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中,面對德軍的“閃電”進攻,1940年6月6日剛剛建立內閣的雷諾政府,在應對德軍的方式上受到嚴厲抨擊。僅僅10天,提拔戴高樂的雷諾內閣就辭職了。

  面對各種信息,特別是貝當元帥將與德國媾和的消息傳出後,戴高樂見木已成舟,只好於17日來到倫敦和剛剛結識幾天的丘吉爾商量對策。而同日,貝當政府向德國提出停戰要求。18日,戴高樂在英國宣佈繼續戰鬥。

  6月22日,法國正式與德國和談,並簽訂了投降協議。自此,戴高樂開始創立“自由法國”運動,在殖民地廣泛利用電臺宣傳自己的理念,鼓動法國人民反抗維希政府。

  (1)“自由法國”運動實力由弱到強

  法國投降後,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其實力並不強大。“自由法國”的軍事力量在1940年7月1日成立,當時陸軍只有1300人,海軍只有三艘小艇。到了7月15日,共有陸軍軍人2721人、軍官101人;海軍由米塞利埃中將率領,爲882名軍人、軍官30人;空軍有200多人,另外還有殖民地的300人宣佈爲“自由法國”而戰。

  由此可見,1940年時,成立的“自由法國”軍事力量非常薄弱。“自由法國”方面只有戴高樂準將、米塞利埃中將是將軍,其他人的軍銜都比較低。因爲實力小,“自由法國”往往是對海外殖民地用兵,主要是協助英軍。

  直到1941年,“自由法國”海軍力量纔開始對法國的海外殖民地發動進攻、奪取島嶼。

  但戴高樂最終注意到了法國本土的抵抗力量,特別是法共的動員能力。因此,1941年,戴高樂派遣諜報人員回到法國,聯繫國內的抵抗運動,以提供軍費、電臺、武器換取承認戴高樂的領導權。同時,與法共開展合作。

  由此,到了1943年,無論是海外殖民地還是國內的抵抗軍大多承認戴高樂是他們的領袖。如此,戴高樂纔在日後英國、美國都想將其替換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保住自己位子的重要原因——他成爲“法蘭西帝國屍骸”的繼承者。

  (2)英美蘇對領導“自由法國”運動

  此時的英國、美國、蘇聯對“自由法國”運動持有不同觀點:

  英國認爲:維希政府控制着廣大殖民地,在西非、北非的殖民地對於英國在非洲利益有着重大影響。因此,雖然英國堅決支持“自由法國”運動,用以顯示“英國並非孤立作戰”的戰略意圖,但在操作中仍以搶佔法國殖民地、抑制“自由法國”防止維希政府與德國完全合作爲最核心的對法政策。

  當時的美國認爲:軸心國攻佔北非後可能會從非洲進攻南美。爲了讓貝當政府不要支持納粹德國,利用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用以切斷北大西洋與南大西洋的交通要道。美國政府特別是羅斯福從1940年6月到1944年7月一直拉攏貝當,因此,對戴高樂屢次進行打擊。

  與此同時,因爲戴高樂認爲,只要願意承認“自由法國”運動的國家,只要願意幫助法國重新站立起來的國家,“自由法國”都應該與之形成正式關係。因此,法國和蘇聯的關係日漸熱絡。

  三位一戰戰俘的不同人生,戴高樂爬得最慢但卻改變了世界

  法國投降希特勒,戴高樂率領老弱殘兵繼續戰鬥

  “二戰”讓法蘭西驕傲掉落在地,讓大不列顛“夕陽西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