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多面性的,皇帝也不例外。唐玄宗是一個政治家,一個心裡有百姓的皇帝,也是一個性情中人。

上過左藏,楊國忠請焚之,曰:「無為賊守。」上愀然曰:「賊來不得,必更斂於百姓;不如與之,無重困吾赤子。」(《資治通鑒》卷218)

安史之亂,玄宗倉皇出逃。經過儲存錢帛的「左藏」。按楊國忠的意思,要把倉庫燒掉。玄宗很不高興,說叛軍來了,沒有得著錢帛,還不是要搜刮百姓,不如給他們,別讓他們難為我的百姓。

上過渭橋後,楊國忠令燒斷其路。上知之,使高力士走馬至橋,止之曰:「今百姓蒼惶,各求生路,何得斷絕!」令力士撲滅了來。(《安祿山事迹》卷下)

經過渭橋後,又是楊國忠,怕追兵趕上來,下令把橋給燒了,玄宗知道了,趕緊請高力士帶人滅火。他說,老百姓也要跑路的,不能絕了他們的後路啊!

當時玄宗的處境是非常落魄的,吃不飽飯,有今天沒明天。但是都落魄到這份上了,還能想到老百姓,我們如果說他作秀,那就太矯情了。

長安收復之後,玄宗以「天子父」的身份還京,住在興慶宮。

彼時的他,卸去一身功過,更多的顯露出性格中天真熱情的一面。

上皇愛興慶宮,自蜀歸,即居之。··· ···上皇多御長慶樓,父老過者往往瞻拜,呼萬歲,上皇常於樓下置酒食賜之;又嘗召將軍郭英乂等上樓賜宴。有劍南奏事官過樓下拜舞,上皇命玉真公主、如仙媛為之作主人。(《資治通鑒》卷221)

玄宗天生好熱鬧,愛玩。那會兒他常常站在長慶樓上看風景,樓下的百姓看到他,也會高呼萬歲。這位「五十年太平天子」還經常在樓下擺上酒食,招待過路的父老。


唐明皇是明是昏,爭議真是比較大。

你說他昏君吧,他有開元盛世。

你說他明君吧,他執政的後20年里,又是亂倫又是安史之亂。

是他把盛世推向高潮,也是他把盛世拽下深淵。

我想來想去,還是覺得他「昏」的成份多一些。為什麼呢?

首先,開元盛世是怎麼來的?我覺得主要原因是太宗、高宗、武周三朝的經濟和國力的底子比較好,盛世之箭已在弦上,前三任把弓也拉滿了。

只是武周過後,政局動蕩了好幾年,此時誰能讓政局穩下來,誰就能把這枝箭完滿的射出去。

李隆基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完成了這個「穩」,他打倒武氏和韋氏集團,又除掉了意圖效仿武后的亂政分子,把政局穩住。

可以說,以大唐的國力基礎,只要是個能穩住局面的皇帝,都能迎來開元盛世。他只是抓住了機會而已。

至於執政,他前期也還行,畢竟前面幾位皇帝都幹得不錯,這幾個好榜樣放在那裡,不胡作非為就行了。

他後期乾的那些個事,亂倫,寵奸,近佞,失察,真是「昏君」無疑了。


要想客觀的評價唐玄宗,就不能簡單的以明君、昏君來評價。

唐玄宗執政前期手撕太平公主政黨,腳踢武氏集團。政權穩定後,勵精圖治、任用賢能(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由此證明,唐玄宗是一個足智多謀、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的好皇帝。

我們常常說「盛極必衰」,在繁榮昌盛的背後,很多社會弊端逐漸顯露出來。土地兼并激烈,大量農民逃荒逃難。但是按理說,以唐玄宗的才能,這些社會弊端對於他來說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這麼一個有治國之道的皇帝怎麼就變成了一個不作為、只享受安逸的皇帝的呢?

大家可以這麼想一想,假如你是皇帝,在年輕的時候,國家在你的統治下變得強盛,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繁榮昌盛。內有文成武將忠心耿耿的為你解決國家大事,外無與之抗衡的強大勢力虎視眈眈。而這個時候,你是不是有點小傲嬌。再加上年老體衰,沒有足夠的體力和精力來處理政務,你是不是特別的想小小的放鬆一下。

就這樣,傲嬌著傲嬌著,政權落入別人手中了;放鬆著放鬆著,安史之亂爆發了。

由此證明,唐玄宗是一個傲嬌又享受安逸的人。

其實就是一句總結:他雖是皇帝,但也是一個人。是個人都會有缺點,只是享受安逸對於一個領導者來說,這個缺點是致命的。

至於唐玄宗是明君還是昏君,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客觀的問題。我要是說他是明君,對不起在安史之亂中顛沛流離的杜甫,我要是說他是昏君,對不起年輕時期的唐玄宗,畢竟人家辛苦多年開創了一個開元盛世。


唐玄宗即位之初,勵精圖治,選賢任能,追求施政實效利民利國,迅速地發展了生產,富足了人民生活,讓社會充滿欣欣向榮的景象,形成「冠帶百蠻,車書萬里」的大好政局,真是形勢一片大好。不愧明君之稱。進入晚年,雄心不再,驕,侈心理惡性發作,倦於政事,愛聽歌功頌德諛語,重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為相,妒賢害能,敗壞朝政,窮奢極欲追求聲色享受,墮入亂政深淵而不能自拔。結果導致「安史之亂」發生,嚴重破壞社會,使當時已達唐代頂點的經濟從繁榮跌入蕭條以致不可收拾的地步,直至滅亡。如此作為的帝王,就是實至名歸,貨真價實的大昏君。唐玄宗一生執政,行事前後判若兩人,讓後世之人認識,領教了一個皇帝既可以勵精圖治,把國家帶入太平盛世,又可以胡作非為,給國家帶來喪亂,災難。由此觀之:歷史上的唐玄宗是一個半明半昏的帝王,作明君時,給國家帶來富強,給人民帶來安康;行昏君事,禍國殃民,害人害己,被貶成為太上皇,遺憾終老,不亦可嘆乎。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他算是一個比較勤勉的皇帝。歷史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個人認為他的功還是大於過的。

在唐玄宗前期,大唐王朝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他勵精圖治,善用人才,不論親疏,不計貴賤,重視德、能兼備的人才。他大力重整朝政,除舊布新,嚴懲腐敗,改革弊政,終於把遺留的混亂局面徹底扭轉過來了。唐王朝漸漸恢復了元氣,並且蒸蒸日上,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這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開元盛世」。他大力推進外來番邦人員的經商,當時西方國家慕名而來的成群結隊。四方來朝,不可一世,他讓不少外國人來中國經商、定居,學習外國優秀之處。根據電視劇或者史書記載,當時的唐王朝有很多外來人員,當時的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比如現在的「唐人街」,就是受他的國際影響形成的。

在他統治的後期,過起了荒淫奢侈的生活,不理朝政,沉醉於楊貴妃。致使奸臣當道,把持朝政,朝廷腐敗現象越來越普遍。以至於安祿山叛變,唐王朝經歷的8年的「安史之亂」,百姓流離失所,朝廷根基不穩,當官者皆中飽私嚷,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加快了唐王朝的衰落。

唐玄宗李隆基,他把唐朝推向了最頂峰,卻也把那最令人驕傲的一面推向滑坡。成為是他,敗也是他。


對唐玄宗的評價不能簡單的用昏君、明君來區分。唐玄宗李隆基在剛登基時,立即著手解決太平公主、韋氏集團、武氏集團帶來的政治危機,儘快使人心安定,進入正常狀態。他任人唯賢,虛心納諫。他任用姚崇為相,親賢臣遠小人,誠心待下屬,嚴以律己,政治清明。他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將大唐推向最鼎盛的時期,他確實勤政、精政,有唐太宗的風範。後期,他確實有懶政,特別是楊貴妃進宮以後,就像白居易在《長恨歌》里說的「從此君王不早朝」,他任用李林莆等奸臣,致使政治昏暗,小人占廟堂,喜歡聽阿諛奉承的慌話,接近的都是溜須拍馬的人,甚至愛屋及烏,將楊玉懷的堂哥楊懷忠認為宰相。最後,爆發了安史之亂,他逃到四川避難,政治生命也走到終點,也將大唐推向衰落。他的謚號簡稱唐明皇,說明他不昏,他在後期就是厭政。


唐玄宗的各類事迹,一搜一堆,我也就不說了。

如何評斷這個人呢,首先要把他當成一個人。

皇室後裔,爭權奪勢,唐玄宗年輕時表現甚至是頗為不俗,而一手締造開元盛世的場面,說是一代明君絕對不為過,那麼他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得慵懶的呢?我不清楚,但我清楚一點,時時刻刻提防著身邊的人,真的很累,累了就該歇息,這心理沒有錯,只可惜他是皇,他要對江山社稷負責,可他也是個人,不當明君,即為罵名,可這未免太苛刻。就像馬雲曾說的一樣「學渣考了六十分會被誇,而學霸偶爾考了一次90分,卻只會被罵。」

假如唐玄宗十惡不赦,年輕時做盡壞事,而在晚年,發發善心,勵精圖治,大家對他的評斷,會不會好些呢?

還有,一個國家的綳析與崛起絕對不可能因為區區一個人作為而產生,大秦一統,七代明君才成就如此霸業,而玄宗只是比較倒霉罷了,各類矛盾激發,於是在他在位期間,爆發了。


謝邀,唐玄宗是明君還是昏君?

唐玄宗使得唐朝「極盛而衰」,雖開創了「開元盛世」但到了晚年失政,沉迷女色,重用太監,導致了「安史之亂」使得之後的唐朝在長時間的動亂中滅亡。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歷史最黑暗的年代,一個是「五胡亂華」時期。一個就是唐末五代十國時期。而唐末到五代十國時期死的人太多,為什麼了,因唐中期開元盛世唐朝的百姓基本都富裕,唐末國家動蕩,老百姓手裡有東西可搶,而老百姓多護財產,所以死的人就多。不像五胡亂華,老百姓沒吃沒喝形成流民潮,自然而然形成一股自衛的力量,死亡率是沒有五代十國時期死亡率高。如果這麼說來,唐玄宗的晚年昏庸失政是罪大於功的。


剛開始應該是明君,可後來就有點昏。

李隆基早年也算年輕有為,剷除了太平公主後致力於國計民生,在國內大力推廣工業、農業生產,在臨近外邦諸多國家實行開放經濟、物質貿易往來,促進了繁榮的社會經濟。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開元盛世,大唐也走向中興。

但唐玄宗後期沉迷女色,尤其是楊貴妃。其兄也因此貪污侵佔大量耕地和錢財。

由於官府的腐敗沒得到抑制,安祿山也乘機發動政亂,8年多的安史之亂,大唐雖然沒有整垮,卻也不知不覺地走的低谷,直至滅亡,當然這個過程尚能持百年之久,皆因唐朝法制算是接近人心所致。


開元盛世的李隆基肯定是明君,可以算是千古一帝。而天寶後期的李隆基則有點像亡國之君。

要是李隆基在天寶初期駕崩,那其功勞可比太宗李世民。

不過歷史沒有假設,要怪就怪活的久,晚年昏聵,拉低了歷史評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