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統計局對製造業企業的

月度調查顯示

,半數企業走出連續三個月的收縮狀態,重新開始擴張。跟今年一季度初相比,中國製造業企業獲得了更多新訂單,它們因此敢於增加採購,並提高工廠產能。

該調查在官方通報和絕大多數報道中都以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 即製造業 PMI)概括。指數的高低反映行業內企業擴大或收緊擴張的趨勢。3 月末,中國製造業 PMI 爲 50.5%。

製造業 PMI 由幾項擴散指數加權而成,包括新訂單、生產、原材料、就業、新出口訂單等。指數如果低於 50%,說明行業內過半企業收縮,通常意味着經濟不景氣;高於 50% 則說明過半企業擴張,經濟景氣度也在提高。這也是經濟學家把 PMI 指數 = 50% 設爲“榮枯線”的原因。

3 月製造業 PMI 回升符合一部分機構的預期。這倒不是說分析師們認爲中國經濟已經回暖,而是往年的 3 月 PMI 指數都會因爲前期春節影響因素的消退而反彈。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團隊稱,18 年春節在 2 月中,3 月中下旬才恢復生產,今年春節在 2 月初,所以 3 月初就開始恢復生產。節後企業生產活動加快,企業集中開工。PMI 指數中的生產分項指標和新訂單分項指標分別爲 52.7% 和 51.6%,高於整體 PMI 指數。

採購指數的反彈也可能跟 4 月 1 日起增值稅稅率下調有關。工廠趕在新稅率生效前加緊買入上游的高稅產品,以期更大幅度的抵稅。它們的反彈帶動了 PMI 指數回到 50% 以上。

但僅憑此就認爲“製造業景氣度回暖”會顯得過於樂觀。如果以新訂單指數減產成品庫存指數,3 月末數值爲 4.6%,爲三年來同期最低,實際上 3 月份製造業景氣度改善效果有限。

中金公司的分析師表示在需求偏弱的情況下,旺盛的生產導致原材料庫存和產成品庫存也以更快的速度回升。招商證券分析師謝亞軒也在先前一份報告中提到,新訂單等分項指標顯示目前製造業的核心問題是需求不足。

即便是反彈迅猛的生產指標也只是和前幾個月比才顯得出色,3 月生產指數實際上弱於往年同期 1 至 2 個百分點。其他如從業人員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也只是較上月若有回升、但仍低於 50%,其中從業人員指數連續 24 個月、出口訂單指數連續 10 個月處在收縮期。

信貸規模往往伴隨着企業擴張而增加。在生產數據回暖的同時,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卻在放緩。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 2 月份中國非銀貸款只增加了 7030 億元,顯著低於市場 1.3 萬億元的預期,這還是在央行已經通過多種方式投放信貸供給的情況下。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