墊付了120多萬學費,我才明白:混社會最大的成本是信任成本。

2014年底,我剛開始做ERP顧問委託培養的時候,自己覺得培訓質量好,又承諾包工作,達不到承諾的底薪還全額退款,這種條件下,招人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

但就是招不到學員。

好不容易來一個上門諮詢的,招生人員磨破嘴皮子,但學員就是不買賬。

當時我覺得很奇怪:花2、3個月,就能得到一份薪資更高、發展前景更好的工作,多出來的薪資抵消學費還有剩餘,這麼好的事,為何還不報名呢?

後來才知道,原來市面上做就業培訓的一大把,收了錢不好好培訓的是大多數。

因此,經歷過的、或聽說過的,對就業培訓就都敬而遠之了。

問題是,這個裡面真的有公司是想培訓好人,也能培訓好人,誠信經營的,但因為整個商業環境給毀掉了,因此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費用和時間,來獲取信任。

我當時花了6個月,前5個班都是先就業後收費,墊付了120多萬才贏得了學員的信任,打造出了口碑。

這6個月,120多萬,就是「信任成本」。

一、信任成本是社會最大的成本

信任成本我們每個人都支付過,雖然你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舉一個例子:

我們為何願意選擇大品牌的公司消費?

比如,相較於不知名的購物網站,我們為何更願意選擇京東,哪怕後者的價格更高。

所謂品牌公司,實際上就是那些有最低信任成本的公司。他們的產品或服務雖然看起來報價高,但考慮到可能的風險損失,我們依然會選擇這些公司。因此,無論你知不知道,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已經在為「信任成本」買單。


二、如何以最低成本獲取信任?

信任的獲得成本非常高,卻又非常容易失去。

有這個認知的人,一般都混得不差,無論是生活上,還是職場上。

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有一位關係還算不錯的朋友。學歷不高,一般本科畢業;能力也談不上出色,只能算是中上水平。但他30出頭一點,已經是某大型上市集團,一個核心子公司的副總經理了。

為何眾多資歷耀眼、能力出眾的青年才俊,離這個位置還差著好幾步的時候,他卻能捷足先登呢?

原因很簡單,他一直跟著現在的領導,從剛畢業時就跟著。

領導去哪,就將他帶到哪。10年時間,跟著領導到第3個公司的時候,他就是副總經理了。

快速成長的人,其實都知道這個秘訣:人生最大的捷徑就是「得到貴人相助」。

但問題在於,為何貴人不助別人,偏偏要助你呢?

其本質就是「信任」!

一個認知到「信任的獲得成本非常高,卻又非常容易失去」的人,會在職場前期犧牲部分的時間和金錢獲取貴人的信任,並盡一切可能長期維持住與「貴人」的信任關係。

因為,這是信任成本最低、回報最高的做法。

因此,當你好不容易跟到一位值得信任、又有能力的老闆時,千萬不要計較一時的收入得失,因為這是你以最低成本獲取信任的最佳時機:

一兩年時間、幾萬元工資而已。不及大學4年投入的一半,但可能換來的是100倍、1000倍的未來回報。

講爛了的阿里巴巴18羅漢的故事,就不失為一個恰當的例子。


三、能否以最低成本信任他人

人生捷徑,就要以最低的成本得到他人的信任。但能否以最低的成本去信任別人呢?

不管你願不願意,你其實都已經在這麼做了。

我們生活的世界已經太複雜、太龐大了,任何一個個體都難以再靠自己的第一手經驗去認知這個世界。

原來雞犬相聞、故舊相交的那種純經驗時代,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這個時候,我們只有藉助新聞、明星網紅、各種大V等權威,才能形成對這個世界的一般認知。

這種信任權威,進而信任他(她)們所發布信息的這種狀況,就叫做「委託信任」。

委託信任大大降低了我們信任某條信息的成本,但我們的委託信任,有沒有被別有用心的人所濫用呢?

以新聞為例,你真正思考過新聞的本質嗎?新聞的本質是不是如西方社會所宣揚的「客觀、真實、公正」呢?

錯!新聞的本質,其實是在利用你的委託信任,引導你的認知。

新聞尚且如此,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湧現出的各種草根權威更是如此!

這些草根權威,之所以被我們認可,或是擁有xx大學頭銜,或是一名粉絲眾多的明星或主播,或是因為包裝了一個很感人的勵志故事,或是純粹因為長得美、或者長得有個性。

因為我們不得不藉助委託信任,來判斷一條信息是否可信,因此這些能夠左右我們判斷的各種權威,就成了一種可交易的商品。

我們因為認可這個權威,因此願意無條件地信任他(她)們所傳播的信息,但真相卻是,他(她)們已經被收買了,交易的籌碼就是我們的委託信任!

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現實。

雖然受限於個體認知的局限,我們不得不通過委託信任來認知這個世界。我們改變不了無法判讀一般信息真偽的這個現實,但在涉及到我們自身的時候,請!不!要!受信息發布對象的影響,而要以自己是否真正受益做判斷。

不要因為他是xx名人,就相信他忽悠你消費的財富自由之道,你自己去試過之後再判斷;不要因為他是xx教授,就相信他生搬硬套的那些經濟學原理,你自己拿真實案例驗證後再相信;不要因為她是xx網紅,就相信她隨便推薦或貼牌的服裝首飾,你自己試穿試戴了再決定買不買。

這個時代,包裝出一個網紅出來,是流水線作業的。

我親眼見過一位禮儀培訓師,是如何在3個月內,被包裝成了一名勵志無比、獲獎無數的女性幸福導師,將滿大街9.9元的商務禮儀與社交溝通,賣出幾萬元的天價,還無數弟子趨之若騖的。

在涉及到自身的時候,無視信息發布對象的身份,以收益程度的大小來判斷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跳出「委託信任」的大坑。


四、寫在最後

信任是我們混社會最大的成本。

它的獲取成本很高,但卻非常容易失去,因此,人生最大的捷徑就是要以最小的成本獲取信任,並將這個信任關係維持下去。

但同時,也要防備「委託信任」的坑,不要以對方的光環,而以自己的收益大小作為價值判斷標準。


像這樣的乾貨文章,YouCore還有99+,主要是討論工作5年以上的職場共性問題。

比如:缺乏深度思考、晉陞瓶頸、激勵團隊、知識不成體系等等。

歡迎關注YouCore,快人一步學到更多的職場方法論。


「餵養」你的顧慮。

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會因為我們自己的壓抑而被消耗,我們餵養這些「小怪物」,直到他們成為哥斯拉大小。

這些顧慮成為我們的借口,當我們認為它是我們的朋友時,它們會像吸血鬼一樣吸食著我們的能量。我們像木偶一樣被控制整個生命。我們的內心被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所劫持。

你有這些顧慮嗎?:

我的想法必須從一開始就完美,我需要一千萬元來完成它。

我不希望別人把我看成失敗者,所以我不會去創業。我要在工作中保持我的聲譽。

如果我和她說話,她拒絕了我,我會被別人取笑。

如果我不跟他們一起出去學習,他們就不會再邀請我了。

我必須減肥,否則就不會有人愛上我了。

如果我得不到好成績,我的父母會生氣,所以我沒有時間畫畫。

我不能玩口袋妖怪了,別的人會覺得我很怪。

等.

你並不孤單,我們所有人都有這些。

如何殺死這些惡魔,我們稱之為顧慮的惡魔?

不,酒精不是答案。

只要接受錯誤和失敗,用複利把它們變成你的投資。從失敗中獲得成功。

接受你自己,讓那些喜歡你的人靠近你,讓你成為別人的領頭羊,如果需要的話,改變人群。

享受你的錯誤。打開門,即使步履蹣跚,笑起來,繼續走。讓怪物在那裡,他們走不出。

享受你自己的生活。


謝邀!費斯諾定理,你可能知道,但是你不一定經深深地理解了其中的含意:

人兩隻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這意味著人應該多聽少講。

不是嗎?說得過多了,說的就可能成為了做的障礙。許多時候人們喜歡嘴無遮攔,大談特談做這件事的好處,而忽略了做這件事的難處,和壞處,人們聽說做這件事大有好處,於是產生羊群效應,一哄而上,爭先恐後,一起去爭著吃嫩草,結果沒有幾天時間草就吃光了,於是羊群慢慢地走散,完全沒了當初的激情,當然也就沒了當初的動力,發覺這是一場誤會這裡的草本來就很少。

XXX大放厥詞,雖然在短時間內引發了羊群效應,但不可能長期有效。還不如少說話,多聽他人的好建議,從實際出發,滾動式發展來的更好,我寧可少養幾隻羊,但我要保證這幾隻羊可以「豐衣足食」,從小開始,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大,爾後擴大草原,爾後使羊越來越多羊群越來越大。總之一分能力辦一分事,才不至於爬得越高摔得越慘,才不至於被人笑稱大嘴。


謝謝邀請,回答如下:

以前的確是"先天性""不懂事",從來弄不明白所謂"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奧妙,經過多年的人生磨勵,時光打磨,性格雖然不鋒利得斷金切玉,卻也圓滑光亮了許多,時光如流水毫無知覺地使人世故、水滑。現在才知道:原來濃眉大眼的領導批評他人是一種自我滿足

如果你被人批評,那是因為批評你能給他一種満足感。這也是說明你是有成就的,而且引人注意。

早知如此,我就不會針鋒相對了,我就不會因為從小拒絕批評、弄得六年級才入隊,我因該被天天批評,才能表示我的重要性,不理不睬你,你才低到塵埃。

現在一一懂了!


1、一個人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就像常說的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找准方向可以讓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時間浪費、精力浪費。

2、要想人前顯貴必得人後受罪:要是想要出人頭地,獲得成功並讓別人高看你一眼,那麼在成功的背後肯定有無數的汗水堆積起來的。當然不排除這個可能,風光的背後不是滄桑就是骯髒。

3、做你想做的事,只要你現在開始永遠都不晚:不管什麼事,你不開始,僅僅停留在思考、猶豫甚至焦慮的狀態,那就永遠都是零;不要在還沒有行動的時候就給自己設限。

4、生活其實是一種運營,時間是你最寶貴的資源:你要懂得如何利用好時間,什麼時間應該幹什麼,多花時間來投資自己,讓自己變得有價值。

5、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要總希望等到別人的幫助,如果得到幫助了,那是人家看在從前的情分上幫你,如果人家沒幫你,你也不要生氣,人家沒有義務幫你。


追女生這件事情吧,年少時追女生稱之為勇氣可嘉;長大了再去追女生,只能說這個孩子看起來有點瓜。。。

我有個朋友,好吧,不是朋友,是我。

大二的時候,喜歡一個女生。

偷偷打聽她的課表,跟著去蹭課。

她上課總遲到,從不會忘記給她帶早餐。

她說心情不好的時候,不管多晚都會陪她聊天逗她開心。

她過生日的時候,淘寶了好久她喜歡的各種東西,那天晚上把東西送到她寢室樓下,她說她不在寢室,讓我放樓下阿姨那。我離開後又忍不住跑回去在她寢室外面多等了她一會,人家從寢室下來拿東西了。

我就是這麼辛辛苦苦植樹劈柴想要點燃的愛情小火苗,堅信付出與堅持,一定會得到回報。可是人家找到男朋友後,在朋友圈曬男朋友:你是我的「小太陽」,「小太陽」可是我給她取的外號啊。

哎,玻璃心碎了一地。。。

敬往事一杯酒,多愛也不能再回頭。。。

歡迎關注我,我會分享我的戀愛小感悟。


子欲養而親不待,當風起的時候,樹即使想停止下來,也停止不了.當做兒女的想贍養父母時,而父母已經不在人世."

我們步入社會後,總是以各種理由推脫自己,來證明我們很忙碌,馬雲,劉強東的事迹告訴我們只要努力拚搏,前途會是光明的,可畢竟他們是中國人里的唯一少數的人,平時中我們用各種理由推脫自己回家看看,可當我們真的認識到家中的父母已經日落夕陽,白髮蒼蒼的時候,給予我們的時間不多了,媽媽的絮叨,爸爸的嚴厲,今生是我們最大的財富,有父母的地方是家鄉,父母沒有了,那個地方就是故鄉了,小編也是倍感時間的緊迫,親情的可貴,雖然我身在天津,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回老家看看爸爸媽媽,快40的人了,每次見到媽媽就會和孩子一樣抱抱媽媽,親親媽媽,每次和爸爸聊天的時候故意露出缺點,讓爸爸還像小的時候教育我如何做人那樣訓斥我,每次看到爸爸媽媽頭上的白髮多了一絲,心情就沉重一分,真的是在和時間賽跑,有的時候挺後悔自己年輕時的的魯莽和衝動,給她們他們帶來了很多不順心,認識到了這一點,我沒有停留在回憶,我想在父母有生之年,讓他們快快樂樂的度過,


人們並不是在回憶生活,??????而是在遺忘中生活。遺忘乃是存在的本質。??????????????????一種什麼都要牢記的生活,????????那不是生活而是關於生活的課文背誦。????????????那麼回憶是什麼,回憶是存在的幽靈,????只有當一門已經????????????????????????????不存在時,????????????????????????回憶才從世界的廢墟上升起來,????????????????????慢慢擴大它的疆域。??????人只有在寧靜中心緒才會像秋水一般清澈。??????這時才能發現人性的真正本源:??????人只有在安祥,????????閑暇中大腦才會像晴空白雲一般清醒流暢,這時才發現人性的真正靈魂;?????????????????????

人只有在淡泊明志中內心才會像平靜無浪的湖??水一般謙虛平和,????????這時才能獲得人生的真正??樂趣,要想明白??人生的真正道理,再也沒有比這種反醒人生之方式更好的了。??????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想清楚,????????幾年之後甚至是十年之後,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找准這個定位了,????????接??下來的事就是??利用有限的資源去實現這些。人生也??不過百年,要想活得精彩,關鍵是要對自己??1?個明確的並且是理性的預期。如果沒有??這個,每當遇到選擇時便總是??不能??出??意的答案,????????總是會感覺選擇了1?條最?錯誤的路??。雖然魯迅曾說:「世上本???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在我??看來,那更像是1?條習慣??的路,並??不(*≧m≦*) 是理想的路。其實??不管是誰,精力和時間??總是有限的,而我們??所要??面臨的選擇總是太多了。??????如果總是盯著每個選項的優點不放,那麼就什麼(?o?;選擇也作??不了,????????最終也就隨便選1?條路,3???心2?意地??,邊??走邊抱怨。心??????????沒有??方向,世上的路再多也只是??擺設。我們??不??妨拿出勇??氣,認清自己的??方向,作出難作但又?必要的取捨,??????扔掉那些??看??上去很美但是自己並??不想┐(─__─)┌要的東西,只留??下那些值得擁有的事物,然後??輕裝前行。????????人生是對歲月的回眸,夢想是與歲月的較量,????????只要有夢想,???就??不難征服歲月。????????


「你一生中大部分的精力應該全部只放在一件事情上。把這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勝過你把一萬件事做的平庸。」

這個道理對我整個人生的影響幾乎是顛覆式的。因為這個道理的背後隱含的原理是一條客觀、有效的「人生捷徑」。

當你踏上這條捷徑之後你再去做很多事情時都會變得更加的輕鬆和容易,你能夠節省下來以往大量不必要的被浪費的時間,過去你辛辛苦苦求而不得的東西甚至會在你踏上這條捷徑之後會自動來找你。

而且、而且。

而且這條「捷徑」不同於其他的生存規則,不同於其他的你要走捷徑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走這條捷徑你不需要付出任何的代價,它不會給你帶來任何負面的收益。

因為這條捷徑之所以是「捷徑」的根本原因在於:其他的人都還沒有意識到這條捷徑的存在。

我知道我這樣的描述會令你感到有些誇張,但我想你也許很有必要聽我為你解釋清楚這條捷徑背後的邏輯。

我們都知道,「馬太效應」是一條十分廣泛的存在於人們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中的規律,即窮者愈窮,富者愈富。在大多數的領域內,是最頂端的那20%的人獲得了80%的利益,而80%的大多數只能從那可憐的20%中分一杯羹。

舉一個最具普適性的例子,我們在學校里的時候,獎學金、進學生會、作為榜樣演講、三好學生等這些榮譽和好處幾乎只集中於你們班裡固定的幾個人身上。

這幾個人可能是你們的班長,可能是你們班的第一名,可能是你們班裡最漂亮的那個女生。

你忠貞愛國,但班主任絲毫沒有考慮別人直接就把入黨名額給了你們班長;你能歌善舞,但你們班齣節目時所有人選的卻是那個長得最漂亮的女生;你出口成章熱愛演講,在全校同學面前講話的卻是你們班那個木訥內向的第一名;

你相信或者說你的確能夠比這些人做得更好,但你沒有機會。

「所有人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但知道世界第二高峰是哪一座又有多少人知道?」

這句話被成功學和勵志界推廣出來之後,在近些年一直遭受到很多的嘲諷。

不可否認的是,成功學和勵志雞湯的確腦殘,但這句話也的的確確反映了一條經濟學原理:注意力是一種稀缺資源。

每個人的注意力都很有限,人們只能記住和注意到在同一類型的人或物中排名在最前面的那有限的幾個。

同時由於人類所共有的刻板印象和關聯性思維,人們通常認為在某一方面優秀的人必然在其他的方面也會很優秀,比如人們通常會認為那些事業有成的人有更高的智商,對世事的理解更加超越常人。

並且,人們一旦在一個某一方面很優秀的人身上發現了他的其他優點,就會將他的這種優點誇張和擴大很多倍,比如一些明星的粉絲會狂熱的讚揚自家偶像懂禮貌、很努力、「真唱」等這些「優點」。

當人們要選擇一項服務、或是將某些任務或好處交派給某個人時,他們潛意識中的「選擇優先順序」會更加傾向於去找那些有一個非常鮮明的標籤、有一項非常出色的擅長的人。

那麼這意味著什麼?

這的確是意味著人們自身思維的種種局限性,也的確意味著社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公。

但如果你順著這條邏輯去看,你會發現這意味著:你只需要在某一個領域做到非常優秀你就能獲得大量其他附帶的好處。

比如說你成為了你們市最優秀的心理諮詢師,除了你的來訪者數量劇增、你的身價劇增之外,你還可能獲得你們市心理學會的理事、會長等資格。

這個時候很多學校、社會機構等就會邀請你做演講,一些諮詢師沙龍會邀請你去做分享和督導,你的名聲會越來越大,你就能逐漸掌控你所在區域的諮詢師這個領域的話語權,這些又會不斷地推動你作為諮詢師的能力和名聲越來越大,由此形成一個正循環。

在這個過程中你不需要耗費絲毫的力氣就會有很多人來主動希望能和你成為朋友,你的異性仰慕者也許能把你的單身問題也解決了,來找你合作的小學直接解決了你孩子的入學問題,某電台可能還會邀請你去做嘉賓、開節目。等等。

之所以這個社會會出現馬太效應,之所以會出現接近「贏者通吃」的這種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人們注意力的稀缺性,能夠在一個人的頭腦中留下穩固印象的人的數量是有限的,人們就只能想到這幾個人,所以所有的資源就都集中在這有限的幾個人身上了。

隨著社交網路的發展,這種「贏者通吃」的現象會愈加的嚴重,因為世界信息流的交互速度在互聯網上變得快到不可思議。所以互聯網行業的贏者通吃現象是最極端的體現。

但我們當然不必擔心,這並不是說各行各業都早已有那麼多各自的「贏者」霸佔了市場,我們就再也沒有機會了,事實上互聯網恰恰給了我們每個人實現我們文章一開始時提到的那條「捷徑」的機會。

互聯網令贏者通吃的法則變得嚴重,但同時也令整個市場的格局增大到以前的無數倍。

現在的確也是一個行業里80%的人在爭奪20%的利益,但現在20%的利益已經大到了比以前的整個行業的利潤空間還要大。比如你是做攝影后期的,以前你可能只能從你們市接到單子,但現在互聯網令你可以從全國各地都能接到單子,你潛在的市場比以前擴大了無數倍。

這也就是說,我們並不需要做到整個行業最極致的那個第一,我們只需要能夠在「贏者」們吃不完的那剩下20%的市場空間中成為其中的「極致者」我們就能夠從中獲得足夠巨大的利益。

並且當你能夠在這20%的市場空間中達到極致的時候你猜會發生什麼?

沒有錯,甚至那80%里那些巨頭、大佬們巨大的蛋糕中你也能夠分一杯羹。

而最有意思的是什麼呢,現實的情況可能是由於天賦、家境、平台、運氣等條件的限制,絕大多數人這一生都不可能進入一個領域中那最極致的第一梯隊,可能不管你多麼努力、多麼勤奮、多麼刻苦,你都不可能也不會被允許成為第二個馬化騰、第二個傅園慧、第二個羅振宇、第二個特朗普、第二個咪蒙。

但是只要你能堅持並且努力,那麼基本上每個正常人在理論上都是可以成為第二梯隊中的佼佼者的。

你只需要專註,專註在一件事情上,持續的鑽研,持續的為此付出精力和時間,持續的讓你在這件事情上的水平和能力不斷的超越其他人,那麼等你越過了那個所有人都共有的「瓶頸」之後,你就能由此獲得十分豐厚的回報。

這個瓶頸就是80%的人都能「輕鬆」達到的那個閾限。

這個閾限會不斷的存在並出現在你面前。

你做公眾號,也許任何一個沒有相關經驗的人都能做到一百粉,那麼當你達成一百粉的時候你就突破了第一個小瓶頸,接下來你的對手就成了那些稍微有點兒想法的人;

在這個階段的閾限可能是一萬粉,那當你突破了一萬粉之後相較於上一個層次的人你就和它有了雲泥之別,這個時候你也許每個月能賺個一千塊的廣告費了;

到了下一個階段的閾限可能是十萬,但這個時候你的對手可能不再是縱向的那些粉絲比你更多的人,而是那些把內容做的更有吸引力、粉絲定位更加精確的人,等你完成這一步你的廣告可能已經到了一篇一萬了;

當然把一個公眾號不斷做起來絕對不可能如我說的這麼輕鬆,但我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證明什麼你知道嗎?

為了證明只要你不斷地突破閾限,你的收益就絕對會成倍的提升。

而且,而且在中國各個領域的利潤空間大的比你想像的要多得多。

賣肉夾饃幾年買了套房,手機貼膜月入上萬,做幾個公眾號年入百萬,這些都說明了有非常多的領域其市場之廣闊、利潤之豐厚都是未被常人所注意到的空白認知。

當然我在此絕對不是宣傳賺錢是多麼的容易,也不是在鼓吹努力就能獲得成功的雞湯,我只是想指出這個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思考過的角度:怎樣才能進行收益最大化的努力?

答案就是:專註。

專註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並且,你所專註地領域越細分越好。

以手機貼膜為例,你在路邊專註貼膜三十年,還是重複著以前的套路,以前的方法,那麼你再專註也沒用。

有效專註的前提,是要用你的腦子。

你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你要知道自己專註的目的就是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水平、能力、口碑、社會影響力。你專註的方向也要向著這些目標努力。

但凡你稍微用點兒腦子,但凡你稍微用點兒心去想一想,你打出做五道口學院最「專業」的貼膜者這個定位可以吧?

等有了用戶口碑後再自封貼膜匠人可以吧?

建個公眾號:【貼膜小王子的那些事】來宣傳和拉生意可以吧?

生意做大之後開連鎖,只招長的帥的大學生來兼職宣傳:【既要最專業的、也要最帥的】可以吧?

貼膜的切割刀統一瑞士最古老手工制刀匠人詹姆斯家族訂做的可以吧?

我們貼的膜來自歐洲貼膜協會專業認證的可以吧?

我說的這些誇張嗎?

毫無疑問,很誇張。

但我說的這些有可執行性嗎?

毫無疑問,這太有可執行性了。

不要以為我說的這些很魔幻,事實上很多企業和品牌發展做大的本質上的套路基本就是這樣的。

但問題是我已經給你說的這麼清楚了你還是不會去執行照做。可能是你還沒有下定決心往哪個領域發展,可能你現在感覺還沒有準備充分,可能你擔心這些實現起來太困難了等等。

如果你現在並不打算根據這篇文章提供給你的思路開始去列出下一步詳細的執行計劃,那麼你可以先將這篇文章收藏起來,等到你真正理解了這個原理之後再回過頭來看也不算晚。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執行這條原理的兩個「微小」的前提。

第一個前提,要建立在你了解自己並接受自己的基礎上。只有你了解了自己,接受了自己,你才可能首先在主觀上願意在一件事情上專註很長時間。

怎樣了解自己,怎樣接受自己,怎樣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這就是另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了,在今後我會就這個主題專門撰文討論。

第二個前提,是你所選擇的領域必須具備最基礎的現實市場。即這個領域的市場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一個領域是否有足夠的市場這個不是靠我在這空口白牙給你做出評判,也不是靠你自己的主觀直覺或者個人經驗,而是在你對一個領域有足夠興趣的前提下,深入的對這個領域進行探索和挖掘之後再做出判斷。這個過程本質上就屬於市場調研。

我可能沒有辦法在這裡告訴你如何去選擇今後的方向,但我有一個粗略的建議,按照這個方向最起碼你不會有太大的偏差。


我覺得是「學習」,現在真的有點後悔大學沒有好好學習,但現在還在迷茫中度過,真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輕時,記性悟性好,就應該不要虛度青春,好好學習。趁著年輕,趕緊給自己定下目標,去努力奮鬥吧!

因為在大學如果不去好好學習,你將失去的不僅僅是你的專業知識,而且你還會失去一種學習的能力。

當我們離開中學進入大學後我們終於有機會可以細緻地去了解和學習一個專業領域的知識。這時候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培養一種學習的能力,知道如何去分析問題,去思考過程。這種能力是未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

在工作中你總會看到身邊的朋友同事想要轉行但是卻對其他領域不了解,想要學習又感到非常痛苦,因為失去學習能力後對學習一項技能或知識都會非常困難。

因此,回想大學,最後悔的莫過於沒有認真學習,甚至沒有學習如何去學習的能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