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sharehouse住滿了臺灣跟香港人,有一半都是有工作的前輩、另一半都是在這週住進來的新人,或許是跟我的想像不同、也或許是跟我的期望有落差,那時我全身上下應該都帶著一種不知從何而來、想必也很讓人討厭的優越感,有一個禮拜的時間我一直沒有很認真的去記住大家的姓名、也刻意不跟他們問任何工作訊息,很鑽牛角尖的認為這樣就是所謂的靠自己。

  「不要這樣,雖然妳來到了澳洲、外國人也都很友善,但是在某些關頭真的會幫忙自己人的,還是臺灣人。」高中同社團、已經來澳洲大半年的Ashley某次在Facebook上這麼對我說。可是我終究是在好長一段時間之後才學會打開心胸。

  這天我沒有出門,給自己很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我要在家查好隔天要到市區辦手機、辦開戶、貼簽證……等等事項的細節!好像這樣就可以證明我來澳洲並沒有浪費一丁點時間、每天都讓自己生活得很充實很有目的似的。

  直到我把該辦的事項的地址、公車、路線、價錢什麼的都查好之後,我才驚覺網路這麼發達、前輩的資訊這麼充足,我還真的可以一句話都不用說就把這些事情辦完!很獨立、很好很強大!可是又模模糊糊的覺得這不太像是我想要的……

  一直告訴自己像這種不知道怎麼搭公車、不知道在哪裡下車、不知道怎麼開電話卡……等等像初生雛鳥般帶著好奇與探險的心情觀看這個環境的過程,我只有一次的機會體驗,熟悉之後就再也不會有最初的新鮮。

  想打安全牌的我跟想探險的我打了一架,後者勝利。

  所以我把記在筆記本上的資料全部刪掉了,只留下「銀行開戶、移民局貼簽證、手機開卡、辦稅號」四項大事,剩下所有的一切我都要靠自己的嘴巴去跟別人問出來──而且不是用中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