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政双优的元帅,抗战最艰苦、最困难阶段,他用这一战术渡过危机

(电视连续剧《罗荣桓元帅》)

抗战时期,罗荣桓出任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和代师长陈光率部在山东开辟根据地。有一天侦察员回来报告,说日军到了某村,罗荣桓马上断言:“你讲的可能不对,快回去重新侦察。”侦察员回去侦察,发现那座村庄里确实没有敌人。

侦察员们都很惊奇,不知道他们的罗政委怎么会有如此神通。其实,罗荣桓虽然没有像侦察员那样出去活动,但他可以通过情报站的情报和老百姓的报告进行综合分析。这使他的脑子里就好象有一幅活的敌情图,上面记载着敌人的一举一动。

敌人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都有其来龙去脉。一股日军通常有好几百,而且一出来就要拉夫、找向导、骚扰百姓,这样就暴露了其行动路线。先前侦察员报告的某村远离敌人的行动路线,罗荣桓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推断,那里不可能有敌人,但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让侦察员重新进行了侦察确认。

从1941年起,山东八路军统一由罗荣桓进行指挥。此时也正是山东的斗争环境变得格外严酷之际,日军的“扫荡”越来越频繁和剧烈。到了1942年,抗日根据地更是进入了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一度热火朝天的鲁南根据地已经缩小为“南北几十里,东西一线穿”的狭长地带,在很多地方,八路军都被迫换成了便衣,部队每晚都要转移好几个营地。罗荣桓称这一阶段为“拂晓前的黑暗”。

军政双优的元帅,抗战最艰苦、最困难阶段,他用这一战术渡过危机

(电影《百团大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和中央红军反“围剿”的典型战法是在根据地内与敌人周旋,在此过程中选择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路,以打破“围剿”。罗荣桓发现这种战法没法应用于山东的反“扫荡”,原因是这里的抗日根据地已经非常狭小,缺乏回旋余地,为此他研究出了一种新的战术,这就是“翻边战术”。

按照“翻边战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不是设置在根据地的腹部,而是被部署在靠近一路敌人的根据地边沿。当日军发动大“扫荡”时,八路军不像红军那样“敌进我退”、“诱敌深入”,而是“敌进我进”,在弄清日军特别是当面日军的动向后,趁其包围圈尚未紧缩,有较大空隙,即顺着根据地边沿,“翻”到敌人后方去发动进攻。

这时因为日军主力已到根据地腹部进行“扫荡”,后方的兵力相对较少,面对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大规模进攻,往往难以招架,这样就可以打乱日军的整个部署,直至粉碎“扫荡”。

“翻边战术”并不是脑袋一拍的产物,它是罗荣桓在率部进入山东后,经过许多次大小反“扫荡”的经验总结,以往也用过,只是到了1942年才正式予以定名。

在1942年冬,罗荣桓运用“翻边战术”,亲自部署了海陵战役。海陵六个区,原来已弄得只剩下了两个完整区,经此战役,一下子就恢复了三个半区。

军政双优的元帅,抗战最艰苦、最困难阶段,他用这一战术渡过危机

(电影《百团大战》)

战役结束时,八路军前线指挥员察看被炸坍的日军炮楼,突然有一个蓬头垢面的日军从瓦砾堆里钻出来,他指着指挥员胸前的望远镜,一面叽哩哇啦地说着话,一面竖起大姆指,看来他是通过望远镜辨别出了眼前的人是个当官的,于是便用语言加手势的方式表示自己的钦佩。这名指挥员因此特别感慨地说:“看来,鬼子现在也知道翻边战术的厉害了。”

“翻边战术”随后被陆续推广到山东各个根据地,罗荣桓军政双优的才能得到毛泽东和中央的充分认可。1943年,他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直至抗战胜利。

到抗战胜利时,山东已经超越晋察冀,成为最大最强的敌后根据地。向北,它是进军东北的出发阵地,向南,又是支持华中的可靠后方。山东军区的正规军人数占中共全部武装的三分之一,是解放战争中二野、三野、四野的重要兵源,其中四野的中坚力量即为山东部队。

毛泽东说:“换了一个罗荣桓,山东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活了,全国就活了。”在解放军全取东北之前,山东确为决定国共成败的关键地区,如此说来,罗荣桓是在关键地区做成了关键的事业。

军政双优的元帅,抗战最艰苦、最困难阶段,他用这一战术渡过危机

(电视连续剧《罗荣桓元帅》)

(节选自关河五十州《大授衔》)

实体书《大授衔》已出版上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