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秦漢的財政策略

來自專欄有的是歷史,有的是故事1 人贊了文章

古代財政 讀書筆記 中央帝國的財經密碼


春秋戰國,國家執行分封制,各個諸侯也沒有實際掌握領地所有土地資源的能力,只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控制周圍土地,打仗需要各個伯爵子爵出人出錢。隨著競爭的加劇,這種雜牌軍比不上統一指揮的軍隊。但統一的軍隊意味著更多的開支,諸侯需要尋找新的收入點滿足需求,一種方法就是把原本公有的土地分發給私人,減少層層的損耗,直接由國君控制,對應的策略肯定會動原本一些人的蛋糕,這些利益糾紛阻礙了土地改革。

如果各個諸侯國都是這種情況倒也可以繼續持續一段時間,而地處邊緣的秦朝,政治的簡單性給予了土地改革的條件,這就產生了著名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實質上把秦國變成了一個軍政府,類似於古希臘的斯巴達。斯巴達不過是一個城邦軍政府,而秦國卻是一個諸侯國軍政府。軍政府的簡單高效直接導致了武力的發達,戰國其他幾國卻陷於自身利益糾纏中,原本有實力與秦國抗衡的齊國,卻由於齊國國君掌握不了整個齊國的資源而失敗告終。

接下來就簡單了,秦滅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在秦朝建立之初,有兩種建國策略:一種是周朝的分封制,另一種則是把秦的模式擴展到全國。大統一的中央集權意味著中央要對各個地區有極強的控制力,突出問題是財政收支。財政模式借鑒了本身的模式,這套模式的缺點是缺乏彈性。

題外話:統治一個國家有兩步,軍事統治到政治統治,軍事征服需要把資源集中於軍事,政治征服需要調動主要的資源服務於民生與政治,構建制度發展經濟 ,讓民眾不回想回到過去的制度 。這裡涉及的一種轉變,把財政權利由軍政府過渡到文官政府,這種轉變處理不恰當,政權就顛覆了。

秦直接建立大一統國家,社會執行的還是秦在關中地區的模式,對人們壓榨太厲害,失去彈性會有人造反,陳勝劉邦就是這樣。同時六國餘孽也都還存在,也就一齊造反。他們希望的還是周朝的分封制。不過的秦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和,促進了帝國內部的有效交流。這一點對後來的漢也有積極影響。

秦朝結束時,項羽分封天下給19個諸侯。他的理想目標是霸王,不是現在理解的霸王,而是春秋的霸主,類似於當時的國際警察,裁判員。這種制度要求霸主具有絕對性的力量去控制下屬的小弟,小弟與小弟之間也不是平和的,今天我占你幾座城,明天你搶我幾塊地。齊國的將領田榮不滿,把項羽分封的三個齊國的國君給殺了,自己佔領了齊地。劉邦是把原秦地給佔了。作為制度的制定者,必須要保持制度的穩定性,必要時需付諸於武力。明確的來講,楚漢之爭,是兩種制度的代表之間的競爭,代表分封制的項羽與代表郡縣制的劉邦。項羽出身楚國貴族,有明確的政治傾向;劉邦是底層的小吏亭長,領略過秦始皇的風采,對大一統有傾向。

劉邦的的勝利有一個關鍵人物:韓信。韓信在破齊後如果裂土為王則劉邦無計可施,相反,韓信擁護了劉邦,一點可能是,韓信不了解劉邦,他認為劉邦最後會像周朝一樣分封制,卻不知道他更傾向於秦始皇的大一統。這點導致了韓信的悲劇。

漢朝與秦國的區別在於漢朝用來三代人的時間完成了秦始皇想要一代人完成的事。在任何一個大一統帝國的初期,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先發展經濟還是先強調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力?

秦始皇更看重後者。他首先利用政府控制力 解決財政問題,沒有考慮民間經濟的持續發展, 導致了經濟的羸弱、人民的不滿和社會的動蕩。漢朝實行的是休養生息的策略,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的黃老之術使民間經濟得到的充分的 休養,問題來了,國家如何維持軍隊和政府的開銷,答案是賣官鬻爵,加上一定的山海(鹽鐵)稅收,在和平年代還好,一旦遭遇了重大戰爭,財政收支不平衡,很容易出問題。重點是需要構建正規的國家財政體系。到了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給了政府一個插手諸侯國內部財政的機會,把諸侯國內部的礦業開產權收歸中央,這樣就限制了諸侯國的財政收入。

當新時代的舊臣死去,新一代對國家的印象就停留在了統一集權國家,大一統國家被視為理所應當。而統一的中央國家有著另一種死穴,這就是財政擴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