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要把小說或電視劇等同於歷史。小說或電視劇,是帶有某些娛樂的色彩,為了增加一些戲劇性衝突,會虛構一些故事。比如題主所說,司馬昭殺了魏帝曹髦後,蜀國大將姜維興師問罪。實際上,這是子虛烏有之事,在歷史上,對於曹髦之死,蜀國並沒有什麼表示,更談不上興師問罪。

下面詳述之:

第一,對曹髦之死,蜀國全無反應

曹髦是死於甘露五年,也就是公元260年。曹髦雖然是魏國皇帝,實際上是司馬氏控制下的傀儡。曹髦當然不想當傀儡,於是他奮起反擊,發動政變。這次雞蛋碰石頭式的政變只有一個結果:皇帝曹髦在政變中被殺,政變失敗。

曹髦之死,是死於五月。那麼在該年的五月到年底,蜀國有過興師問罪嗎?根本沒有。我們翻看編年史《資治通鑒》,該年的歷史大事記錄,從曹髦之死開始到年末,我們找不到一條蜀國聲討司馬氏的記錄。無論是曹髦還是司馬氏,都是蜀國的敵人,蜀國怎麼可能站在支持曹髦的立場呢?

第二,曹髦死後第二年,蜀國仍然毫無反應

半年過去了,到了公元261年,蜀國有向魏國興師問罪嗎?我翻了三國史書,仍然沒有找到相關的記錄。

在曹髦死後第二年,蜀國發生什麼事情呢?這一年,蜀主劉禪任命董厥為輔國大將軍,諸葛瞻為都護、衛將軍,共錄尚書事。這時候,宦官中常侍黃皓弄權,董厥、諸葛瞻等人對他都無可奈何。

電視劇里還說蜀國聯絡吳國,興師討伐司馬氏弒君,這更加離譜了。吳國與蜀國是盟國,關係是比較緊密,這一年吳國派使者出使蜀國,但是沒有談論對魏國興師伐罪,這次出使,吳國使者對蜀國之內政作了一番一針見血的評論,認為蜀國「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直言,……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就是說,蜀國皇帝昏暗,朝中沒有敢於直言的大臣,快要大禍臨頭了。

由此可見,曹髦死後第二年,蜀國不曾興師問罪,更不曾與吳國聯絡伐魏。

第三,曹髦死後第三年,姜維伐魏,但與曹髦無關

直到曹髦死後第三年,即公元262年,蜀國大將姜維發動新一輪北伐。姜維率部進攻洮陽,鄧艾率魏兵阻擊,打敗姜維,姜維只得敗退沓中。

那麼姜維的這一次作戰,是為曹髦而戰嗎?開什麼國際玩笑!姜維是很喜歡北伐的,他北伐的次數比諸葛亮還多。特別是姜維成為蜀國一把手後,從公元253年到258年,六年的時間,與魏國打了六次戰爭。應該說,這些戰爭把蜀國打得兵疲民困,因而姜維不得不有所克制,到公元262年才又手癢難忍,發動伐魏之戰。從現在史料看,這次伐魏之戰,跟曹髦之死,仍然是八杆子打不著。

綜上所述,電視劇里的故事,曹髦被司馬氏弒殺後,姜維興師問罪,這是完全憑空虛構的事,是沒有史料支持的。


蜀漢姜維得知曹髦討伐司馬昭而被賈充指使成濟殺死後,大喜說,吾今伐魏,又有名矣,命人送信到東吳,約定一同出兵,討伐司馬昭弒主之罪,一面稟奏後主自率大兵北出。這是《三國演義》說法,史書所無,但此說不算唐突,背後有它的邏輯在。

忠君愛國一直是儒家所提倡,屬於儒家名教之一,在漢朝大行其道,有這樣的土壤在,曹家篡漢才那樣耗日持久和大費周章,因此,姜維以臣弒君為名發動北伐,是非常合理並站在道義一邊的,是代天伐罪。而這個借口,又針對逆臣司馬昭而並不是針對魏國,在政治上也是很好的策略,可以分化敵國內部,是言之成理的事。

事實上,姜維並沒有借這個理由北伐,在曹髦正為權臣煩惱時,姜維在國內也遭受嚴重挑戰,蜀漢諸臣因他多次北伐無功,弄致國勢空虛民有菜色,黃皓打算讓閻宇代替他,得知鄧艾不好對付作罷,諸葛亮兒子諸葛瞻也請劉禪讓姜維當益州刺史,去干行政別再帶兵了,姜維窮於應付,還有老將廖化等也對姜維屢有微詞,正如之前費禕所說,我們智不出敵,國力弱於敵,連諸葛丞相都做不好的事,我們怎麼可以奢望做好呢?此論在蜀漢大有市場,姜維自顧不暇,哪有空發動北伐。(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在曹髦死的前兩年,姜維倒有因為淮南諸葛誕之叛而乘虛出兵,帶了幾萬兵馬直出駱谷,就是曹爽夏侯玄伐蜀被王平拒守擊敗的路,直到沈嶺這個地方,恰好當時守備軍少,正是大好時機,守將司馬望沉著應戰,堅守待援,鄧艾急行軍救援,與姜維相拒,死守不出。(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打到第二年,諸葛誕兵敗,魏蜀還沒有大打,得知消息,姜維便收兵回國了。雖沒有收穫,但這一仗,讓姜維重奪大將軍之位,繼續籌謀北伐。才有後來的連鎖後應。

曹髦死後的第三年262年,姜維再次出兵,被鄧艾先有防備擊退,回國後請求後主誅殺黃皓不成,黃皓親至大將軍面前跪求請罪,姜維無法可施,驚覺朝政已然失控,便自請到漢中西北沓中屯田,到沓中時,發現陰平與陽平關守備鬆懈,奏請後主增兵防守,被黃皓壓下。這一機會被司馬昭抓住,出動三路大軍伐蜀,蜀漢大勢已去。


司馬昭殺曹髦,蜀國為何興師問罪?

曹髦字彥士,魏文帝曹丕庶長孫,東海定王曹霖庶長子,正史五年(244)年,被封為郯縣高貴鄉公。曹髦才思敏捷,勤奮好學,有祖父曹丕的風範。曹芳因謀劃誅殺司馬師,事情敗露,司馬師廢掉曹芳,於正元元年(254年)立曹髦為帝。後心不堪忍受司馬昭獨攬朝政,率宮廷衛隊及奴僕數百人,功入司馬府,誅殺司馬昭,但卻不幸被司馬昭的家丁成濟所殺,一代君王就此殞沒。曹髦死後,蜀國姜維率軍伐魏,誓與魏帝曹髦報仇雪恨,在世人眼裡似乎不合情理,然而魏帝之死,蜀國為何要興師問罪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首先分析曹髦是如何被殺的。司馬師廢曹芳後,曹髦授予大將軍司馬師統領全國兵馬及京師內外諸軍的權利,穿鞋佩劍上殿。不久司馬師病逝,其弟司馬昭繼承兄爵位官職,獨攬朝政。司馬昭的野心更甚於司馬師,又逼迫曹髦封賞晉王爵位,司馬昭為了鞏固自己的朝堂地位,對曹魏官員進行大清洗,並將忠於曹髦的大臣趕盡殺絕,就連鎮守邊疆手握重兵的將軍也人人自危。可以說司馬昭篡位稱帝的野心昭然若揭,就連曹髦本人也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不堪忍受司馬昭專權,召集大臣商議討伐。眾人都勸曹髦暫時隱忍,時機不成熟,公然對抗司馬昭,猶如以卵擊石。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再也不想坐以待斃,對司馬昭恨之入骨。親率宮廷宿衛、蒼頭,奴僕等數百人,攻打司馬府,誅殺司馬昭。司馬昭得到消息,便命賈充帶上成濟兄弟,數千鐵甲禁兵,迎戰曹髦。禁兵見了曹髦無人敢動,賈充便大聲呵斥成濟:司馬公養你等何用?正是為今日之事也!

於是成濟便問賈充:要死的還是活的?賈充便道:司馬公有令,只要死的。成濟充向前,以戟刺中曹髦胸前,並將其從車中撞出,復刺一戟從背上刺穿,死於輦傍,除護衛焦伯被成濟刺死,其餘全部逃跑。於是魏帝曹髦在光天化日下被殺。

其次分析蜀國為何要興師問罪。曹髦死後魏國再度陷入混亂,司馬昭為了安撫人心,誅殺成濟九族,並命太后搜羅一些列曹髦弒母違逆的罪行,立曹奐為皇帝。景元元年,曹奐拜仁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公,加九錫。並對司馬家族子弟,封侯賞爵。蜀國姜維得到消息後,勸劉禪興師討伐,司馬昭忤逆弒君,人神公憤。然而魏帝被殺,蜀國為何興師問罪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首先司馬昭弒君,有背君臣人倫綱常,遭千夫指萬人罵,蜀國此時興師問罪說出了魏國敢怒而不敢言的心聲,出師有名,必然能夠得到魏國人的贊同和支持。三國時期多為世族政治,世家大族掌握實權,但他們多受儒家思想影響,忠君報國,講究君臣之道,最恨忤逆謀反之輩。

最主要的是,北方世族多因循守舊,維護舊制,這也是曹操獨攬朝政而不敢稱帝的原因。司馬昭被君弒主,誅殺皇帝,有背人倫,天理不容,按照律法應該誅滅九族。相對於司馬懿,司馬昭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司馬懿只是誅殺曹爽,司馬昭竟然把皇帝也一塊殺了,世族百官對他必然咬牙切齒,恨不得將其挫骨揚灰。蜀國姜維此時興師問罪必然是順應了魏國人民的心聲,做魏國百官世族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必能順應民心,出師有名!

其次曹髦死後,魏國朝堂不穩,軍隊人人自危,魏國再次陷入動蕩,蜀國此時興師問罪,也是伐魏興漢的大好時機。司馬昭弒殺曹髦,對於蜀國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這也就意味著強大的蜀國露出了破綻。對於姜維來說是克複中原,興復漢室的大好機遇。而對於魏國守衛邊疆的軍士來說,他們也沒有了主心骨,因為皇帝被殺了,士兵到底是在為誰拚命?因此魏國將軍們人人自危,魏國的軍隊人心渙散。姜維聰明絕頂,他當然不會說是為了興復漢室,以誅殺司馬昭為由,更能贏得曹魏的人心。

再次蜀國興師問罪,其真正的目的是趁火打劫。蜀國聽聞魏國弒君之事,畢竟是一個絕好的機會,諸葛亮六次北伐均沒有成功,姜維也有數次北伐,屢戰屢敗。此時司馬懿已死,司馬昭弒君,曹魏人心不穩,蜀國若是主動出擊,即使打不贏,也可以攻城略地,對於蜀國來說,能拿下漢中立身之地,對於以後伐魏也有很大作用。

最後蜀國正是依靠興師問罪來告訴魏國和天下,魏國國賊司馬昭弒君背主,天下人應當群起而攻之。這樣不但能得到魏國的支持,天下人都應該支持蜀國,蜀國才是漢室正統,魏國更不應該篡漢自立。姜維善於攻心,可以說如果找個曹氏子弟,傭兵自立,以報仇的名義討伐司馬昭,以報司馬家犯上作亂,弒君之大逆不道之舉動,估計必然有人響應,即使無人響應,也可以瓦解曹魏的人心。

成濟的下場也足夠表明,忠於司馬家的人一樣會被滅族,還要被司馬家侮辱,司馬家最終的目的只是曹魏江山。這樣姜維即使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也可以在魏國找到幫手,得到支持和人心?同時,還可以想吳國和其他諸侯宣示,蜀國興的是仁義之師,伐的是無道,必然受天下英雄諸侯的擁戴,也是召喚各諸侯,一起興兵討賊。

顯而易見,蜀國興師問罪是一個明智之舉,籠絡天下人心,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了解一下曹髦這個人。

曹髦字彥士,是曹丕的孫子。魏國的第四位皇帝。十四歲登基,在位六年。後來在討伐司馬昭過程中被司馬昭麾下將領成濟所殺。著名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所說。而當時魏國臣民對曹髦的普遍評價是「才同陳思,武類太祖。」這就說明當時的皇帝是文武雙全,深得人心的。而後來司馬昭誅殺成濟就是不得已而為之(誅殺成濟的後果會使一部分忠於司馬昭的將士感到寒心),因為沒有理由去殺曹髦。在帝制時代,君權是至高無上的,如果大臣想要廢立皇帝,必須得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權傾朝野,二是君上無道。很可惜啊,司馬昭雖有權勢,但曹髦並非無道而且還深得一部分臣民的擁戴。

曹髦一死立刻就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是朝堂不穩,司馬昭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必定會對朝堂進行清洗,將忠於曹髦的大臣趕盡殺絕。其二邊疆不寧,誰也不知道邊疆的大將是否會因曹髦之死而舉兵。(畢竟淮南三叛在先)吳蜀兩國是否會趁機興兵。尤其是蜀國的姜維,他一定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興復漢室的機會。

魏國國君被臣子所殺對於蜀國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情。這意味著強大的魏國出現了破綻,對於姜維來說這絕對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出兵,一定要出兵。但是,出兵用什麼理由呢?是用「克複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嗎?」當然不會,魏國已立四世,皇位又是禪讓而來,國民已經認可。反而是忠於漢室的已經寥寥無幾。而此時魏國又遭逢大變,姜維沒有理由不去利用這個破綻。守衛在邊疆的魏國將士們,你們不是為國而戰嗎?,可是現在你們敬愛的皇帝被自己人殺了。你們難道不應該去報仇嗎?走吧,和我姜維一起。一起去殺了司馬昭,為你們皇帝報仇。


曹髦,字彥士,乃魏文帝曹丕庶長孫,東海定王曹霖庶長子。正始五年(244)年,曹髦被封為郯縣高貴鄉公。正元元年(254年),曹髦登基,是為曹魏第四位國君。曹髦在位六年,文武雙全,深得人心。據《魏氏春秋》記載,鍾會曾評價曹髦道:

「才同陳思,武類太祖。」

只可惜生不逢時,雖貴為皇帝,實為傀儡。時司馬昭獨攬朝政,年輕氣盛的曹髦因無法忍受司馬氏專權,不想坐以待斃,便率宮廷衛隊及奴僕數百人,想攻入司馬府,誅殺司馬昭,然而不幸被司馬昭的家丁成濟所殺。演義中所描述的:「曹髦驅車死南闕」便是這一幕。

時曹髦死後,蜀國姜維出兵伐魏,在演義中,姜維出師北伐所打的旗號便是給魏帝曹髦報仇。然而司馬昭殺了篡漢的曹賊,不應該是大功臣才對嗎,姜維怎麼還興師問罪呢?

問罪是假,師出有名

古人打仗講究師出有名,無緣無故的攻打別人是難以服眾的,而司馬昭殺曹髦就給了姜維一個出師北伐很正當的理由!這裡涉及到了一個中國歷史上最敏感的話題:弒君。在曹髦以前,中國歷史上的弒君行為是極其少見的。而且這次弒君還很不同,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臣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殺死君主。曹丕篡漢都沒有殺漢獻帝,反倒對漢獻帝很好。而現在曹魏政權還在,司馬昭居然敢弒君,實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且北方世族多因循守舊,維護舊制,這也是曹操獨攬朝政而不敢稱帝的原因。司馬昭背君弒主,世族百官對他必然恨之入骨,蜀國姜維此時興師問罪必然是順應民意,出師有名。

趁火打劫

時曹髦死後,魏國內政必然會出現一系列問題,朝堂不穩,魏國軍心必亂,會再次陷入動蕩,此時出兵便有趁火打劫之利。

魏國國君被臣子所殺是一個絕好的機會,甚至可以相當於出師表中提到的「天下有變」。此時趁曹魏內部人心不穩,蜀國出擊,就算打不贏,只要打下關中之地立足,蜀國的情況就會大大不同,甚至佔據主動。

既望光復漢室,又思緩解矛盾

姜維平生之夙願便是繼承諸葛遺志,北伐中原,興復漢室。說白了,即使曹髦不死姜維也會出兵。據《三國志》記載,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其中,勝利3次,失敗3次,5次打平,互有勝負。之所以堅持北伐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姜維有著光復漢室的雄心。

當然,自古以來,戰爭都是一種轉移矛盾的方法,兵者,國之大事!當戰事展開後,大家都知道輸了,傷的是所有人,因此在內部鬥爭上會自然而然的有所收斂。時蜀漢內部分為三股勢力,荊州集團,東州集團以及益州集團。他們希望在這個外來政權中獲得更多的權力,更多的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這也就形成了其內在矛盾。發起戰爭轉移內部矛盾,這也是諸葛亮,姜維連年北伐的原因之一。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註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嘛。

就算司馬昭沒有殺曹髦,姜維也會因為司馬昭出門先邁左腳而討伐他的。反正都是要討伐他,用什麼理由很重要嗎?

當年清軍進關,打的旗號居然是為崇禎皇帝報仇,順治皇帝在給崇禎發喪的時候居然還假惺惺的到墳前叫了聲大哥哭了兩嗓子(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滿清的軍隊與崇禎皇帝足足打了十七年,光包圍北京就有三次,大明一大半的精銳都是滿清消滅的,結果最後做了這麼一出,真是假到家了。

姜維所謂的給魏帝報仇,也是這回事,目的為了打司馬昭而已,至於曹髦怎麼死的,誰關心?

結合當年的歷史形勢,姜維的這個理由,的確是一個很正式的理由,他涉及到了一個中國歷史上最敏感的話題之一——弒君。

在曹髦以前,中國歷史上的弒君行為是極其少見的。秦朝滅周赧王,沒有殺他。劉邦俘虜秦王子嬰,也沒有殺他,後來被項羽殺掉,所以項羽的形象一直被認為是很殘暴的人。連曹丕篡漢,都沒有殺漢獻帝,反倒對漢獻帝非常好。而曹魏政權還在,司馬昭居然敢弒君,實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事實上,司馬家在中國歷史上的評價一直非常低,他對待對手和敵人向來都是滿門抄斬,無論是曹爽、曹髦,還是諸葛誕,文欽家族等等,他們開了一個弒君的頭,導致整個南北朝時期的政治風氣都非常惡劣,從東晉開始,南朝皇室代代相殺,司馬家族的人也在劉宋篡權後誅殺殆盡,所謂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感謝邀請,在三國時代,各種能人輩出,其中三國後期智謀出眾司馬懿陰謀奪了曹魏辛苦打下江山的果實,司馬家勢大掌控了朝堂,扶持了一個傀儡皇帝曹髦,曹髦是曹家的根紅正苗的年青一代,不甘心受司馬家擺布,反抗集合宮中有限的士兵太監,想用斬首戰術司馬昭殺死。


可惜他不是呂布,呂布勇武還能一舉成功剷除董卓,而他憑一腔熱血匹夫之勇就殺上司馬家,還不能悲劇嗎?成濟殺了皇帝,自然被司馬家推出頂禍,殺了成濟還誅了三族,堵住天下人之口,可以看出司馬昭心狠手辣,有功之臣也殺,還誅三族,自然手下人寒心,這為司馬皇朝覆滅埋下一個禍根。


蜀國聽到曹魏發生弒君之事,興師問罪攻打曹魏,無非是想趁火打劫,畢竟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諸葛亮六次北伐不成功,曹魏司馬懿已死,內部人心不穩,這時蜀國出擊,就算打不贏,只要打下關中之地立足,蜀國的情況就大大不同,就可以像劉邦一樣得關中者得天下,姜維的算盤不錯,如果找個曹氏宗氏子弟,以曹氏名義報仇討伐司馬昭,以報司馬家犯上作亂,弒君大逆不道之舉,估計會有人呼應,既使無人響應,也可以瓦解曹魏兵將之心,以成濟為例的下場為口。忠心司馬家的人還不是一樣被滅三族,還要被司馬家污辱。其實這些都是陰謀詭計,從大局來看,只要打下關中,蜀國的目的就達到了。


三國研究的不是很深,故此也只能簡單的說一下,古人打仗還是很講『禮』的,不管怎麼說,你需出師有名,蜀漢閥曹魏基本上由頭都是竄漢,而司馬昭殺了曹髦純屬弒君,弒君可是十惡中的一種,蜀漢更是有理由討伐了!


三國演義是把蜀國放在了道德的制高點。哪有什麼興師問罪,就是看著魏國亂了,乘火打劫。


內亂是出兵的最佳時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