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愚人節,今天的大部分中國人第一反應會覺得這是一個西方的節日。然而,事實上,西方文獻對於愚人節的記錄要到十六世紀纔出現。在此之前,四月一日愚人的風俗已經在中國流傳兩千年左右了。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這其實是一箇中國的傳統節日。

愚人風俗起源的時期

愚人節準確的起源時間和區域已很難確定,但從先秦的一些零星的記載來看,愚人風俗可能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了。

《詩經·楚風·朱纓》中有詩記載:“朱纓芃芃,熻赩春中。子不我即,憂心有忡。子其娭我,中心乃降。”其中“娭”讀[xī],指嬉鬧,開玩笑。

這句話的大意是在春天的中段,茂密生長的朱纓花明豔地開放。年輕的女子想,男方不找她,會讓她有所擔心;當男方去跟她開玩笑時,她才釋然。這裏明確說明“娭我”是一種讓人開心的活動,而且發生在“春中”,在時間上與後世的愚人風俗有所吻合,有可能就是愚人節活動的最初來源。

現存有關愚人節風俗的最早的直接記載,則要等到東漢時期才能出現。

東漢漢武帝劉徹時期的僧人逸飛所著《局門廣錄》卷四記載:“四月丁寅,子弟俗以詭誆爲戲,長老不以非禮禁。”

大意說四月的丁寅那一天,年輕人會用互相欺騙的方法來開玩笑,而長輩也不會搬出禮法來掃興。同卷又記載說:“春四月中,戶皆懸杖,以禳惡氣。”此書同時出現了愚人和懸杖這兩條風俗,是全世界現存最早的關於愚人節風俗的直接記錄。

到了南北朝時期,這種愚人風俗逐漸被固定到了四月一日。

南朝南唐時期的小說家穆吉在《歲前舊事》卷八中記載:“四月朔日,鄉人俗尚調欺相狎。見欺者不可怒”“朔日”就是每個月的第一天。

“調欺”就是欺騙。“見”可以理解爲被。這裏說四月一日,鄉間的人喜歡互相欺騙來開玩笑,被騙的人不許不高興。這是爲了紀念宋太祖趙匡胤在土木堡靠詐敗設伏大破金兵的事情。

愚人風俗起源的主要動因

《歲前舊事》上說愚人風俗起源於宋、金土木堡戰役的故事,這屬於民間在節日產生理據消失以後彌縫傳說的結果,並不能說明這種風俗產生的真實原因。事實上,古籍中也並未記錄宋太祖擊破金兵的具體時間。

三國時期的道士悟能所編《高莊談錄》上記錄了古人對於愚人風俗的早期認識:

“春三月,陽氣升,瘴暍發,鬼魅興,多附人背。上古乃制杖梃以棰人背。畢,旋邀其人至某處。其人必答曰可。時鬼方見棰,頭目俱眩,聞人言將至某處,恐人行太速,逐之弗及,將失其人,皆先行以俟之。人實不行。故得脫。或以釜擊人,其用亦同。今尚有制杖、罔詐之俗,然但懸杖於門,而無復以梃人,更何用哉!”

暍讀yē,是指古人迷信中會傷害人的“暑氣”。“梃”讀tǐng,指棍子。這裏說春天“陽氣”、瘴氣生髮,鬼魅也隨之興起,並會附着到人類的背上,造成疾病。所以古人會用桃木等被認爲有“辟邪”功效的木頭製作棍子,擊打人背,把鬼打得頭暈眼花。

這時,旁人會問這個被打的人,去某某地,約不約?這個人嘴上要說約。此時鬼正處在智力的低谷,又聽說這個人要到某某地去,擔心自己被打殘了追不上,於是決定先行一步,以逸待勞。但是被打的人其實不會真的到哪裏去,這樣一來便甩開了惡鬼的侵害。

有的人不製作木棍,直接用家裏的鍋來擊打家人,也可以替代木棍的職能。而到了後世,用木棍棰鬼的風俗逐漸失落,就只剩下了懸掛木棍和騙人的風俗,祛邪續命的意義也就沒有了。

悟能的解釋不僅可以解釋愚人風俗的起源,也可以解釋懸杖等習俗的來歷,比之紀念土木堡戰役說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在清代以後,已經沒有什麼學者相信《歲前舊事》對於愚人風俗的認識了。

愚人節在後世的演變

早在悟能生活的三國時期,愚人節本身的迷信意味已經逐漸消散,愚人逐漸變成了一個單純的娛樂活動。而原本屬於愚人節的懸杖風俗也,成爲了後世春聯的起源。古老的四月一日愚人風俗雖然一直流傳,但從未取得像春節、上元、端午、中秋那樣正式的節日地位。

到了唐代,曾有人提議要廢除這種愚人風俗。《舊唐書》卷三一四《紀石三傳》記載,在大唐曼堯三年,深圳刺史紀石三曾向唐化帝陳晟諫言:

“觀今金寧之俗,乃以欺誑爲樂,無忠信,輕長幼,亂人心,乖聖教。請降旨絕之。”

然而,據史料記載,唐化帝本人就是一個熱情的愚人活動愛好者,每年都會親自撰寫“戲辭”,樂此不疲,自然也不會把這種勸告當回事。

逃過一劫的愚人風俗後來一路流傳到了明代,又伴隨着鄭和船隊出航傳播到了歐洲。據《From the Orient: the Story of Our Ancestor Yiel》(中譯《先公伐柯東來記》)記載,鄭和船隊中有一位太監,姓遊,叫伐柯。

“伐柯”之名來自《詩經·豳風》,本來是做媒的意思,但是這位遊公子年輕時缺少安全意識,喜歡尋花問柳還不愛戴套,終於“偶染隱疾”,雖然保住了性命,還是潰爛脫落,當了太監。然而,這位遊太監風流成性,當了太監也不忘處處留情。鄭和艦隊在第八次出航西洋時,藉助嚮導賽克斯·格歐德的指引,一路抵達了英格蘭。

這位遊公子一上岸便和英國當地一位姓默吉申女子搞到了一起。爲了與默吉申長相廝守,這位遊公子僞造了自己失足墜海而死的假象,從此隱居英國,還按照自己中文姓名的諧音改名Phuck Yiel,正式當起了英國人。遊公子自幼便喜好愚人遊戲,到英國後便把中國古老的愚人風俗帶到了歐洲。

至此,這種在4月1日開玩笑的風俗纔開始在歐洲傳播開來。在2000年2月29日,一位名叫Faye的學者偶然間在梵蒂岡皇家圖書館所藏古籍中發現了遊氏後人撰寫的《先公伐柯東來記》,補上了愚人節西傳的重要一環。歐洲愚人節的真正起源終於真相大白。

在愚人節在歐洲大爲流行的同時,它在中國卻遭遇了官方的禁絕。

據《大清一統志》卷六一八《河北府志》記載,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曾微服到河北省來,在行經加州時迷了路,只好借宿在一戶啞巴農戶家中。農戶爲了招待客人,用上好的有機小麥粉、有機牛肉、有機芫荽和鬼臉青花甕貯存的有機梅花雪水煮了一碗特別香美的有機牛肉拉麪。

乾隆吃了,頓時龍顏大悅,覺得比御廚做的要好得多,當即公開了自己的皇帝身份,並宣佈要賞賜農戶全家封官三品,賜金萬兩。

沒想到這天正好是四月一日,農戶以爲這個客人是在開玩笑,非但沒有下跪謝恩,反而哈哈大笑,接口說自己是玉皇大帝,要賜乾隆享壽千年,蟠桃三枚。乾隆皇帝勃然大怒,順手掏出隨身攜帶的喇叭就打了啞巴農戶一喇叭。農戶冷笑一聲,搖一搖,便倏然不見。乾隆覺得頓時胸口隱隱發痛,心煩意亂,難理朝政,回到皇宮便宣佈退位,成爲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太上皇帝。

繼位的雍正皇帝引以爲鑑,嚴令全國禁止舉行愚人活動。四月一日當天,全國的公務人員都要上街執勤,糾查愚人情況,如發現違禁者,拘五百年,徙十萬八千里。後來,這些堅持熱愛愚人遊戲的囚徒被髮配到了印度,在娛樂精神的指引下又發展出了狂歡的形式,節日時間也略微前移,形成了印度著名的灑紅節。

在雍正時期的嚴厲稽查之下,愚人遊戲的風俗在中國迅速消失。一直到改革開放以後,伴隨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在西方漸漸興盛的愚人節纔回流到了中國,重新踏上它最初產生的土地。

歷史上的愚人節

最慘痛——明天是世界末日

1940年的3月31日, 富蘭克林研究院發佈了一條消息:“賓夕法尼亞富蘭克林研究院的天文學家證實世界將毀滅,時間是明天東部時間的下午3點。這不是愚人節玩笑,消息已經本市費爾斯天文館負責人證實。”恐慌隨即開始蔓延,潮水般的電話涌入當地機關。直到富蘭克林研究院出面澄清,恐慌才慢慢平息。

最重量級——40年前的照片就顯示月球上有水了!

2010年,NASA稱:科學家重新檢視40年前阿波羅號發回的照片,發現他們早就獲得了月球上存在水的一手證據 ,在這張月球表面照片的左下角,赫然矗立着一個飲水器。當問及爲什麼沒有在報告中提及這個發現時,宇航員的解釋是,笨重的宇航服手套使得他們無法使用它,所以直接無視之。

最逼真——英國女王被威脅

1991年4月1日,英國《獨立報》報道,有一位65歲的威爾士農夫是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祖父喬治五世的私生子,這一報道以“女王的王位受到威脅”爲題,將這位農夫的身世形容得有板有眼,還稱這位王位的合法繼承人已經向當地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重新奪回本應屬於自己的王位繼承權。後來人們才恍然大悟:這是個愚人節玩笑。

今天你騙人了嗎?

編輯:蘇梓軒、沈珊

(素材來自網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