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經常看到很多學生,還有轉行的朋友問怎麼才能當金融分析師。

很多亂七八糟答案推薦去考CFA,考證,少部分說考CPA。

大部分提問者都是夢想進入券商研究所,大型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分析師崗位。固收,衍生品一類我也沒接觸過,只從證券類研究來講一下為什麼考證不重要。

我個人也考過CFA,CFA的知識體系一直強調它是 資產管理的知識架構,外加中文翻譯 金融分析師,都以為這是對口研究員的。當然,CFA的知識體系是非常經典的金融理論,這點毋庸置疑,要成為經典就要有著全球普適性。對於證券研究來說,它從time value of money開始講起,逐步告訴你利率的意義、如何去給股權、債券定價,DCF模型、公司的財務拆分和理解、甚至行為金融、資產配置等等。這些都是很有理解意義價值的。那實際工作是怎樣的呢?

但對於在找實習的同學,會發現券商研究所還有正規的公募私募基金,招人基本都寫的」XX行業行研/XX組研究員」等說法,正規的機構見不到他們寫「金融分析師」招聘,這種基本都是野雞公司的叫法。賣方基本是從行業研究員逐步做到行業首席的過程,買方則是從行業研究員逐步做到基金經理。其實這個叫法裡面就已經透露本質了:重點是行業研究。下面簡單說下自己對研究員工作的理解:

在做證券研究的時候,我習慣把證券研究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基本面研究,另一部分是市場面研究。

對於像我們這種行業新人來說,做好基本面研究的功底最為重要,要正確的認識行業和公司。對於一家年收入為C的公司來說,假設有A、B兩種主營業務收入(C=A+B),那麼我們可以將A和B業務分別在的行業進行分析。最簡單的來說,A=市場規模*市佔率,也就是說從整個市場大小裡面取走的自己部分蛋糕啦(當然這並不準確,比如消費行業還要計算從出廠端到零售端的折價率等等,這裡的簡明公式只為了理解核心要素)。

A=市場規模*市佔率這個公式的兩部分代表了兩個研究重點:行業研究和競爭格局研究。從行業研究來說,你需要理解行業的方方面面,這個不是考證能帶給你的知識,像政策,供需,上下游關係等等,而且每個行業的邏輯都不一樣,需要具體行業具體研究。

舉個細節例子,比如要研究家電裡面的廚電行業,因為 廚電具有很強的裝修屬性,我們需要把每年中國廚電銷量(M)進行拆分,可能M=M1+M2+M3等等,這裡面M1就是每年新商品房帶來的銷量,M2M3等可能是二手房,改善型購買,農村購買等等。我們來研究新商品房的影響,會發現,哎?中國每年銷售的住房75%以上是期房,不是立馬交付的,就需要研究期房交付週期,現房銷量問題。除此以外,還要全面詳細瞭解地產銷售數據(不是房價,是銷售面積),開工面積、竣工面積、施工面積的數據,政策方面」四限「的影響和動向,棚改貨幣化退出的影響,房企的槓桿率水平,融資問題,地方財政土地拍賣問題,一二三四線的數據分化帶來的政策分化等等等等。也就是說光研究廚電銷量M中的M1部分,問題就已經這麼多了,還不考慮現在精裝修房等帶來的影響。

當然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邏輯,比如處於上游供應鏈的企業,你可能要研究下游為什麼下游銷量下滑5%,上游會下滑10%此類現象,以及下游對上游的影響會先是量,還是價格?消費行業很多還要看經銷商手裡的庫存情況,庫存多了會不會打價格戰?所以研究行業需要跳到更大的產業角度去摸清他們的脈絡,而且大部分行業都逃不開週期,裡面的門道和細節問題非常之多。

剛才說的都是A=市場規模*市佔率公式中的市場規模的部分,我們落實到公司要判斷市佔率,就要研究競爭格局的問題,目前的競爭格局怎麼樣?這是一個高集中度還是低集中度的行業,為什麼?主要企業的龍頭的產品對比,渠道商對比,品牌力對比,研發實力對比等等,甚至還要研究高管的人物畫像。通過公司的具體細節研究,來判斷公司的好壞,以及落實到他們未來市佔率會進一步提升,還是下滑。

所以說從判斷一家公司的A業務收入的過程中,涉及到分析師對產業和行業的深度理解和挖掘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整個公司的營收判斷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想要相對穩妥的判斷一家公司未來三年收入的大體走勢,一個研究員可能需要不斷修鍊到產業專家的水平。而且行業研究是可以無限深挖的,行業也在一直進步。中信建投的白金分析師武超則說過一句話:「三天不看信息我就跟不上通信行業的步伐了,就脫節了。」

判斷一家公司的收入部分,難度係數已經這麼大了,沒有誰可以說能一定判斷準確的。那麼對於CFA這類金融理論知識,比如FCFF自由現金流的判斷,WACC的判斷,需要在確認收入的前提下,對公司的財務細節進行大量假設,去卡出最終的股東回報。你覺得到這一步能卡準的意義還大麼?很多時候用毛利率,凈利率,三費方面的財務研究和判斷,基本就可以把公司未來的凈利率拍定了。而且拍這些數據還是落實到公司的研究,比如九陽股份16年整合經銷商,18年渠道方面基本整合完畢,銷售費用預期會有所下滑,從而判斷未來走勢。個人認為,拍公司收入佔據了研究員95%以上的研究精力,剩下拍利潤的部分花的功夫不是很大了。

至於大的財務問題,一般也是通過行業研究去理解的,而不是單純的看財務。比如我說格力存貨有問題,你去看它財報,發現應收賬款和存貨都沒事啊,單看財報你看不出來的。因為人家的收入是通過經銷商去調整庫存的,這是行業特點。

還有很多雲計算行業給PS估值到10倍,看到公司雲業務增長拉動市值提高很開心,但不知道雲收入可以分為PaaS/SaaS/IaaS,PaaS收入可以作為平臺開發使用從公司的傳統業務裡面分割一部分收入進來。我壓根雲收入啥都沒有,但審計合規出10億的雲收入來。這些是對行業有一定理解才能看出的財務問題。

而純粹的財務問題,比如商譽暴雷,你看暴雷時候股價影響大麼?有的不降反升。前段時間金蝶被指出利潤端有很大貓膩來自房地產收入,理論上根本不影響估值,因為轉雲公司是根據PS估值的,那部分記作非經常損益的收入部分根本不影響它的估值。但金蝶的股價還是下跌了,這是市場對看空報告的自然反應,其實估值根本不受影響,海通有人專門寫過文章去反駁哪篇報告。下跌屬於市場面研究部分,有機會再講市場面。

所以說分析師其實本質是產業專家的修鍊路線,其實很多優秀的行研分析師,大家都可以上金羅盤上查他們資料,都是產業轉行過來的,根本不需要提前具備任何金融基礎,因為金融基礎相比對行業認識而言,是非常容易學習彌補的,可以說根本不需要刻意花時間。比如馬軍(2017新財富第二),是原來電信部的主任工程師。趙曉光(白金分析師,天風的研究所所長)原來也是產業出身,類似的大佬非常多。

當然並不是說大家一定要從產業界混成大佬轉行分析師(雖然說這樣的大佬確實很多),但對像入行分析師的學生來說:1.名校學歷 2.豐富的行研實習 是基本門檻,中小券商和私募會把學歷要求降低很多,但豐富行研實習經歷這個是剛性要求。

達到基本門檻後,更多的考驗的是個人的聰明程度、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對每天大量行業瑣碎信息,數據的整理加理解能力。結構性的思維,外加勤奮+非常聰明是非常重要的素質。所以幹這行一般學習能力要極強,這也是為什麼偏愛名校的原因。長江的徐春用了2個月工作之餘的時間就考完了CPA六門,對於這種考證大佬就是當娛樂了。

最後來點乾貨的,對於想做行研的朋友,可以看下國泰君安出的《策略投資》,這本書非常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