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觀點,肯定行得通。原因如下:

一、古代大部分人民群眾都被賦稅、徭役等制度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很多人終生都沒出過本鄉。那時候的農村不像現在有這麼多流動人口,都是本鄉本土的莊戶人家,哪怕來一個生人,立馬全村都能知道,通緝犯根本無處躲藏。

二、古代政府禁止人民四處遷移,在必經之路上都設有城寨、關口。守關士兵必須得看到一種特別通行(政府頒發給官員、士子、商人的)證才會放行,沒有通行證的一概不能通過。

三、古代交通很不發達,很多城市、守關就攔在必經之路上,城門、關口等處都會懸掛通緝令,通緝犯想躲也躲不過去。


我們在看古裝劇時,經常能看到官府張貼通。每次看到畫像,總忍不住吐槽畫像上畫的是個啥?靠著這種畫像,為何古代衙門還能抓到犯人?

就像今天警察部門通過目擊者的描述畫出罪犯的面容,古代也是這樣的。當時的畫師更隨意,主要就是詢問臉上有沒有痣、鬍子,鼻子大不大之類的,如果沒有見過真人,真的很難認得出來。比如曹操棄袍那段,丟掉長袍,馬超就認不出他了,從而躲過一劫。

古人有古人的智慧,別看通緝令上長得不像,就是罪犯站在旁邊也認不出來,但官府靠著通緝令還是抓了不少罪犯的,主要有3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出身來歷。我們通常注意力都集中在畫像上,但其實下面的文字也很重要。今天電視劇里的通緝令專業,一般只寫出犯人幹了什麼壞事、懸賞多少錢,但實際上古代還會寫出犯人的個人信息。古代其實也有身份證,比如商鞅發明了個人憑證,上面寫著個人信息,沒有憑證連旅館都住不了(商鞅最後也是被自己的舉措給坑了,他出逃時沒帶憑證,店家不讓他住店)。

捕快在巡邏時,看到與畫像上十分相似的人,就會查看個人憑證,如果與通緝令上的信息相似,那麼恭喜,請去衙門喝茶吧。

第二個原因,保甲。這項制度也是商鞅所創,說白了就是連坐,如果保里出了罪犯,而其他人又不及時舉報,讓犯人跑了,那麼對不起,全保登記在冊的人都要受罰。除此之外,如果碰到可以的外鄉人,也要及時向官府稟報,古代交通條件差,除了商人和士子,其他職業的人口流動較少,所以各個地方的口音多有不同,一聽到是外地口音,不少本地人就會警覺起來,必要時還會送報官府。

第三個原因,賞金。除了通緝令上已經表明的賞金外,各朝各代往往會有額外賞金,其中以宋朝最闊綽,也最狠。根據宋律規定能夠,如果你發現了殺人犯,稟告官府賞5萬錢;如果你能抓到殺人犯,那麼他身上的所有財產都是你的了,贓款也不需要還給失主,有如此巨額的賞金,百姓們自然願意舉報罪犯,畫像不像也沒關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