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使徒行者》角色設計方面的一些思考。

主要角色的性格面重複過多。張家輝,古天樂,吳鎮宇,歡喜哥四個主要人物的警察(卧底)一面區別不大,都是機靈,手腕大,還有點正氣義氣。至於古天樂,張家輝他們賊的一面,還有在停車場被炸飛的小boss,最後的大 boss四個角色都看著像是權力的動物。不是說這樣不好,而是說每個角色都這樣就無聊了。(我自己最近做電視劇項目的劇本也犯這毛病,經過夥伴指出才發現)

這種重複其實是思維慣性導致了創作上的懶惰,妄圖通過簡單設計來複製成功和經典。因為想新橋段,新人物,新故事實在是太難了。這種充滿惰性的手法同樣出現在三個主要角色的死亡上。一,張家輝的女手下,為救張家輝而死;二,吳鎮宇為救佘詩曼而死;三,張家輝為救古天樂而死。一次可以,兩次勉強,三次反感。這類型的角色死亡,都是編劇一支筆和導演一個念頭的兩面,可以死,也可以不死,區別不大,毫無命運複雜交錯之感--即便在彩蛋復活或者不復活,其實也沒什麼兩樣。要體會這些死亡橋段設計的平庸,可以對比《無間道》黃sir的死亡(導致劉建明叛變,選擇與陳永仁聯手等一系列重大劇情變故)。

《使徒行者》這種重複還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因為每一派的性格很像,所以角色無法隨著故事的走向而變化,去解決主要矛盾(簡而言之,就是不同人在同一件事情上不同的解決辦法),只好把所有矛盾的解決落在愛和和平之類的大而空上,而不是人物命運與個人選擇。比較好的範例就是,《無間道》里,劉建明選擇把陳永仁檔案刪除,充分展現了其只是嘴上說想做個好人,實際上卻試圖逃避法律的本性,這讓每一個普通觀眾設身處地地聯想到自己如果處於那個位置的兩難抉擇,從而產生一定的共鳴。《使徒行者》不是沒有命運式的選擇,而是少,不強烈。

不管是古天樂,大boss,小boss,還有打手,這些反派都不酷。壞人,黑幫,也要有品位,比如馬龍白蘭度懷抱著貓決定了很多人的命運,劉建明和陳永仁的機膽喇叭。當然,《使徒行者》里有魔方,有超人模型,但品味......說實話,品味不高,與劇情的關聯度很弱,牽強。

《使徒行者》的boss,僅僅是個變態,挖人眼的目的是因為討厭受害者瞪著自己。同樣殺人越貨,《無間道2》的三叔埋人時,落寞地在車邊吹一段友誼地久天長的口琴;再看看小丑放火燒錢,站在馬路中間氣勢洶洶地等著蝙蝠俠騎車衝來,巴不得他撞自己--這是尋常電影里英雄才配有的橋段啊;同樣手法還見於吃人醫生漢尼拔,儒雅,彬彬有禮,學霸,洞察人心,幫女主角鬥智斗勇抓壞人,這些也是英雄的常見配置,卻用在壞人上,焉能不經典?

如果壞人只是個壞人,又沒到《老無所依》里那惡棍的水平,怎能是經典?


剛剛二刷發現的。

用槍聲發摩斯密碼那一幕:

知道為什麼前兩槍在古天樂耳朵邊開么?是讓他暫時失聰,聽不到後面的槍聲,以免他也猜出摩斯碼來。


連浩勤拿著5億在酒店自殺的片段,大氣又感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