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四個方面因素,促成廉頗、藺相如強強聯手的二人組合。

趙惠文王知人善任,成就了廉、藺二人組合。"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使趙惠文王認識到藺相如的智慧與膽識,拜藺相如為上卿,列廉頗之上。這是形成廉、藺二人組合的前提。如果沒有這種人事安排,廉、藺二人組合無從談起。

藺相如高風亮節,促進了廉、藺二人組合。廉頗是戰國後期名將,善於用兵,戰功赫赫。他居功自傲,輕視藺相如。對藺相如拜為上卿,列自己之上,耿職於懷,多次找碴侮辱藺相如以瀉私憤。藺相如辟其鋒芒,稱病避免朝迋相見,路上相遇繞道而行,保持著高度克制和忍讓,避免了直面衝突,矛盾升級,為廉、藺二人組合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報效國家的共同目標,凝聚了廉、藺二人組合。廉頗雖然在藺相如封爵問題上顯得心胸狹窄,但是他心懷社稷,一心報效趙國。當他聽到藺相如:"以秦王的威勢,我敢在朝廷之上喝斥他,羞辱他的群臣,難道我會怕廉將軍嗎?強秦不敢對趙國用兵,是因有我二人在,如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忍讓是把國家利益擺在前面,個人私怨放在後面」這番陳述後,忠心報國的共同目標喚醒了他的良知,藺相如的高風亮節使他悔恨交加,無地自容,毅然負荊請罪,願與藺相如聯手為國。

廉頗、藺相如的互慕互敬,鞏固了二人組合。廉頗敬慕藺相如的博大胸懷、智慧膽略,藺相如敬慕廉頗的直率與軍事才能,二人結成生死之交。"將相和則國家興「,有廉、藺強強二人組合,此後十幾年,秦國未敢進犯趙國。


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我們上學的時候都學過,他們倆的故事還為後世留下了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等流傳千古的成語。因此,說起廉頗與藺相如這對組合,大家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今天讀史君就再次帶領大家,回顧一下廉頗和藺相如這二人組合是怎麼形成的?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林立,各國爭霸。其中以秦國最為強大,位居七國之首,而就在這樣群雄爭霸的亂世之中,趙國湧現出兩位優秀的人才,他們一文一武,全心全意為趙國謀利益,因此讓趙國有多一段時間的強盛。這兩位正是大家所熟悉的廉頗和藺相如。

談起廉頗與藺相如,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負荊請罪這個成語,在負荊請罪中廉頗是一個知錯就改的英雄,而藺相如則是那個一心為國的智者。按理說一個文臣,一個武將,這樣的兩個人本該是不會有太多的交集。可是最終他們卻成為了知己好友,甚至最後偌大的趙國還需要他們二人的支持才能強盛。這一切都要從一個和氏璧說起。

當時由於趙國得到了和氏璧,而秦國卻想要強行奪走,但是表面上要以十五座城池作為交換。這讓趙王一時之間不知所措,不知該如何是好。就在趙王一籌莫展之時,藺相如的出現為趙國帶來了希望,藺相如憑藉他的勇敢機智,不僅僅沒有丟失了和氏璧還使得秦王被藺相如耍了還沒有辦法。由於這件事藺相如受到了重用,並且一路從門客升為上卿。由此也開始了廉頗和藺相如糾纏的一生。

眾所周知秦漢以前大臣們的官職均是以右為尊。而廉頗曾經統領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後又以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打敗齊國。廉頗也因此威旗諸侯,使得趙國漸漸越居六國之首位。秦國之所以不敢貿然進攻趙國,正是害怕廉頗的勇猛。廉頗也因此被趙惠文王拜為上卿,一度成為了趙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將領。

可是在澠池相會之後,趙王竟將藺相如拜為自己之右,地位在廉頗之上。為此廉頗非常不服氣。廉頗認為自己乃一國之大將軍,為國上陣殺敵,拋頭顱灑熱血,取得了輝煌的戰功才被拜為上卿,可是藺相如他一介文官竟然地位在自己之上真是沒有道理。

廉頗說:「我是趙國將軍,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可是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相如本來是個平民,我感到羞恥,在他下面我難以忍受。」並且揚言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藺相如知道後,不肯和他相會。相如每到上朝時,常常推說有病,不願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後。沒過多久,相如外出,在邯鄲城回車巷遠遠看到廉頗,相如就掉轉車子迴避。

於是藺相如的門客就一起來直言進諫地說:「我們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惡言,而您卻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過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恥,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出息,請讓我們告辭吧!」

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厲害?」回答說:「廉將軍比不了秦王。」藺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卻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邯鄲城,就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在呀,如今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為了要把國家的急難擺在前面,而把個人的私怨放在後面。」

後來,廉頗聽到這些話,非常感動,也非常慚愧,就袒露身體背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去謝罪,請藺相如用荊條狠狠鞭打自己,並說:「我真糊塗,差點兒誤了國家大事。料想不到您的胸懷這麼寬廣啊!」兩人從此誓同生死,成為摯友。自次之後,他們兩人擺脫嫌隙,成為了知己。二人一同為趙國出謀劃策,一內一外使得趙國一度有了能和秦國抗衡的實力。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寫到這段情節時說:「廉頗肉袒負荊至相如門謝罪」、「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後人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兩句成語,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就叫做「負荊請罪」。形容生死與共,願以生命相許的好朋友,就叫做「刎頸之交」。

我是資深歷史達人,深入淺出為你解讀歷史,關注我了解更多歷史知識!


完璧歸趙

藺相如本趙國一門客,廉頗乃武將。

危難之時,藺進入秦國,將秦王欲霸佔的和氏璧給拿回來。有膽有謀。回趙國後陞官。

澠池之會

趙王秦王澠池相會,藺相如以「五步之內血濺大王」要挾秦王,使秦王欲詆毀趙王的奸計不得逞。陞官為相,位居廉頗之上。

負荊請罪

廉頗不服藺相如,認為藺相如憑嘴舌之功,不可居其上,並稱「見必辱之」,藺相如卻躲著他。

後來得知藺是為了國家的團結與安危,才讓著他,廉很內疚,負荊請罪。


凡是學過廉頗藺相如列傳的都知道,他倆是怎麼走到一起的,還有一些成語從中演變過來的,如負荊請罪,完璧歸趙,澠池之功,布衣之交,兩虎相鬥,刎頸之交,怒髮衝冠,價值連城,將相和,白璧微瑕。


一個擇路避行,一個負荊請罪,就成了


首先都是忠臣,否則不會有將相合。其二是藺相如智商高,懂得大局。其三是廉頗有正氣,知錯就改。


分析的精闢、到位,事實正是這樣。廉頗、藺相如二人的組合既說明趙王識人準確、用到極致,又體現了廉頗、藺相如二人識大體顧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們二人的這種愛國主義情懷,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廉頗與藺相如二人是戰國時期有名的將相和,傳世至今!二人將有將才,相有相力,足以保趙國一代無憂,只可惜了趙國處於四戰之地,北有戎狄、東有強齊、西有秦魏、南有雄楚,皆霸於一時。趙國缺乏戰略縱深,君臣得力只能呈一時之力,無力與天下爭霸,戰國時唯有秦楚能有一統之勢,楚國若能西進巴蜀東和諸侯內修政事,在南方憑長江天險穩守,待天時一到便出一雄獅,摧枯拉朽一統六合!不好意思,偏題甚多,有感而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