覲見皇上,辦完公事後沒有馬上回去,原因是發榜的日子很快就要到了,他便在京城等著。

等什麼呢?李鴻章是安徽人,他在等安徽考中的舉人來拜見。

發榜的那天,李鴻章於賢良寺設筵,邀來幾個顯貴的安徽同鄉,通宵達旦地等人來報喜,誰知道一直等到第二天天亮,竟然一個也沒等到!

李鴻章有點蒙圈,派人到順天府閱榜,發現安徽竟然沒有一人上榜!

圖2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真是咄咄怪事!李鴻章說"咸豐戊午年,北闈不中咱安徽一人,鬧出柏中堂大案,也不知道今年又會出什麼幺蛾子"。說完這話,他就坐著轎子出城而去。

李鴻章指的是咸豐八年那個著名的科場舞弊案,考生羅鴻祀重金賄賂主考官柏葰的家人,東窗事發後柏葰被處斬,最終倒霉的總計達91人,其中判處死刑的有5人,遣戍3人,遣戍改贖罪者7人,革職7人,降級調用者16人,罰俸一年者38人。

至於為什麼那一年安徽未中一人,則不得而知,也許是因為其他原因、與此案毫無關係,但卻令李鴻章不由自主地產生了聯想,也就不由自主地說了那句話。

不料,李鴻章的「口無遮攔」傳到了各位主試官的耳朵里,他們也恨上了他——李大人你這話幾個意思?難道咱們故意不錄取你們安徽人?

說不定,李鴻章還真有這種懷疑。

懷疑也罷,脫口而出也罷,李鴻章也沒計較,再說他能跟誰計較呢?官場險惡,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弄得不好自身都難保,誰又有能力替秀才們住持公道呢?何況凡事都得講證據,就算他有此懷疑,也拿不出證據來。

圖3 李鴻章的書法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就到了同治帝駕崩之年,李鴻章奉命出去辦皇差,一同去辦差的,還有內廷派出的靈桂。

靈桂也是大學士,也是中堂,但李鴻章的走卒轎夫等人,既不認識靈桂,也不知道他是什麼來歷,以為中堂大人只有他們主子一人,卻不知道京中有無數個中堂。

來到一個驛站,靈桂的轎夫把靈桂的轎子停在堂中,李鴻章的轎夫叫他們抬走,這是我們中堂停轎的地方,爾等是什麼人,竟然也敢把轎子停在這裡!

靈桂的人說,我家主人也是中堂,而且是滿中堂,你家不過是漢中堂,我家中堂位在你家中堂之上,憑什麼我們不能停?

靈桂,愛新覺羅氏,祖父是順治皇帝第五子,道光十八年進士,嚇人的頭銜一大串:實錄館總裁、玉牒館副總裁、吏部尚書、崇文門正監督、吏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武英殿總裁、體仁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

圖4 印有李鴻章的紙幣

他的人說得不錯,雖然李鴻章也是中堂,但那時滿人什麼都壓漢人一頭,所以他們家中堂,確實「大」於李中堂。

李鴻章的人不但不服,還破口大罵——若不是我家中堂,哪有你家中堂的今天!

兩邊便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地吵了起來,李鴻章聽說後,命巡捕官去叫他們別吵了,叫他們讓讓對方。

千不該萬不該,他不該又口無遮攔地添了一句:"不要惹得癲狗亂咬人,不是頑的!"

李鴻章這話,其實不是罵靈桂,是指朝中那幫御史,然而靈桂怎麼知道他不是在罵他,豈有不恨之理!

靈桂那麼大的人物,而且關係盤根錯節,他這一恨,雖然不敢拿李鴻章怎麼樣,但逢人就替他「宣傳」,還是做得到的,李鴻章豈有不臭名遠揚之理?

圖5 張祖翼的鈐印

十分了解官場「秘密」的張祖翼說,李鴻章得罪了那麼多權貴,之所以「尚能督畿輔二十年而不遭禍」,不外乎三個原因,一是有恭親王「傾心相托」,二是有「慈禧尚有舊勛之念」,三是他出手大方,「每年應酬宮闈無從計量」,不然的話,他早就死翹翹了!

張祖翼也是當時的名人,打交道的都是上層人物,對大人物們的人際關係,可以說是了如指掌,他在京師出入三十多年,當他了解到京師人不恨李鴻章的,竟然不到十分之二,不禁為他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在晚清官場,李鴻章可以說是個最大的受氣包,之前有一篇寫他的文章,標題就叫「受盡天下百官氣」,取自他自己手書的楹聯,他之所以落到如此地步,固然有這樣那樣的關係,但與他那張「臭嘴」,誰敢說沒有關係呢?

提到李鴻章「嘴臭」,讓人想起他一件更小的軼事——

他若喜歡某個下屬,他必用他的家鄉話合肥土話罵一句:賊娘好好地搞!

被他如此罵過的下屬,不但不怪,反而喜形於色,因為這其實不是在罵他們,是在用這種方式,表示對他們的喜愛和肯定,表示把他們沒當外人,被他這樣罵過的人,便自以為從此會走紅。

圖6 晚清時期外國媒體中的李鴻章畫報

但這是了解他的人,對他不了解的人,聽到這樣「罵」他,會有什麼後果呢?

他還真這樣「罵」過一個不了解他的人,那人是個候補知縣,去拜見李鴻章,他也對他來了一句:賊娘好好地搞。

誰知那人不了解這是李大人的「個性化語言」,也不懂合肥話,以為李鴻章真的在罵他,心想我又沒得罪過你,你憑什麼罵我?難道你官兒大,就可以隨便罵人嗎?難道我官兒小,就該被罵么?這人也是個不怕事的主,當即回應一句:「卑職不敢賊大人娘!

這才是實實在在地罵人,但李鴻章除了無言以對,也沒拿他怎麼樣,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

可以想像,李鴻章留給那個候補知縣的,是個什麼形象,他的人緣,能好嗎?

「禍從口出」這四個字,明白的人不少,但要管好自己的嘴巴,確實難啊。

文:沙塵暴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李鴻章的領導不行(慈禧),而且不正面主持工作,都是讓李鴻章去做,搞不好自然被罵。其實李鴻章的洋務運動還有給那個時代帶去了生機。


李混賬賣國求榮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華民族進入苦難深重的歷史時代!為了一己私利為了保全官位為了討好主子親手簽訂《南京條約》《辛丑條約》《馬關條約》《中法新約》《中俄密約》等不平等條約!這樣的民族敗類國人不罵他?難道還要為李混賬的豐過劣績歌功頌德樹碑立傳嗎?老百姓心裡有桿秤孰是孰非自有公判!


關於李鴻章,我認為他絕不是賣國賊,從洋務運動也好,與八國聯軍談判也好,他是一個有底線和原則的人,當時的國際大氣候與國內的大環境,他自己說是個糊錶匠,一點也不為過,晚清本就是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他能糊多少算多少,也儘力了,不可能每件事都能善始善終,很多事他有那個心也沒那個力,一個快八十歲的人了,還在為朝廷打拚,是忠君還是愛國,歷史沒有真相。


1. 李鴻章是能人,是大清王朝的「背鍋俠」。

2. 國民受誤導,愚昧所致;

3. 罵李鴻章者,基本上是缺乏獨立思考的「鍵盤俠」。

4. 個別少數學者誤讀。

5. 李鴻章被罵是那個悲催時代的縮影。

6. 李鴻章被罵給後世警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