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强 ‖ 三星堆起源于大禹 毁灭于雷击

本文刊於《巴蜀史志》2019年第1期

三星堆的發現改寫了中華文明史特別是古蜀歷史,但對其形成和消失的研究還比較初淺,特別是對這些遺物爲什麼多有火燒和損毀的痕跡,更沒有很好的解釋。我們應用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和“還原法”對三星堆進行再思考,提出“三星堆起源於大禹,損毀於雷擊”的觀點。“雷擊說”是我們第一次提出,依據在於古代沒有接閃杆即避雷針(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於1752年),古蜀盆地是雷電頻發地區,許多建築、森林、動物、船隻等經常被雷擊燒燬,因此三星堆文物大多數具有燒燬痕跡。還原法,就是把思考場景還原到遠古時代至少是三千年前的生產力水平、原始生態和交通條件,實際就是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跨越漫長的數千年甚至上萬年。在此期間,出現了石器、玉器、陶器、銅器、青銅器等物件。我們不討論“外星人說”“西洋人說”“戰爭說”“權力爭奪說”,因爲這些假說脫離原始場景,把今天的現代化思維特別是互聯網思維和上天入海的科技思想強加進去。我們根據人類學、物理學、地質學和化學得出一個結論:黃種人起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是人類的共同祖先,分別通過白令海峽(冰河期)向東遷徙到了美洲,通過兩河文明地區到了歐洲和非洲,白人和黑人是太陽輻射引起基因突變的結果。我們認爲,黃帝本意“黃土地”,是“土著人”古羌,誕生在阿壩茂縣一帶,是中國人的祖先;古蜀國與夏朝同源,大禹是古蜀第一個國王,也是夏朝第一個統治者。大禹在四川被稱爲蠶叢,治水走遍西亞、南亞、中亞、北亞,但主要在長江和黃河流域活動,因此許多地方都有大禹治水的傳說。三星堆的黃金、青銅器、玉石原料,主要從阿壩和龍門山採集,技術人員來自各地特別是河南二里頭(距今3800—3500年)。古蜀盆地動植物極爲豐富,盛產水稻、水果、亞洲象、大熊貓、野豬等生物,動物經常被捕殺和雷擊而死,因此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都有大量象牙、野豬獠牙等。海貝是當時的貨幣,與周邊地區交換而來。古蜀原始宗教體系完善,政教合一。三星堆金屬面具是各種巫師形象,有的是祖先神像。大鼻子、長耳朵、突眼睛的青銅人面像應該是大禹(蠶叢)的神像,運用藝術誇張手法,千里眼、順風耳、大鼻子、額穿孔、後腦勺有洞,表示對天地的敏感、警惕、探尋和敬畏,與天神(雷電)的溝通,額孔是“天眼”,絕不是外星人和外國人造型,因爲不論古代還是今天在國外都沒有這種五官型的人。這些神像要麼是低眉睡狀要麼是驚訝向天,都是對大自然的敬畏。可以說,這些面具是川劇變臉的源頭和始祖。青銅站立人是“密碼箱”,是魚鳧的神像,雙手握着船槳,是划船的姿勢,身上各種紋飾就是部分巴蜀文字(類似甲骨文、東巴文),表示大地、水波、魚鳥、太陽、行人、王者等意義;金杖的紋飾雙魚、雙鳥、雙人頭和箭頭,是典型的巴蜀文字,說的是捕魚鳥和捕魚人,當然是魚鳧的權力象徵了。三星堆的手工製造技術是當時世界最高水平,因此可以說三星堆即古蜀國,是魚米之鄉、公園城市,是工匠精神的發源地,是古代製造中心、文創中心、宗教中心和時尚之都。

李后强 ‖ 三星堆起源于大禹 毁灭于雷击

三星堆金面青銅人頭像(圖片來源:四川日報)

爲揭示三星堆之謎,我們必須研究如下問題。

1

第一個問題:爲什麼說黃種人是人類祖先?大禹治水走遍亞洲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趙殿增先生2002年在《中華文化論壇》第1期發文指出,“三星堆文化的重要特色是神”,三星堆遺址的突然荒廢和三星堆文化的迅速消失仍然是個未解之迷。我們認爲,要揭示三星堆之謎,先應從人類起源說起。從氣候學、地質學、生物學、人類學可知,人類起源與地震、火山有關,因爲地震、火山可以提供人類演化的能量。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佔世界陸地總面積30%,人口占61%,黃種人佔亞洲人口65%。全球85%的活火山和80%的地震集中在環太平洋地區,主要在亞洲的青藏高原周圍,因爲喜馬拉雅山受到擠壓在成長。“青藏高原地震區”是中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裏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 均居全國之首。

李后强 ‖ 三星堆起源于大禹 毁灭于雷击李后强 ‖ 三星堆起源于大禹 毁灭于雷击

中國強震及地震帶分佈圖(圖片來自網絡)

地球上絕大多數動植物起源於喜馬拉雅,至今可以找到生物原型。地球上第一塊適合人類生存的陸地是喜馬拉雅,這裏最早是海洋,現在還可以找到海洋生物化石。黃種人起源於喜馬拉雅山脈,隨着此山上升,原始人慢慢下移到盆地、平原、河谷。隨着氣候和地質變化,祖先向外遷徙擴散。美國新澤西州羅傑斯大學遺傳學教授喬由·海伊說,最早成爲美洲大陸居民的祖先是70名亞洲人。有研究者認爲,美洲原住民的祖先可能在大約2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或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2013年1月23日有科學家報道,一項化石DNA研究表明,現今亞洲人與美洲原住民源於共同祖先,他們生活在4萬年前的中國。他們從2003年北京周口店田園洞發現的一個4萬年前的腿骨中,提取了細胞核和線粒體DNA,重建了這名古人的基因檔案,基因分析揭示亞洲人與美洲原住民的基因檔案很相近,但相比現今歐洲人的祖先已經發生了基因分化。科學家此前發現約4萬—5萬年前生活在亞歐大陸的古人類化石,跟現代人非常接近。美洲原住民經過2萬多年的分化和發展,產生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其中尤以分佈廣泛的印第安人最爲明顯,併產生過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等著名的美洲文明。1993年11月28日的《新民晚報》刊載《美洲印第安人祖籍在中國》一文,介紹美國道格拉·華萊士教授的研究成果,認爲現在的印第安人部分DNA與亞洲人是相同的。1992年2月,王大有、宋寶中、王雙等人在《華聲報》撰文指出,今天居住在美洲廣大地區的印第安人、瑪雅人和拉文塔人等,實爲3000年前越海東渡的殷商後裔。考古學家們在今天墨西哥中南部的奧爾梅克文化遺址拉文塔祭祀中心地下數英尺沙中發掘的16尊雕像和6塊玉圭,認爲玉圭銘文的刻寫方法與甲骨文相同,許多字就是甲骨文,在一塊玉圭上銘刻着殷商列祖列宗如繭翟、蚩尤、高辛氏等。詩經的《商頌》記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按照郭沫若的解釋,相土是商代第十一代王,開拓疆土到渤海,與海外發生聯繫。而在商代一個王妃“婦好”的墓裏就發現了7000枚貝殼。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類起源於喜馬拉雅而不是非洲。古人向東,穿越白令海峽到達南北美洲;古人向西,翻越世界屋脊到達歐洲非洲。喜馬拉雅古人走向世界路徑大概就是今天提倡的“一帶一路”。白人和黑人是皮膚基因突變的結果,外因是太陽輻射(紫外線),內因是飲食分化。皮膚的顏色取決於黑色素物質。皮膚裏的黑色素越多,膚色就越深。膚色淺的人在陽光下待久了,皮膚裏會產生大量的黑色素,黑色素是皮膚的保護傘,可以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保護皮膚免受進一步的傷害。皮膚中的黑色素越多,膚色就越深,吸收紫外線的能力也就越強。當人類從喜馬拉雅遷移到遙遠的北方和南方時,他們以淺色皮膚適應有限的陽光(光線稀少時,蒼白的皮膚有利於維生素D合成)。有研究稱,過去6000年間,一個名爲SLC24A5的“褪色基因”席捲了整個歐洲,使歐洲土著膚色發白。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布朗博士通過解析人體細胞中的線粒體發現,不管黑人、白人還是黃色人種,如果追溯到18萬年到36萬年前,可以發現是同一個祖先,因爲他們都具有相似的遺傳基因。“線粒體”是細胞內的“能源供給工廠”,具有獨自的小遺傳基因。布朗博士從13名白人、4名中國人、4名黑人共21人的細胞裏取出線粒體基因,用18種酶切碎,把基因組成型作比較。結果,每種型的片斷的組成要素出現了和每個人種非常相似的型。因此他認爲各色人種可能起源於一個地方,“人種間的差別是由於在漫長的歲月發生突然變異而造成的”。黑人白人起源於亞洲黃種人,由於遷移的地方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膚色。居住在非洲的因爲陽光強烈,膚色變黑;歐洲因爲陽光較弱,膚色就白;亞洲居中,膚色也居中。

考古發現,北京周口店人距今50萬年,藍田人距今115萬年,元謀人距今170萬年,“巫山人”距今200萬年。中科院學者在湖南道縣發現現代人化石,12萬前出現在該地區,比西亞和歐洲早5萬年。四川資陽人距今4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真人類化石,是蜀人祖先,已經會縫製衣物,還有穿孔石珠、麂鹿角,說明4萬年前蜀人就能打獵和做飾物。非洲發現的幾百萬年前的“人化石”不是真人化石,也不是現代人化石,而是猿猴化石,那些猴子至今還是猴子,沒有變成今天的人。非洲黑人祖先也是中國黃種人,歐洲白人也是黃種人的後裔,黑人白人都是黃種人皮膚基因突變的物種。

在西藏高原曾經建立起威震中亞的古象雄王國。在鼎盛之時,曾具有極強的軍事力量,人口衆多,疆域遼闊。象雄王國穆氏王子辛饒彌沃佛陀創建了完整的九乘教法和教義,就是古象雄佛法。從中國社科院翻譯的國家重點專案《象雄大藏經》中能看到佛教理論的根源所在。如今在俄羅斯、印度、尼泊爾、不丹、外蒙古等地方仍然有很多人稱自己爲象雄人的後裔,傳播象雄佛法的雍仲本教寺廟依然存在。象雄文化在象雄經書中記載有18000年。古象雄文化的宗教體系經過辛饒彌沃佛和不同時期的佛陀傳播,影響着古時印度教、耆那教及後來印度佛教的產生。四大文明古國是指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爲什麼四大文明古國都在亞洲附近?因爲人類起源於喜馬拉雅,四大文明古國實際上對應着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原始宗教起源於喜馬拉雅,象雄文化就是證據。

2

第二個問題:什麼人創建了三星堆?大禹是奠基者

郭沫若先生在1934年指出,在殷代甲骨文中有“蜀”稱,武王討紂時,蜀人協助周王作戰。晉人常璩的《華陽國志》的《蜀志》記載“蜀之爲國,肇於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爲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爲顓頊,封其支庶子蜀,世爲侯伯,歷夏、商、周。”三星堆的發現證明常璩所記屬實。大禹是黃帝后裔。《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禹興於西羌”,在龍門山一帶。公元前六、七世紀成書的《尚書·禹貢》記載“岷山導江,東別爲沱”,可以理解爲大禹治理岷江和沱江。2002年,文物專家考古發現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遂公盨”,記錄了大禹治水的第一手資料,銘文開篇即是“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這與古籍《尚書·禹貢》中“禹敷土,別九州,隨山浚川”的記載完全吻合。大禹是蜀之西羌人,西羌是夏后氏的發跡之地,夏代是古羌人建立的國家。禹的祖先同蜀山氏通婚,考古學家林向提出“蜀夏同源說”很有道理。可以說,是黃種人裔大禹,創建了三星堆古國。大禹實際就是古蜀國第一個國王蠶叢,也是夏朝的第一個統治者。因爲黃帝家族是從青藏高原下到四川盆地,在中國地理第二階梯中只有四川盆地海拔是300米到800米,並且有數千條河流,最適合人類生存。在汶川、茂縣一帶發現大量石棺,在德陽青白江一帶發現大量船棺,就是證據。常璩《華陽國志·蜀志》有縱目人與石棺葬的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爲縱目人冢也。”

李后强 ‖ 三星堆起源于大禹 毁灭于雷击

“館園一體”的三星堆博物館(圖片來源:四川日報)

爲什麼要創建三星堆?爲更好生活,更好發展。爲避寒、避害,爲統治需要,宗教祭祀,政教合一,於是建成最早國家即古蜀國,可能與夏朝同時代,甚至早於夏朝。因爲人類祖先可能是先到四川盆地再到中原地區,先到長江上游再到黃河流域。四川古代洪水氾濫,水患很多,地震也很頻繁。爲避免地震、寒冷、冰雪、洪水、日曬,古人在許多地方建立城牆,三星堆是其中之一。古蜀作爲治水示範地,經濟很強大,外敵不敢輕易侵犯,因此長期繁榮,國泰民安,但自然災害頻繁。據文獻記載,古蜀國的先王是蠶叢、柏灌、魚鳧,三代之後是望帝杜宇、鱉靈(蒲澤),其後是開明。這些帝王名號怪異,史料匱乏,正如詩人李白喟嘆道:“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蠶叢,又稱蠶叢氏,傳說中是上古時代蜀國首位稱王的人。據說蠶叢的眼睛像螃蟹一樣向前突起,縱目人,頭髮在腦後梳成“椎髻”。成書於晉代、記載我國西南地區歷史的《華陽國志》中說:“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按照歷史的記述,上古時,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的古羌族支派。公元前5世紀前後,他們向東南遷居進入岷山地區,依山勢而居,壘石爲穴。後又循河谷進入成都平原,開始漁獵生活,並撿拾野蠶抽絲。後人將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稱爲蜀山氏。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蜀山氏的女子嫁給黃帝爲妃,所生後代就是古蜀王國的開山鼻祖——蠶叢。蠶叢的家系爲支庶,被分封到蜀地作侯伯。據說他巡行郊野時常着青衣,因此被人們呼爲“青衣神”。蠶叢之前的古蜀人以牧業爲主要生活來源,兼營狩獵和養殖。蠶叢見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江邊的壩子很適宜桑葉生長,於是到處勸農種桑養蠶。他帶領族人繼續向東南方向遷徙,經過今茂縣與汶川之間的茂汶盆地後,逐漸發展農耕。夏商之際,第三代蜀王魚鳧成爲國王,蜀人再次東遷,從茂汶盆地東南而下經過成都平原北端進入廣漢平原。這時的古蜀王國已經完成由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隸制的轉變,魚鳧是這個奴隸制政權的第一位統治者。在殷墟和周原的卜辭中,出現“蜀受年”“徵蜀”“至蜀有事”的記載。可見,當時商朝與古蜀國之間曾經爆發多次戰爭,商王纔會進行占卜,向上天詢問吉凶、對策。這說明古蜀國在商代以前就成立,魚鳧執政時期,正是商王朝接近滅亡的時候。因爲與商朝不合,古蜀國參加了周武王討伐紂王的會盟,在伐紂的洪流中勇往直前。古書《尚書》記載說:“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據說,古蜀國軍隊出戰時,都是載歌載舞,用悠長宛轉的嚎叫增添軍威,用請神明附體的舞蹈儀式來增添勇氣。而這嚎叫與怪異的舞蹈,無疑也是對敵人的一種威懾,這就是三星堆那些怪異面具的來歷。到了春秋初期,王位從魚鳧家族傳到了望帝杜宇手中。

傳說,杜宇從天上降下來,成爲蜀國國王,被尊稱爲“望帝”。望帝任命鱉靈爲蜀國宰相。因鱉靈治理洪水、打通巫山,使水流從蜀國流到長江,根除水患。杜宇十分感激,自願把王位禪讓給鱉靈。鱉靈因此成了新的古蜀王,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然而,鱉靈統治下的古蜀國在其子孫手中很快滅亡,古蜀國從此消失。1929年春天,沉睡幾千年的“三星堆文明”被喚醒,發掘出兩座大型祭祀坑,出土1000多件美妙絕倫的珍貴文物!經考證,屬於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

三星堆所用金、銅、錫、玉石、陶土,主要來自四川龍門山、阿壩,安寧河谷、攀西大裂谷。製造技術力量來自亞洲各地,主要是河南二里頭。人像採用巫術、巫師的藝術誇張,並參考西亞、南亞、中亞等的臉型。龍門山位於成都平原西北方向,是四川盆地與川西高原的天然界線。可以說,黃帝后裔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鱉靈、開明,都是三星堆的建設者、統治者,都是治水英雄,而大禹是奠基者、開創者。

3

第三個問題:三星堆文物表示什麼?原始宗教器物

三星堆出土文物有金、銅、玉、石、陶、貝、骨等珍貴文物近千件,還出土共計80多枚象牙。據王居中、闕顯風主編《三星堆研究》第四輯採集卷(巴蜀書社,2014年12月)報道,三星堆遺址中出土的青銅面具,幾乎全是粗眉毛、大眼睛、高鼻樑、闊扁嘴,沒有下頦,表情似笑非笑,似怒非怒。這些青銅面具,兩隻耳朵上各有一個小孔,臉型與現代當地人完全不同。這些人像來自生活又高於生活,都採取藝術誇張手法,是巫師像或者祖先的神像,現在世界上的神社的思想都來自這裏(比如日本神社)。

早在夏代末年,海貝已經成爲交換媒介。商代常見的是一種齒貝,背面往往磨平,或鑽一穿孔,便於攜帶,學名爲貨貝。三星堆那些被燒焦或者摩擦過的大量海貝,是用作交換的貨幣,來自古蜀周邊地域(如雲南、廣西)或者國家(如尼泊爾、印度、土耳其等),是蜀王的“小金庫”。

李后强 ‖ 三星堆起源于大禹 毁灭于雷击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鑄立人像(圖片來自網絡)

青銅鑄立人像,穿着一件燕尾服式的袍子,赤着腳,站在一個高高的底座上。銅像身高170釐米左右,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青銅時代青銅像。銅像兩手一高一低,呈握東西狀,但出土時手中沒有發現握有東西。專家推測,這個銅像的神情和手勢,像是一個不同於平常人的巫師,應是在祭祀中用到的道具。我們認爲,實際上,這是魚鳧的神像,雙手握着木質船槳,呈划船姿勢。這個魚鳧神像是“密碼箱”,包含着許多古蜀信息,身上的飾物、飾紋都是古蜀文字,有些類似甲骨文或東巴文。比如,衣服下邊三角形類似甲骨文“王”字,帽冠正中圓圈是“日”字,雙層橢圓形是“月”字,底座上有“牛”“蛇”“魚”等字,在腰部有“目”“水”“回”“舟”“波”等字,說明這是魚鳧捕魚划船造型。

還有3件著名的“千里眼、順風耳”造型。它們不僅體型龐大,且眼球明顯突出眼眶,雙耳更是極盡誇張,長大似獸耳,大嘴亦闊至耳根,有難以形容的驚訝和奇異之感。而它們脣吻三重嘴角上翹的微笑狀,又給人以神祕和親切之感。這些都是巫師形象,有的是死去的先人造型,有想象和誇張成分,不是真人模製。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釐米、寬138釐米,圓柱形眼珠突出眼眶達16.5釐米,顯得無比怪誕詭異,這就是上“縱目”的蜀王蠶叢,也是大禹的造型。

李后强 ‖ 三星堆起源于大禹 毁灭于雷击

三星堆縱目面具(圖片來源:四川日報)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長達142釐米,上面雕刻有精美、神祕的紋飾,以及兩隻相向的鳥、兩背相對的魚,魚的頭部和鳥的頸部還壓有一支箭狀物。杖上還刻有充滿神祕笑容的人頭像。這是魚鳧的權杖,代表權威,有“鳥驚魚駭”之效果,“魚鳧”本身就是捕魚的水鳥。青銅神樹高近4米,共3層,每層有3根樹枝,每根樹枝上站立有一隻鳥,樹上掛有許多鈴和各種果實。這九鳥(頂上可能還有一隻大鳥),是神鳥,能上天入水,也是捕魚鳥。此神樹是古蜀國的國徽或標誌,由魚鳧所造,是古代巫師們專用的最大神器,表示捕魚之王,水陸空一體。青銅神樹高350釐米,青銅太陽輪盤,是宗教法器,表示敬天敬地,按照神的意志行動。古代蜀人採用極其高超的青銅工藝和造型藝術鑄造這件充滿神奇想象力的青銅神樹,是爲祈求上天風調雨順,民衆安康。可以想象,當時的三星堆建有最大的宗教場所,祭祀平臺。

李后强 ‖ 三星堆起源于大禹 毁灭于雷击

金杖全貌及金杖細節圖 楊樹 攝(視覺四川)

(載《巴蜀史志》2019年第1期,總第221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