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航道上,兩座大橋如長龍臥波。4月2日中午12時,備受關注的珠江口過江通道——南沙大橋(虎門二橋項目)將正式通車,迎來清明車流的考驗。廣東省交通運輸廳1日發佈消息稱,南沙大橋的建成通車不僅代表着中國橋樑建設的世界領先水平,還爲粵港澳大灣區再添“黃金通道”,標誌着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入全新發展階段,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正在加快形成。

  一座橋承載珠江兩岸人夢想

  這是一座承載着珠江兩岸人民夢想的橋樑。

  過去20年,虎門大橋是連接珠江口東西兩岸唯一的一條高速公路通道。隨着珠三角經濟的騰飛,曾經的通道已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過江通道嚴重不足、水陸交通嚴重超負荷,成爲了制約廣東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廣東省交通集團勇挑重擔,決心建設通行能力更大更強的直接跨江通道——虎門二橋項目,以緩解珠江口東西兩岸交通環境困境。

  廣東省交通集團介紹,超大型橋樑是一個時代、一個地區經濟和技術實力的象徵。虎門二橋項目主線均採用橋樑方式,設置跨江特大橋兩座。“意義重要、規模宏大、技術複雜”是業內給予該項目的標籤。項目從2013年開始建設至今,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項目兩座超千米級特大跨度懸索橋同時建設屬世界首次,其中坭洲水道橋1688米,跨徑位居鋼箱梁懸索橋世界第一;90米錨碇地下連續牆基礎直徑爲世界第一;49.7米鋼箱梁寬度爲世界第一;260米主塔高度爲國內懸索橋第一。

  該項目還以“中國芯”彰顯了中國“智造”的力量。此前,國內實橋應用的鋼絲強度最高僅爲1770兆帕,發展停滯近十年時間。該項目的建設者通過近3年的探索與攻關,成功研製了國產1960兆帕鋼絲。專家認爲,該項技術促進了纜索橋樑技術進步和高端線材工業發展,極大提升了中國橋樑索股建造技術的國際競爭力。交通運輸部原總工程師、虎門二橋工程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周海濤表示,“1960MPa懸索橋主纜索股技術研究”實現了全產業鏈國產化、規模化製造,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爲更大跨越能力的橋樑建設奠定了基礎。

  南沙大橋(虎門二橋項目)的建成通車具有里程碑意義,成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佈以來首個投入使用的“超級工程”“民生工程”“創新工程”。據介紹,該橋全長12.89公里,雙向八車道,設計行車速度爲100公里每小時,設計使用壽命100年。通車後,從廣州南部到東莞的路程可縮短10公里,比現在縮短約半小時車程,將極大緩解珠江口東西兩岸的交通壓力,爲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打通新的動脈。

  目前,粵港跨境巴士已經根據該橋開通情況,調整了珠三角及粵西地區多條線路,涉及34個班次,這些班次將行經該橋快速往返香港市區。“以往我們班線從香港回來經過虎門大橋,預計通行虎門二橋項目後,行駛里程比原路線減少約7公里,至少可以節約車程20分鐘。”粵港汽車運輸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廣友高興地說。

  織起大灣區“梯形狀”快速通道

  記者從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瞭解到,珠江口東西兩岸地區共規劃建設6條公路通道。目前,珠江黃埔大橋、虎門大橋、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等4條已經建成通車,深中通道進展順利,蓮花山通道前期工作正在加快,這些重要通道將與縱向的廣深高速、廣深沿江高速、廣珠東線、廣珠西線等“黃金通道”一起,織起大灣區的“梯形狀”快速通道。

  據介紹,近年來,廣東不斷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交通互聯互通,加快構建支撐“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現代交通體系,爲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截至2018年底,珠三角地區高速公路里程達到4361公里,密度達到7.9km/百平方公里,核心區密度已超過紐約、東京、巴黎、倫敦都市圈。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廣東通港澳高速通道分別增至3條和2條,廣東基本形成了以珠三角核心區爲中心向外輻射的、以高速公路爲骨架的幹線公路網絡。

  珠三角港航也發展迅速。截至2018年底,珠三角地區內河航道通航總里程達6602公里,其中內河高等級(三級以上)航道1187公里;珠三角地區港口碼頭泊位1827個,其中萬噸級泊位234個,集裝箱貨物吞吐量6167萬TEU;珠三角地區港口與國外港口結爲友好港口73對,共開通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305條,國際航線基本覆蓋全球大部分國家。

  與此同時,珠三角口岸與香港國際機場的“海空聯運”水路客運快線,開創了往來港澳的便捷通道,粵港跨境甩掛運輸試點穩步推進,廣東省公交一卡通(“嶺南通”)實現了與香港、澳門互聯互通。

  打造“12312”現代綜合交通體系

  接下來,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將科學謀劃,推進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計劃到2022年底,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基本達到當前世界一流灣區水平,實現“12312”交通圈——灣區內實現以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爲核心的1小時交通圈,灣區至粵東西北各市陸路2小時通達,至周邊省會城市陸路3小時通達,與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通達。展望到2035年底,廣東將全面建成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廣東省交通運輸廳表示,下一步的重要工作,是以貫通內地與港澳及珠江口東西兩岸爲重點,加快構築大灣區內部快速交通網絡。包括加快推進黃茅海、蓮花山、獅子洋、伶仃洋等重要通道前期工作,有序推進東莞至深圳、常平至虎門、江門至中山、江門至鶴山、深圳至岑溪等高速公路擁堵路段擴能改造,推進深中通道等儘快建成通車,滿足大灣區日益增長的跨江交通需求。同時,加強內地與港澳交通銜接,優化完善港深、澳珠的路網規劃銜接,推進深圳東部過境公路、屯門至赤鱲角北連接線等項目建設。

  此外,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將積極推進國家重點運輸通道和大灣區輻射周邊的綜合運輸通道,加快完善西江流域綜合運輸通道,充分發揮珠江-西江黃金水道運輸幹線功能。同時,以提高旅客出行效率、降低貨物運輸成本爲重點,推進大灣區綜合運輸服務智能化發展,增強交通網絡的整體效率和服務質量,實現以交通延伸人民美好生活的願景。

  (經濟日報 記者:鄭楊 責編:胡達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