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同治六年農曆六月廿日(即公曆1867年7月21日)夜,南京城,曾國藩來到了他的幕僚趙烈文家中…

此時的曾國藩可謂意氣風發,三年前他平定了太平天國這場驚天之變,成爲全國官紳地主心中的救世主,他現在官拜兩江總督,乃朝廷中熾手可熱的重臣。

盛世之下,他卻預言朝廷50年內必亡,最終竟一語成讖!

此時大清王朝的國運似乎也在好轉,辛酉政變後,大清王朝以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爲首的新一代領導核心已經形成,相對於顢頇無能的道鹹兩位君主,經過驚濤駭浪的這一代中央班子厲害地多;而大臣當中,曾左胡李等精明幹練的人纔得到重用,大清王朝的執政水平得到加強…

太平天國,捻軍,邊疆少數民族叛亂被陸續平定,清朝不僅修補了內部的政治秩序,經濟上也在恢復,政府降低農村賦稅,鼓勵耕作及發放糧種,同時認清洋人厲害的清政府還開始進行“洋務運動”,以求重振雄風。

盛世之下,他卻預言朝廷50年內必亡,最終竟一語成讖!

看似一切都在好轉,遲暮之年的大清王朝竟顯示出中興之勢。

但曾國藩似乎發現了這“中興”表象下似乎隱藏着危機,於是他來找自己信任的幕僚趙烈文聊聊,他對趙烈文談了他的憂慮,然而他一定不會預測到,這晚他們兩人的對話,會成爲中國歷史上最精準的預言之一!

曾國藩與趙烈文的對話大致是這樣的,我在這裏給大家翻譯一下(原文記載於趙烈文撰寫的《能靜居日記》)。

盛世之下,他卻預言朝廷50年內必亡,最終竟一語成讖!

曾國藩表示了憂慮:京城中的人來報告說,現在首都風氣很差,經常有明火執仗的盜賊,街頭巷尾到處是乞丐,很多婦女窮困到裸體沒衣服穿,恐怕又有民變,該怎麼辦?

趙烈文回答:天下長治久安很久了,所以勢必會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面,現在中央政府威望還比較高,如果清中央沒有先崩潰,那土崩瓦解的局面是不會形成的,但未來一定會是中央先崩潰,然後各省生變,出現割據局面,估計不會超過五十年!

曾國藩這種儒家衛道士心情很沉重,他再問道:能不能南遷(像東晉和南宋一樣)。

趙烈文表示:恐怕不會,而會陸沉(直接亡國)。

曾國藩不甘心,爭辯道:但現在皇上德行純正,應該不會到這個地步。

接下來趙烈文給出了他的判斷理由,這裏貼出原文:

趙烈文解釋:“君德正矣,而國勢之隆,食報已不爲不厚。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後君之德澤,未足恃也。”

這是啥意思?翻譯一下,趙烈文是這麼說的:現在皇帝的確德行不錯,但他們已經受到了足夠的報答,清朝初期獲取天下很湊巧,而且殺戮很重,後世君主的德行是維持不了國運的。

盛世之下,他卻預言朝廷50年內必亡,最終竟一語成讖!

看到這裏,恐怕大家會感到有些懵,因爲趙烈文似乎是基於中國傳統政治倫理進行的判斷,其回答似乎帶有很濃的玄學色彩。但趙烈文並不是江湖術士而是政治家,他判斷國運並不是基於什麼五行八卦,而是對天下局勢的觀察!

趙烈文說的話實際是什麼意思呢?他其實是從根本上否認了滿清王朝的執政合法性——大清已經爛了,救不回來!

“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這是趙烈文對清朝統一全國的評價,滅亡明朝的是李自成,而清朝則摘取了李自成的桃子,最終初步取得了統治權,然後其奉行剃髮易服的民族壓迫政策,引發南方各地的強烈抵抗,清王朝憑藉武力血腥屠殺才鎮住局面。

盛世之下,他卻預言朝廷50年內必亡,最終竟一語成讖!

也就是說,清王朝的執政合法性天生有兩個漏洞,第一是取天下太巧,第二則是民族壓迫,這兩個會造成什麼後果呢?“取天下太巧”意味着清王朝無法和漢人士紳階級結合成更緊密的關係;而民族壓迫則讓清王朝永遠無法消除底層的不信任感

可爲何清王朝能成功統治這麼久呢?這一點從歷史課本上一個詞可以解釋,課本評價清朝的實質是——滿漢蒙地主階級聯合統治政權!

對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來說,最重要的可不是什麼“髮型服飾”,而是其既得利益——經濟文化上的特權!這一點,清政府是尊重的(相對於太平天國到處砸孔廟,抄地主家,清政府其實本質上還是一個封建王朝的延續)。

盛世之下,他卻預言朝廷50年內必亡,最終竟一語成讖!

所以它最終取得了漢族士紳的認可,對於這些人來說,只要他們還是統治階級,最上面的人是姓朱還是姓愛新覺羅和他們沒有關係,大家務必清楚一個事實:十萬八旗是不可能征服中國的,但是,百萬綠營可以。

於是清朝順利問鼎,甚至一度到達輝煌——康乾盛世,中央皇權空前強大,邊疆勢力被壓得服服帖帖的,而民族矛盾呢?似乎得到了緩和。

但實際上這種矛盾並沒有得到消弭的,盛世下國家機器運轉良好,矛盾能還被掩蓋,而一旦到了亂世,矛盾便會被激化,太平天國在統治區內大肆“排滿”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運轉了200多年,到了嘉慶,道光年間,清王朝早已衰敗之態盡顯,而咸豐時期更是內憂外患不斷,外面英法聯軍入侵,內部更是引爆太平天囯民變。

盛世之下,他卻預言朝廷50年內必亡,最終竟一語成讖!

按照“規矩”,到了這種程度,大清是要完了(去看看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的唐朝和明朝還能蹦躂多久?),但大清卻沒完,反而還打出一波“中興”,這是靠什麼呢?靠的是兩個,一是士紳的認可,二是洋人的支持。

那清王朝是如何獲得他們的認可得以續命的呢?自然是讓渡利益!清王朝對漢臣(漢臣後面站着的是士紳)讓渡政治權利,對列強則讓渡國家利益,以求得其認同。

但這種方式是典型的飲鴆止渴,因爲向漢臣讓渡權力意味着滿蒙統治階級的進一步邊緣化;而向列強出賣國家利益則會讓國家元氣下降,日益不滿的人民隨時可能爆發進一步民變。

盛世之下,他卻預言朝廷50年內必亡,最終竟一語成讖!

太平天國之後的清王朝實際上已經不是那個強大的集權帝國,此時國家的實際權力已經漸漸轉移到了漢人大員那邊,中央朝廷只是名義上的共主,若不是漢族大員們礙於儒家忠君信條加上各自心懷鬼胎,加上慈禧超強的權術手段,大清早已崩潰。

清中央政府當然無法忍受這種情況,其開始了奪回權力的鬥爭,那清王朝如何自救呢?搞新政!

甲午,庚子兩大鉅變之後,清政府已經被徹底打醒了,再抱緊個“祖宗之法”只能和祖宗一起被埋到地底下,大清要變,可是到了想變的時候,問題出現了!趙烈文的預言成真了。

清政府搞新政是爲了什麼呢?是希望挽回頹敗的國勢,以“改革”提振國力,同時讓“滿洲貴族”在新政中居於核心地位,以奪回幾十年前下放給漢人的權力。

盛世之下,他卻預言朝廷50年內必亡,最終竟一語成讖!

滿清政府內部的保守派希望借“新政”以重新鞏固權力,而此時國內的其它階層希望的是什麼呢?漢族大員背後站着的士紳們希望清政府繼續放權,最好搞成君主立憲制,因爲這種國家事實上就會被他們掌控,但這顯然是清政府無法接受的。此外還有致力於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黨!

這種一盤混亂的情況下,清王朝卻強推新政,因爲已經沒有辦法,不搞新政,國家馬上要完!

但是,清政府此時既沒有實行新政的資源(《馬關條約》,《庚子條約》的鉅額賠款使得清朝財政已瀕臨崩潰);又沒有震服既得利益者的手段(此時的清朝顯然沒有雍正時期執行鐵血政策的能力),這種情況下強推改革會怎麼樣呢?

盛世之下,他卻預言朝廷50年內必亡,最終竟一語成讖!

沒有執行政策的能力,卻有着奪回權力的野心,這使得中央與地方,滿與漢的矛盾徹底激化,士紳們在太平天國之亂的時候爲了保護自己的利益站在了清政府這邊;但現在清政府想收權,那就別怪他們背叛了:反正你之前保護我們的利益,我們認你這已經是“食報已不爲不厚”,但你可不是我們自己人,現在我反水你可別怪我。

清政府終於發現自己陷入困局:其始終無法調集足夠的資源,一方面是漢人大員羽翼已成,其已無法駕馭;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 ,新政推進地越快,接受了近代化教育的漢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反而崛起的更快!

清政府陷入這麼一個困局:不搞新政,遲早被列強逼死或者被底層推翻;搞新政,那權力會進一步淪陷到漢臣手中,畢竟當時漢臣掌握的資源可比中央政府多多了。

想讓滿洲貴族取得改革的主導權?此路不通,誰讓你“初期取天下太巧,殺伐太重”不是自己人呢?

盛世之下,他卻預言朝廷50年內必亡,最終竟一語成讖!

最終新政成了壓垮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諷刺的是,打響革命第一槍的正是清朝打造的“新軍”,爲什麼“新軍”不效忠朝廷?別忘了,給這些新軍士兵發糧餉的可是漢族大員而不是中央政府,而這些漢族大員發現清政府想收回權力後,全轉投了革命派, 更何況,這些新軍的士兵,都是漢人。

而且,由於新政廢除科舉,使得就連最後的頑固派都對清政府失去了忠誠,最終清朝滅亡時,連給它殉難的都沒幾個,相對於宋,明兩朝滅亡時有大批士子殉節,清朝的滅亡可謂非常窩囊。

盛世之下,他卻預言朝廷50年內必亡,最終竟一語成讖!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大清滅亡,由於滅亡前清王朝已經陷入分權困局,此時沒有勢力有能力控制全國局勢,於是中國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歷史進程和趙烈文的預言驚人的相似,而這距離其作出預言的時間是44年,離50年還差6年。

作者:雲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