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深交所靈魂拷問的全通教育,在愚人節的一開盤就神奇漲停了,全通教育的這份節日禮物應該是資本市場最應景的了。

擬15億元購買吳曉波旗下公司,全通教育遭深交所“教科書式”問詢

3月31日下午,全通教育發佈重組預案稱,擬作價15億元收購吳曉波旗下的杭州巴九靈96%股權,並擬向吳曉波、邵冰冰、藍彩投資等19名交易對方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巴九靈96.00%的股份。公司同時公告,股票將於4月1日復牌。

隨後不到1小時,深交所火速下發重組問詢函,深交所3186字問詢函總計包括八大問題,88個細分問題,從巴九靈的相關資質到經營狀況進行了全方位的拷問。

鑑於新媒體公司的特殊屬性,深交所就巴九靈是否有出版服務資質,是否有版權糾紛,是否太過依賴個人IP吸引流量,業務是否過度依賴吳曉波IP,能產生哪些經營風險,本次交易實質是否爲吳曉波個人IP 證券化,是否爲“忽悠式”重組,全部數據,包括粉絲、付費用戶數、培訓課程的人數及收費情況等等,進行了一一問詢。

堪稱教課書式問詢,不僅給全通教育一記響亮的耳光,也爲外界理清這樁收購案提供了不少信息。

撇清“自媒體”屬性,吳曉波IP持續性成立嗎?

實際上,在3月17日全通教育發佈擬收購公告時,已引發多方質疑。吳曉波借道上市還是套現離場?全通教育炒概念股?諸如此類不看好的聲音幾乎佔據主流。

畢竟,此前,市場上出現的多個類似案例均以失敗告終,如瀚葉股份擬32億元收購新媒體公司、利歐股份擬收購夢嘉傳媒75%股權最終均終止交易。

不難看出,市場對於自媒體公司並不看好,但此次全通教育的收購似乎與之前有所不同。

相對於主營機械製造和互聯網服務的利歐股份以及致力於生物農獸藥研發與生產的瀚葉股份,從事在線教育的全通教育和新媒體扯上關係,似乎沒那麼令人驚訝。

對於備受爭議自媒體屬性,吳曉波在月底曾經公開回應過一次。吳曉波表示,“很多人認爲巴九靈是一家自媒體公司,其實我們70%以上的收入,是來自教育培訓,比如類似企投會這樣的項目”。

公開資料顯示,企投會是吳曉波開創的一個面向企投家的“交互式學習”社羣。

從微信公號“吳曉波頻道”進入,子欄目中就有企投會的設置,最新一期的開學日期是2019年6月26日至28日。企投會入會費用爲89800元/年,5期會員的定金是9800元。

但即便如此,還是有觀點認爲,巴九靈教育培訓項目的運作,依然是建立在吳曉波個人 IP 、基礎之上的。一旦吳曉波“淡出”,此類教育培訓的可持續性大可存疑。

看上吳曉波背後的新中產還是嚐到“炒作”股價的甜頭?

根據預案,全通教育透露本次收購的動機。通過本次交易,上市公司將新增泛財經領域知識產品及培訓服務,突破以校園爲基礎的業務場景和業務範圍,進一步豐富自身在教育產業鏈中的佈局。

之所以選擇吳曉波頻道是因爲客戶羣體的重合性。客戶方面,目前全通教育主要產品及服務的用戶爲中小學在校學生、在校學生家長和中小學教師,而中小學教師、學生家長與標的公司聚焦的企業家、新中產人羣有高度的重合性,此類人羣同樣具有獲取包括投資理財知識在內的泛財經知識與培訓的願望與需求。

據公開資料,杭州巴九靈取諧音“八九零”,與之相關的自媒體公衆號矩陣包括:吳曉波頻道、酒業家、德科地產頻道、十點讀書等。其中,吳曉波頻的簡介頁面上寫着“這是財經作家吳曉波帶領’巴九靈’們運營的新媒體,匯聚了300多萬認可商業之美、崇尚自我奮鬥、樂意風險共享、拒絕屌絲文化的新中產”。

在吳曉波頻道發佈的《2017新中產白皮書》中曾描述過新中產的特徵:80後,接受過高等教育,主要在一線、新一線及二線城市,從事專業性或管理性的工作,年淨收入在10萬~50萬,有着新審美、新消費、新連接的價值觀。

預案顯示,巴九靈獲客及銷售達成可分爲兩部分,一是新增用戶的獲取及其轉化成爲付費用戶;二是付費用戶的留存及其向進階產品用戶的轉化。具體看,巴九靈的知識付費產品價格區間覆蓋9.9元至1800元;同時公司在線下也針對不同教學內容、教學深度和教學形式推出了價格區間覆蓋3.9萬元至18.8萬元的培訓課程。

而依靠這些新中產,巴九靈過去兩年都在盈利,2017年實現淨利潤5014.98萬元,2018年實現淨利潤7487.04萬元。

雖然利潤可觀,但相比全通教育提到的巴九靈100%股權估值16億元,溢價頗高。不過,今天下午,據第一財經報道,全通教育對此迴應稱,目前公告預案裏的估值只是一個初步計劃,未來不排除還有調整空間

所以全通教育真的看上了吳曉波背後龐大的新中產羣體嗎?

基於全通教育過往的“輝煌”戰績,不少人認爲這依舊是全通教育一次赤裸裸的炒作行爲。

2014年1月,全通教育打着“在線教育第一股”的旗號登陸A股。藉助上一輪牛市,加上“互聯網+”的東風,全通教育股價一飛沖天。到2015年5月13日,公司股價達到巔峯467.57元,一度超越貴州茅臺,成爲當年滬深兩市“第一妖股”。

既有前車之鑑,所以被認爲全通教育這是在製造又一次的“東風”,也合情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全通教育目前展現出的各種跡象的確很難讓股民予以信任。從2015年開始,全通教育的高管紛紛減持手中股票,據證券時報報道,已累計套現超8億元。

除此之外,還有業績洗澡。

2月20日,全通教育發佈了2018年度業績快報,報告顯示,2018年全通教育實現營業總收入8.33億元,同比下降19.17%;淨虧損6.21億元,去年同期淨利潤爲6629.16萬元,同比下降1037.51%。

出現虧損主要是以商譽減值爲主的資產減值損失所致。沒有併購就沒有商譽,全通教育自2015年以來四年間,全通教育共涉及20起併購,而最近的併購案“步履不停”則被認爲是全通教育支柱業務“校訊通”業務發展受阻首先所致。

在市場不認可,監管部門質疑的不利環境下,業內人士認爲這起備受關注的收購案同樣會以失利告終,只是不知道到時候吳曉波又要尋求哪條資本路徑,全通教育又要靠收購哪家公司“回血”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