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重要的組成部分。蘇德戰爭前期,德軍憑藉先進的作戰理念在蘇聯肆意妄爲,橫衝直撞。到了戰略相持階段,德軍明顯有些力不從心。至完全被動挨打的戰略防禦階段,虛弱的德軍只能依靠地形優勢來拖延蘇軍氣勢如虹的進攻。文章將從戰略進攻、戰略相持、戰略防守三部分來窺探蘇德戰爭期間德軍的輝煌與沒落。

二戰蘇德大戰啓示錄:鐵血攻防,揭祕德軍東線軍事部署的門道

蘇德戰爭爆發前,整個西歐都被戰爭的陰雲籠罩着。納粹德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踏平波蘭,閃擊低地國家,還消滅了自詡爲“歐洲陸軍頭號強國”的法蘭西,把英軍趕回了本土。雖然蘇德開戰前,兩國關係持續升溫,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希特勒夢想締造一個從大西洋海岸到烏拉爾山的自給自足的千年帝國,這個帝國必須奪取東方的生存空間,因爲東方有着對千年帝國至關重要的農業和經濟基礎”,這也就表明蘇德戰爭不可避免。

一、戰略進攻階段的德軍

1941 年6 月22 日, 納粹德國在北達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 多公里長的戰線上發動了全面進攻,慘烈的蘇德戰爭爆發了。納粹德國共計出動了190 個師、共約550 萬人,3800多輛坦克,4.3 萬門大炮和4980 架飛機,劃分爲三個集團軍羣,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儘管6 月21 日夜,蘇聯最高統帥部預感到前線可能會出事,但面對德軍的突然襲擊,依然措手不及。

二戰蘇德大戰啓示錄:鐵血攻防,揭祕德軍東線軍事部署的門道

北方集團軍由勒布元帥指揮,沿波羅的海向蘇聯北部的列寧格勒和摩爾曼斯克推進,意圖攻佔蘇聯北方軍事重鎮。兩個星期內蘇聯紅軍敗退450 公里,放棄整個波羅的海沿海地區,24 個師被徹底擊潰,20 個師損失60% 的人員和裝備。波羅的海三國百姓對蘇聯統治有強烈不滿。在入侵時,德軍就利用民衆反蘇情緒發起了針對蘇聯政權的暴動行爲,促使蘇聯紅軍進一步敗退。此外,蘇聯在1939 年冬季戰爭中激怒了芬蘭,迫使其加入軸心國集團。因此,有了芬蘭的支持,德軍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以閃電般的速度抵達列寧格勒城下。

中部戰線是德軍突擊的重點地區,由博克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羣計劃從格羅德諾和佈列斯特要塞方向進攻,通過一個雙鉗攻勢完成了對蘇聯西部軍區的合圍,攻佔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隨後,在斯摩棱斯克地區展開了第二個鉗形攻勢拿下“莫斯科門戶”。由於莫斯科是蘇聯的心臟、整個蘇聯的政治中心、最大的交通樞紐,在戰爭初期,中央集團軍羣是三路德軍中最強的。

南方戰線由龍德施泰特南方集團軍羣發動進攻,意圖佔領蘇聯在烏克蘭的農業和工業基地,並獲得黑海港口作爲補給站。其中,第聶伯河沿岸的盆地地區是蘇聯小麥的主要產區。戰前,蘇聯採取了“斯大林模式”以保證城市和紅軍的糧食補給,但是此舉嚴重損害了烏克蘭等地農民的利益,導致數百萬農民死於饑荒。這就導致了德軍在進攻烏克蘭時,很多民衆將德軍當作解放軍。在波羅的海諸國的鬧劇再一次重演。

二戰蘇德大戰啓示錄:鐵血攻防,揭祕德軍東線軍事部署的門道

爲了切斷蘇聯的後勤供給線,希特勒決定從中央集團軍羣抽調一部分兵力到南方集團軍羣,集中合圍在烏克蘭盆地地區的蘇聯西南方面軍。斯大林同樣看到了資源的重要性,因此蘇德兩軍精銳在此相遇。德軍這一部署的作用是巨大的,蘇聯西南方面軍幾乎全軍覆沒,蘇軍精銳受到嚴重損失。

總的來說,在蘇德戰爭前期,德軍的部署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蘇軍大量有生力量被殲滅,其中包括蘇軍精銳中的精銳——西南方面軍。但是納粹德國對烏克蘭的進攻使莫斯科會戰的日期向後拖延,德軍後勤補給跟不上,導致德軍在1941 年冬的莫斯科會戰中慘敗,德軍沒有拿下蘇聯的政治中心,使得蘇聯大本營仍然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反攻。由於沒能在一場戰役中打敗蘇聯,“德國人在1942 年和以後的時間裏爲自己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二戰蘇德大戰啓示錄:鐵血攻防,揭祕德軍東線軍事部署的門道

二、戰略相持階段的德軍

1942 年初,在莫斯科城下慘敗的德軍意識到,攻克莫斯科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容易,柏林方面被迫做出相應調整。蘇軍將莫斯科近郊的德軍向西驅逐了100—350 公里,前線部隊普遍減員嚴重。

鑑於此種狀況,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元帥、古德里安上將和施特勞斯上將被撤職或停職,霍普納上將甚至被開除軍籍、剝奪身穿軍裝和領取養老金的權利,一大批優秀的指揮天才被希特勒趕出了部隊。

二戰蘇德大戰啓示錄:鐵血攻防,揭祕德軍東線軍事部署的門道

儘管德軍在1942 年的夏季攻勢中依然攻佔了大片蘇聯國土,但是像1941 年一樣大規模圍殲蘇軍的現象卻幾乎沒有發生過,這讓蘇聯保存了實力,爲日後的反攻奠定了基礎。德軍在莫斯科失敗後,認爲莫斯科是一塊硬骨頭,無法輕易奪取,便再次將目光轉向南方的烏克蘭和高加索地區。

1942 年7 月希特勒先後動用150萬人的兵力向斯大林格勒發起進攻。德軍打算控制高加索地區,然後切斷伏爾加河,爲北上莫斯科打通道路。同時,控制了高加索,德軍就可以進攻阿拉伯半島北部,爲隆美爾非洲軍團牽制部分盟軍,爲兩路德軍會師創造有利條件。

7 月中旬,德軍B 集團軍羣前出到頓河大彎曲部,逼近斯大林格勒。起初,保盧斯上將指揮德軍第6 集團軍受領攻佔斯大林格勒的任務,“該集團軍下屬6個軍,其中兩個裝甲軍,共計14 個師約27 萬人,裝備有近五百輛坦克,3000 門火炮和迫擊炮,並有第四航空隊的1200架作戰飛機進行支援”。會戰中,德軍統帥部不斷增加該方向兵力,先後參加會戰的還有第4 裝甲集團軍、第2 集團軍,匈牙利第2 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和意大利第8 集團軍。

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依然十分強大,希特勒爲了拿下斯大林格勒可謂拿出了家底。

二戰蘇德大戰啓示錄:鐵血攻防,揭祕德軍東線軍事部署的門道

一方面,斯大林格勒是蘇聯主要的重工業中心,位於伏爾加河下游西岸,戰前居民約60 萬人。它是蘇聯內河航運幹線——伏爾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蘇聯南方的一個鐵路交通樞紐和重要工業城市,擁有一家大型拖拉機廠——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該廠是蘇德戰爭期間蘇聯坦克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廣闊富饒的頓河下游流域、庫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是蘇聯糧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產區。

另一方面,希特勒主觀的態度讓他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下斯大林格勒,他不能容忍一個包含蘇聯最高統帥名字的城市沒有被納粹的鐵蹄踏平抹去。最重要的是,相較於其他蘇聯控制的城市,斯大林格勒的防禦力量較爲空虛。事實上,德軍輕而易舉就突破了城防,逼近頓河,撲向市區。而市區的第62 和第64 集團軍人數只有大約9 萬。而德軍的50 多個師中,有13 個被用來直接奪取市區,共計17 萬人。此外,德軍在飛機、火炮和裝甲部隊上同樣佔據了優勢。

儘管如此,但衆所周知,德軍在付出了慘痛代價後依然沒有拿下斯大林格勒。第6 集團軍向蘇軍投降,軍長保盧斯被俘。德軍損失了150 萬人,佔東線兵力總和的25%。究其原因,德軍派出了並不適合城市巷戰的裝甲部隊,加上巷戰期間,蘇德兩軍的戰線模糊,德空軍無法提供空中支援。同1941 年一樣,德軍還是輸在了補給線上,後勤跟不上是德軍失敗的重要因素

二戰蘇德大戰啓示錄:鐵血攻防,揭祕德軍東線軍事部署的門道

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並沒有讓蘇德兩軍的戰線發生太大的變化。納粹德國實力仍在;蘇軍雖然贏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但是付出的代價更爲慘重。希特勒因爲1942 年戰事的不利,迫切地希望打贏一場戰役來提升全軍士氣。於是,德國大本營將目標選在了蘇軍防禦力量薄弱的庫爾斯克突出部,但德軍還是戰敗了。

二戰蘇德大戰啓示錄:鐵血攻防,揭祕德軍東線軍事部署的門道

三、戰略防禦階段的德軍

實際上,德軍雖然在庫爾斯克戰役中慘敗,但是整個“堡壘行動”的主動權幾乎一直都在德軍手中。德軍如果能提前一個月發動進攻,蘇軍獲勝的機率就更低了。但是希特勒仍然畏懼蘇軍先進的裝甲部隊,命令所有德軍坦克開回工廠重新加厚裝甲,延誤了最佳時機。縱使曼施坦因再厲害,也無法扭轉德軍的敗局了。

二戰蘇德大戰啓示錄:鐵血攻防,揭祕德軍東線軍事部署的門道

庫爾斯克戰役的慘敗,使德軍完全轉入戰略防禦,更加被動挨打。爲了緩解蘇聯的十次打擊帶來的影響,德國大本營再次做出了調整。德軍將原來近2000 公里長的戰線縮短到蘇德邊境不到1000 公里,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中央集團軍羣從前線撤換下來的。但是德軍在本土保衛戰中已抵擋不住蘇軍的進攻,很快退到柏林城郊。

此時德國在西線的戰局同樣急劇惡化,盟軍渡過易北河,與蘇軍會師,但是德軍主力此時仍集中對付蘇軍。至1945 年4 月16 日前,在蘇德戰場作戰的共有214 個師,14 個旅。而當時對美、英軍作戰的只有60 個人員裝備不齊的德國師,包括5 個坦克師,僅有約200輛坦克。防守柏林方向的是海因裏希上將指揮的“維斯瓦”集團軍羣,舍爾納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羣所屬坦克第4 集團軍、第17 集團軍總計48 個步兵師、9 個摩托化師、6 個裝甲師,以及許多其他部隊和兵團,共約100 萬人、火炮和追擊炮10400 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500 輛、作戰飛機3300 架。陸軍總部預備隊有8 個師。

二戰蘇德大戰啓示錄:鐵血攻防,揭祕德軍東線軍事部署的門道

此外,在柏林市還組建了200 多個國民突擊隊營,守軍總兵力超過2 萬人。德軍在柏林方向的防禦是重兵密集的縱深防禦,包括奧得河—尼斯河地區及柏林防禦地域:奧得河—尼斯河地區構築三道防禦地帶,縱深20~40 公里;柏林防禦地域包括外層、內層和市區三道環形防線。

但實際上,柏林要塞區足足有四道防線。第一層是以澤洛夫高地爲中心的外圍防線,第二層由奧運會期間落成的柏林坦普霍夫國際機場爲中心,第三層由三座巨型防空炮塔組成,最中心是帝國總理府外圍防線。整個柏林已經變成一個巨大的戰場,到處都是機槍和火炮掩體。在屈斯特林登陸場之前和科特布斯方向,防禦工事尤爲堅固,這裏集中了最強的軍隊集團。屈斯特林登陸場每3 公里正面1 個師,每1 公里正面600 門火炮、170 輛坦克。德軍統帥部採取了各種措施,阻止蘇軍奪取柏林。

不過蘇軍畢竟在兵力上遠勝於德軍。蘇德兩軍的兵力數量約爲2.3 ∶ 1,坦克約爲4.2 ∶ 1,火炮4:1,飛機2.3:1,德軍處於絕對劣勢。再加上德軍中有大量缺乏作戰經驗的老人和希特勒青年團的孩子,戰鬥力更是不敵強大的蘇軍,戰敗是必然的。

二戰蘇德大戰啓示錄:鐵血攻防,揭祕德軍東線軍事部署的門道

綜上所述,對蘇戰爭期間的德軍在三個階段的表現還是令人訝異的。1941年的戰略進攻期間,德軍充分發揮了先進作戰理念在戰爭中巨大的作用,使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隊措手不及。在戰略相持階段,德軍憑藉諸如莫德爾、曼施坦因一類的軍事天才,穩定住了戰線,消耗了蘇軍部分有生力量。庫爾斯克會戰之後,德軍雖然徹底轉攻爲守,但仍然能依託有利地形,使蘇軍的進攻放緩。從軍事角度而言,德軍已經盡力了,面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隊,能夠在反攻中堅持那麼久,還能使蘇軍的每一次勝利付出慘重的代價,實屬不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