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達濠“梅大人”說起,看看明清時期的總兵有多厲害

從達濠“梅大人”說起,看看明清時期的總兵有多厲害

◆ 達濠的梅春魁梅大人,官至閩粵南澳鎮總兵。

◆ 有了南澳總兵府之後,南澳纔開始了“兩省管,管兩省”的有趣局面。

達濠的“梅大人”


從達濠“梅大人”說起,看看明清時期的總兵有多厲害

在達濠青籃社區宮仔巷和通東路,有幾座毗鄰而建的將軍第,保留着清代的建築風格,有的已經破敗,有的仍存舊時望族的印記。

從達濠“梅大人”說起,看看明清時期的總兵有多厲害

這幾座將軍第便是達濠家喻戶曉的梅春魁梅大人的故居。梅春魁光前裕後,父親梅發林受贈武顯將軍,又因其福廕,梅春魁七弟及其後代所居之處也稱“將軍第”。

從達濠“梅大人”說起,看看明清時期的總兵有多厲害

梅春魁(1775一1825年),號佔亭,人稱“梅大人”,出生於達濠青籃鄉(今青籃社區),官至閩粵南澳鎮總兵。梅春魁少時勇健,清乾隆末年,入伍服役效力水師營。時值劇盜流竄,梅春魁追至外洋截捕,屢戰屢克,因功擢升達濠營守備。嘉慶十八年(1813年)遷香山左營都司,後升虎門參將。時軍中賭博成風,梅春魁請命禁止,有犯者則以鞭笞處罰,士卒因此洗心革面不敢再犯。

從達濠“梅大人”說起,看看明清時期的總兵有多厲害

道光元年(1821年)授南澳鎮總兵。南澳島靠山面海,左控懸鐘港,右轄海門所,爲漳州、潮州門戶,扼海防要塞。梅春魁擔任總兵期間,經常組織官兵巡閱,編查要防,一直堅持“申號令,嚴賞罰”,不徇私,軍民服其威信。閩粵海防建設因此得以加強,盜寇聞名生畏,潮汕沿海百姓也得以安寧。

從達濠“梅大人”說起,看看明清時期的總兵有多厲害

梅春魁一生鞠躬盡瘁,因積勞成疾,道光五年(1825年)於職中病逝,年僅四十九歲。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皇帝下聖旨表彰梅春魁。濠江人至今說起梅春魁仍帶着親切的語氣尊稱“梅大人”。梅大人英武神勇的事蹟,經年累月,依然是梅氏後人引以爲傲的談資。

從達濠“梅大人”說起,看看明清時期的總兵有多厲害

將軍第中,五行山牆中“金式”厝角頭上,依稀可見色彩繽紛的嵌瓷雕飾。門楣上棱角不再分明的石獅、經風雨侵蝕而顯斑駁的麒麟照壁,仍不減當年雄健之姿。昔日的顯赫與榮耀彰顯在房檐樓宇上雕刻的一筆一劃中。今之梅氏後人,以“繩其祖武,詒厥孫謀”爲訓,傳續先人優良家風。


總兵有多厲害?

總兵始設於明代,原稱總理練兵事務兼鎮守,負責軍隊建設訓練作戰,早期與總督(總制)平級。明初,鎮守邊區的統兵官有總兵和副總兵,爲差遣的名稱,無品級、定員。遇戰事,總兵佩將印出兵,事畢繳還,後漸成常駐武官,爲鎮守一方的官職名稱,全稱“鎮守總兵官”和“協守副總兵”,簡稱“總兵”和“副將”。

從達濠“梅大人”說起,看看明清時期的總兵有多厲害

清代的總兵腰牌(圖/網絡)

明初至中葉,文武並重,總兵官頗有權勢。明末,總兵官是高級將領,全國不過二十人左右,有的能統領十萬軍隊,用今天的話說,相當於軍區司令員。權力是非常大的。

清代總兵爲綠營兵正,官階正二品,受提督統轄,掌理本鎮軍務,又稱“總鎮”。其直接統轄的綠營兵稱“鎮標”。清初,總兵無定品,系左右都督、同知各銜。乾隆十八年(1735),始定品秩,總兵官階正二品,比巡撫(從二品)略高。總兵轄兵多寡視駐地而定,多則上萬,少則數百。

總兵常駐守一鎮,在鎮區是負責軍政的最高長官。清朝於全國設置總兵最多時大致80多名,其中陸路總兵70餘名,水路則10餘名。


南澳總兵府

在汕頭,說起總兵這個官職,人民總會想起南澳島上那著名的總兵府。南澳島總兵府的設立,與其重要的軍事地位密不可分。


從達濠“梅大人”說起,看看明清時期的總兵有多厲害

舊城與總兵府的設立

南澳島地處粵東閩南海上要衝,軍事地位極其重要,在設鎮轄治之前,一直是盜寇活動頻仍的地區。對於南澳來說,明萬曆三年(1575年)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年份。這一年,南澳盜匪猖獗的無政府狀態驚動了朝中文武。年初,福建巡撫和兩廣總督聯奏朝廷,建議在南澳設立副總兵,轄督閩粵兩地的海防,驅寇靖邊,同時也防止當地官員擁兵自重,造反作亂。九月,聯奏獲得了朝廷的批准,南澳的歷史也從此揭開新的一頁。

從達濠“梅大人”說起,看看明清時期的總兵有多厲害

現存的南澳城牆

南澳舊城爲明萬曆四年(1576年)副總兵白翰紀始建,城未建成,白翰紀因病去世,後由副總兵晏繼芳建造。古城坐南朝北,開四城門,在北門外,還修了一條深約三米的護城河。這條護城河與南邊的金山,使南澳成了一座易守難攻的城池。城中央有座總兵府,爲副總兵駐地和指揮中心。它不僅是當權者日常處理軍務的場所,更是一種威望與權力的象徵。有了總兵府之後,南澳纔開始了“兩省管,管兩省”的有趣局面。

從達濠“梅大人”說起,看看明清時期的總兵有多厲害

南澳縣城航拍

南澳的四澳之中,深澳與隆澳屬粵,雲澳與青澳屬閩。總兵府所處的城中央位置,即當時粵閩兩省的分界處。城的西邊(左)雖是廣東土地,卻由福建派兵安營管轄;東邊(右)雖是福建土地,卻由廣東派兵安營管轄。也即所謂的左營和右營共管南澳。左營稱福營,駐總兵府西側至西門;右營稱廣營,駐總兵府東側至東門。存留至今的貴丁街,位於總兵府正前方,當年也是地處閩粵分界線,於是兩營駐地以此街爲界點,貴丁街街頭曾樹有“閩粵界”、“左營界址”、“右營界址”的碑石,作爲軍隊駐地分界的的標誌。這種彼此監督,相輔相成的機制,形成了南澳由兩省共管的局面。南澳總兵受兩省總兵節制,又制兩省之兵,軍餉由兩省分支。明清兩朝,南澳共有177任,計167名總兵、副總兵駐守在這裏。


威武的守衛城

從達濠“梅大人”說起,看看明清時期的總兵有多厲害

總兵府的門埕中高高懸掛着一面帥旗,兩尊大炮向北而立。旌旗飄蕩,炮身堅挺,當年兵戎相見、戰馬嘯嘶的場面不山的浮現腦海。再往前看過去,是東牆的碑廊,源自明清兩代的南澳文物被蒐集而來砌嵌於此。其中,兩塊筆墨深藍、被描摹一新的碑刻是清康熙年間城門上的牌匾。

從達濠“梅大人”說起,看看明清時期的總兵有多厲害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南澳升設總兵,繼而擴大轄治區域,派兵輪守臺澎一帶,形成一府管三省的浩大局面。此時的南澳城,風雨剝蝕,戰爭侵擾,已是滿目瘡痍。楊嘉瑞是清朝奉命赴任的第一任總兵。他來到南澳後,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城池。歷時5年,城才建好,規模比明代舊城有所拓寬。那兩塊存留下來的牌匾,正是當年北門的“觀瀾”和西門的“望霞”。

從達濠“梅大人”說起,看看明清時期的總兵有多厲害

今天我們看到的總兵府,是後人在舊址上仿古重建,早已不復原來風貌。但位於總兵府門口西的那一株參天的榕樹,卻是確確實實的“古董”。這棵大榕樹種於明萬曆四年(1576年),與總兵府同歲。清順治年間,鄭成功曾多次在此樹下招兵買馬,檢閱水師,發展其抗清復明的宏圖偉業。南澳,也成爲這位民族英雄後來驅荷復臺的光輝起點。因而,古榕又被稱爲“鄭成功招兵樹”。四百多年過去了,它依然綠陰如蓋、鬱鬱蔥蔥。

從達濠“梅大人”說起,看看明清時期的總兵有多厲害

舊日的衛城成了今日的尋常巷陌,是誰在把英雄的故事一說再說?遊人如鯽的總兵府,綠蔭如蓋的招兵樹,都在相互傳遞着無數信息,引人產生無數的遐想……

從達濠“梅大人”說起,看看明清時期的總兵有多厲害


- END -

文/圖 | “發現城市之美”採編團隊

編輯 | 一顆橙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