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美相當風行的Maker運動旋風,這一兩年吹進臺灣,從政府、學校到民間,通通都在大談Maker,只要什麼東西套上Maker,就能夠提升一些價值,成為行銷界、科技業、教育界的顯學,連政府也提出Maker教育課綱,但一兩年過去,所謂的Maker運動真的有所成效嗎?

或許我們從一開始就搞錯了方向,讓Maker就像是葡式蛋塔一樣,在臺灣吹起一陣旋風之後就不再受到關注,其實要探討Maker運動在臺灣,就必須從Maker是什麼、Maker在歐美發展背景、Maker與創業、臺灣Maker發展問題這幾個面向,探討Maker在臺灣為什麼總是無法成為主流。

 

Maker究竟是什麼?

現在對於Maker的定義,中文翻譯「自造者」,中國翻成「創客」,跟創業綁在一起了,目前普遍會認為,所謂的Maker就是熱愛數位製造的同好,研究3D列印、物聯網、機器人,某些會玩玩雷射切割、木工、CNC等。

目前社會已經被營造成,當一個Maker就是要會這些東西,不過Maker真的是這些嗎?其實這是被窄化的Maker定義。

Maker的定義,從字面上來看,就是MAKE加上ER,就是MAKE的人,就是創造東西的人,其實過去是以DIY這個名詞呈現,但是DIY這名詞太過時了,就套上一個Maker的新名詞,在全球引起潮流。

這類型的例子在科技界相當常見,當年物聯網起步的時候,那時候很莫名大家都在炒作「雲端」這個名詞,但是雲端就是「網路」,現在說把資料上傳到網路已經過時了,要說「把資料丟到雲端」。除了這個,大數據也是,其實就是過去的資料變多了,變成非常龐大的資料,於是給了一個名詞「大數據」。

回過頭看到Maker這個名詞,其實根本沒有什麼門檻,不管你會不會3D列印、雷射或是物聯網、機器人,如果你外出旅遊撿了兩根樹枝,稍微削了一下,變成筷子使用,這是Maker,或是你只是把冰棒棍用白膠黏起來變成一個房子,這也是MakerMaker根本沒有你想像中的遙不可及,他就是你身邊不斷在發生的事情。

 

Maker運動在歐美發展背景

其實有很多人曾經問過筆者這個問題,為什麼Maker在臺灣感覺很小眾?為什麼不能像在歐美那樣?不管如此,在臺灣很多經營Makerspace的經營者,也一直苦惱為什麼自己辛辛苦苦的建立這些空間,想要讓大家都能有機器用,想要推動Maker運動,但始終沒辦法轉虧為盈?

其實,Maker運動根本就是適合歐美而已!

目前Maker運動的發跡都是在歐美,包括FablabMakerspace等空間也是發跡於歐美,甚至目前看到很多很強的Maker也都是在歐美國家,但是為什麼臺灣就是沒有呢?

這根本的原因就是,Maker要達到一種境界,是需要時間、精神跟不計成本的投入的。這個在臺灣目前社會狀況與氛圍根本不太可能!

首先談談美國的教育與家庭教育,對歐美人來說,父母跟長輩是尊重小孩的發展的,小孩想要做什麼,只要不是太危險或是違法的事情都不會阻止,反而是從旁協助教導並確保安全。

還記得國中的時候曾經聽過老師說過,如果小孩問為什麼1+1=2,這父母如果巴下去,說這就是數學問什麼哩?或是不耐煩跟他說,「你是喫飽太閒嗎?一加一就是二,哪有什麼為什麼」,如果是這樣,已經扼殺了一個天才。這樣的回應是否常常在臺灣的教育場域看到呢?

再者,如果一個小孩用油漆或是蠟筆顏料等,把家裡畫的到處都是塗鴉,然後跑來跟父母炫耀自己的傑作,臺灣的父母跟國外的父母如何回應呢?是說這樣的創造力好棒,還是痛打一頓說不要找事!?

這就是歐美文化跟臺灣的最大差異,歐美的教育比較偏向自由發展,對於危險如果不是危害生命或是斷手腳的,都是讓他們自己觸碰到之後學會,如果有關生命或是斷手腳危險的,父母總是教育安全規範優先於禁止。這樣的差異,讓歐美的孩子的創造力相當強大。

除了教育,第二個是家庭場地的限制,在歐美地段相當廣,家家戶戶房間相當多,大家多半都有一個院子或是大車庫,這些場地可以讓小孩或是下班沒事做的上班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還記得臉書的發跡是學校同好的一個小網站嗎?還記得蘋果電腦的發跡就是在車庫嗎?也因為這樣Maker文化時不時會跟車庫文化連結在一起。

不管是什麼創造什麼東西,都需要空間,沒有足夠的空間,很難創造出東西!也因此在歐美地大空間大的狀況下,要創作什麼都比較容易。相對臺灣,地狹人稠,多半是公寓或是套房,就算是別墅也是很窄,車庫?別鬧了!有地方停車就謝天了,這樣空間下,其實要創造東西是有困難的!

第三個差異就是經濟收入狀況跟金錢投資使用的方式,在歐美其實經濟狀況還不錯,很多Maker都是下班或是假日沒事做,於是跟家人或是自己做東西,自己使用或是饋贈親友,或是隻是完成自己的虛榮心,創造一些沒什麼用的東西!這些其實都需要經費的,先是在歐美多半習慣將多餘的錢投資自己的興趣,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

相對於臺灣,收入低之外,在目前經濟現況,有了收入多半會想存起來,要買一些設備材料等做一些「沒有用的垃圾」那是喫飽太閒,不過有錢有閒呢?充實物質享受或是投資股票期貨等讓自己賺更多的錢,有閒呢?那就拿來看電是放空或是睡覺劃手機吧!「上班都這麼累了,幹什麼去搞那些事情?」

所以臺灣這羣人想要把美國這樣的Maker文化移植到臺灣,然後在臺灣推動Maker運動,就當成傳教一般的做,與政府為伍辦辦計畫,然後拿著政府的經費,拍拍紀錄片,找個空間用政府的經費,用納稅人的錢購買一些頂級的工業機器組合建構出一個Makerspace,就是推廣Maker運動?然後從教育、經濟、生活型態都沒有改善,請問要怎樣在臺灣掀起漣漪?

麥當勞、肯德基等國外飲食企業,甚至星巴克,從歐美來到臺灣市場都會進行改良,包括口味與定價策略等,Makerspace或是Maker運動就能原封不動照搬過來?那是為了炒作為了荷包與名利還是真心為了臺灣未來好?

 

臺灣Maker發展問題

除了沒有針對臺灣訂製專屬的Maker發展策略,筆者認為,還有幾個問題點,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整體推動上被認為是最大力道的政府、教育單位或是民間組織,把Maker當成一個「職業」在推動,讓本來就沒有門檻的Maker變得有門檻,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誠如前面所述,Maker本來就是一種生活態度罷了!當自己動手做的時候,我們會說「我樂於當一個Maker」,並不會特別去說「我想要成為一個Maker」。

但是當前的教育與課綱出現了「Maker教育」,意即「培養一個Maker的課程架構」,還有一大堆的實驗特區之類的,目的是就是要讓學生變成「Maker」,請問,為什麼不好好把「生活科技」或是「美術課」學好呢?在整體的升學最高的教育氛圍下,老師把生活科技、美術、音樂這類技能課程替代成一般課程,變成數學、國文等學科趕進度的工具,然後學校為了符合教育課綱,特別開設「創課教育課程」、「Maker」課程,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不僅如此,整體的Maker教育氛圍還是維持一貫的「奉命行事」、「削減預算」,學校花了大筆的經費購置雷射鵰刻機、3D印表機,建構電腦教室,建立創客實驗學校,自造教室等,老師與學校為了回應課綱,到外面上免費或是低價的課程,並做到有上課就好,讓學生利用這些機器做一些作品,然後繼續回到升學的道路,熱潮過了,機器就等待淘汰報廢,請問對Maker運動有什麼效益。

隨著學校的浪潮,民間業者看準這波商機,進口便宜的對岸機種,成立公司掛了品牌,將這些機器大量賣給學校大賺「Maker財」,販售電子零件的廠商也看準商機,大量販售機器人套件、學習套件,讓整個生態系從政府、學校到民間形成龐大的架構鏈賺取龐大的Maker商機,你說技術跟應用還有臺灣未來的發展?產業發展趨勢與建構?這些都不是這個生態系關注的,畢竟只要掛上Maker運動,起頭說個「歐美流行….」,似乎就能夠營造出臺灣只要加入Maker運動浪潮就能超英趕美。

當然在這波浪潮中,還是有相當認真的學校老師、民間業者,扎扎實實的深耕在地與技術,用自己的力量期望翻轉當前臺灣現況,或是培養出學生動手做的樂趣,但真正的Maker是樸實認真的,面對政府資源的Maker顯學遊戲,除非自己身在教育體制中,或是與教育體制擁有深厚連結,瞭解這套體系的遊戲規則,要不然這些人寧可辛苦的開創產業道路,也不願意(也沒力氣、管道)花心思打入那樣的生態系。也因此,真正有力量的人,缺少資金只能默默打拚,這場Maker運動當然逐漸退燒。

 

解套?回歸產業發展

筆者去年研究臺灣Maker運動的時候,曾經說過「臺灣的Maker的出路,肯定不在所謂的Maker圈」,當時有一位知名的Makerspace負責人跟我說,他認同這個觀點,並立刻新創了一個名詞「Unmaker」,乍聽之下似乎同一觀點,但後來發現也並非同意,畢竟Unmaker的時候,還是有Maker存在。

要解套,就是完全脫離Maker顯學的生態圈,回歸到最原始的產業型態,不要再從學校或是特定的空間尋找所謂的Maker,扎扎實實的回到社會市場當中,挖掘所有的可能。

或許有兩個例子可以參考,那就素人參政!柯P用醫學的專業背景與理論治理臺北市,美國川普用商業的思考重新建構美國與世界的經濟架構與關係,這都是用截然不同領域的事情讓陳舊的體系賦予創新。

或許,如果政府可以採用演藝圈的藝人培訓模式,把藝人轉換成當前隱藏在臺灣許多角落的創造者,並提供簡單的管道讓他們可以接觸政府資源,捨棄掉冗長的提案程序與審核機制,讓政府成為臺灣新創的投資人,業界的專業或是大廠就是經紀人,攜手一起挖掘臺灣的新創新人,相信扎扎實實的捨棄「結案文化」,勢必就能在Maker圈之外,找到足以翻轉臺灣產業低靡現況的創新力量。

 

Maker與創新創業?

不過Maker一定跟創新創業有關?在某些狀況下,Maker常常會跟創業綁在一起,許多人也因此用「創客」稱呼Maker,但是Maker跟創業的關係只在某個部分重疊,其實大部分的狀況下,Maker跟創業的思考方式是背道而馳的!若是這兩者關係不搞清楚,從MakerMARKET的路永遠是兩條平行線。

其實Maker跟創業中間最大的差異,就是「成本思考」,Maker是因為興趣驅使的行為,所以不管是時間成本或是用料成本,都不在考量的第一優先,考量的第一優先是如何把東西做成或是改良成自己需要的樣子,除此之外,很多Maker完成了東西,就是達成目的就好,不會管外觀、安全性如何,因為只有自己使用。不過到了創業,「成本」跟「使用者」是最重要的思考原則,這也是為什麼Maker往往走不進創業的領域。

不過Maker跟創業常常放在一起就是因為「設計」,Maker通常要完成一個東西,就是為瞭解決一個需求,這也是創業的本質!為什麼目前新創很多都是平臺、軟體與服務多,因為往往建構這樣的東西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唯一的成本就是時間,但是軟體類的東西開發成本付出一次之後,之後就只剩下營運跟維護更新的成本,因此所謂程式設計Maker創造出來之後,很容易就走上創新創業的路。

針對硬體商品呢,撇開目前針對市場需求設計的各類型集資商品,雖然一部分仍然是Maker自己做了之後成功走向量產的商品,但是綜覽集資平臺,有多少是Maker有了原型之後,開開心心上了集資,最後燒光了數百萬,變成無法成功的創意。

關鍵就在成本思考,許多硬體開發者,製作一個或是十個樣品的開發期間,很難去注意到成本,有時候為了達到某個需求,會不計成本的運用某個技術或是原料、零件等,這是Maker最根本的思考,在這樣的思考下,創造出相當完美的原型之後,會低估這個原型量產的成本。

舉個例子,如果某個零件,用100元的成本可以達成,但是用150元的成本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於是就用150元的,但是一個差50元,如果是量產一千個呢?那就差了5萬元,兩千個就是差了10萬元。

因此當Maker的作品走向創業或是量產的時候,必須經過一套相當縝密的成本跟定價思考,並利用一套設計思考流程,針對每一個設計細節,找到成本最低但是效益最大的解決方案,並減少那些對自己重要但是對大眾可有可無的功能。這並非單純的把是把高品質零件換成便宜淘寶零件,閹割品質降低成本。

不過這個過程並非是Maker的專業,這是一套相當專業的領域,許多硬體新創集資過後走向失敗,都是低估了量產成本。所以如果如果想要把Maker運動能量轉化成創新創業能量,就必須有團隊或是設計師等協助,或是Maker要轉換自己的思考,並與即將合作的代工製造廠商不斷討論,才能找到產品的最佳成本與成果比例。

 

 

推薦延伸閱讀 作者:鄭鴻旗

「自造者」浪潮不是科技革命,而是一場社會運動

https://www.inside.com.tw/2015/10/19/lets-talk-about-what-maker-movement-is

關於臺灣 Maker 運動這幾年發展的看法

https://www.inside.com.tw/2016/02/23/taiwan-maker-movement

 

 

如果喜歡箱寓的文章,歡迎 加入箱寓LINE@帳號   最新文章不漏接    點我加入LIN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