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戰功卓著的趙國老將廉頗,不服上卿(相當於丞相)藺相如,僅憑」口舌之能「官居其上。廉頗與其尋釁做對,而藺相如從國家利益考慮,處處禮讓,終感動廉頗」負荊請罪「。此後,趙國「將相和」國力強盛,雄於列國。

廉頗,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趙悼襄王時,廉頗因兵權重而受到猜忌,忿而出走魏國。居魏時,趙王曾想再次徵用廉頗,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後,廉頗又到楚國為將,最終老死於楚地,葬於壽春。

公元前259年, 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藺相如也已病危。趙孝成王中秦國的反間計,派趙括替代廉頗,藺相如曾進言反對。後來,趙括果然慘敗,四十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幾乎滅亡,幸得五國出兵相救,藺相如大約在這一個時期去世。


「負荊請罪」和「將相和」是兩個流傳千古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趙國的廉頗和藺相如。

廉頗成名較早,而藺相如則是因為完璧歸趙一事才名聲大振!

藺相如在長平之戰時,因病去世。

長平之戰後,趙王任用樂羊代替廉頗,廉頗氣憤不過,帶兵攻打樂羊。最後,廉頗逃亡魏國。廉頗在魏國並沒有受到重用,後來趙王想請廉頗回去帶兵,就讓人去看看廉頗還能不能帶兵打仗。「三遺矢」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清楚。

在魏國不受重用的廉頗被楚國看上了,楚國請廉頗到楚國為將,但廉頗思念趙國,只想帶著趙國的兵打仗,以至於最後鬱鬱而終!


老百姓看這個故事,就是一個文臣武將相互和諧的美好故事,不然也不會寫進課本了,覺得文臣武將就應該這樣,國家才能強大,廉頗知錯能改,藺相如胸懷寬廣格局大。

但是政治家可不這樣看這個問題。

在政治家看來,這是一場政治鬥爭,藺相如高風亮節,因為不爭而爭贏了,以退為進,

廉頗因為爭而輸了,但馬上意識到自己輸了,馬上改變戰略,兩人和好,傳為美談,雖然輸了,但及時止損。

所以後世看這段故事,肯定喜歡藺相如多點,對廉頗印象也不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