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丁陽

3月份以來,高校2019年自主招生計劃陸續出爐,在不出意外的“全面收緊”趨勢下,一個備受關注的現象是,很多學校乾脆取消了文科自主招生。比起理科生仍然能憑較爲過硬的競賽成績作爲高校敲門磚,文科生已經很難找到這樣的渠道。這是一種不公平嗎?

取消自主招生,讓“文科偏才”少了一個重要敲門磚,相比之下,民國時期對文科偏才是有關照的

“清華大學自主招生取消文科專業”日前引發關注,不僅是清華,山東大學、吉林大學、中南大學等多所高校在今年都取消了文科類專業的錄取計劃。對於那些有志於利用這個渠道上個好大學的文科生來說,這無疑是個打擊。

有人辯稱,清華沒有取消文科自主招生,只是“縮招”,去年歸屬文科類的專業“經濟、金融與管理類”、“文理通識類”依然還在自主招生。然而,指出這點幾乎毫無實際意義。因爲清華自主招生的基本條件已經更改了:“最低申請條件”就需要五大學科競賽一等獎,而這五個學科一個文科都沒有。

清華大學2019年自主招生申請條件

總而言之,在實行多年後備受詬病的“自主招生”全面收緊之際,文科專業成爲被打擊的頭號對象,通過一篇新概念作文大賽、或創新英語作文大賽獲獎作品,就有較大機率被名校錄取的時代,目前看來已經一去不復返。

雖然理科自主招生的門檻也在提高,但相比之下,文科生幾乎再也找不到特招的敲門磚,無疑要更慘一些。

在一些人看來,這是對文科生的不公,扼殺了一些文史類人才出頭的機會,是開倒車。還有些人提到了民國時期那些有名的“破格錄取”,比如“羅家倫破格錄取數學只考了15分的錢鍾書”、“胡適破格錄取數學考0分的張充和”、“聞一多破格錄取數學考0分的臧克家”,被錄取者,都是有名的文科偏才。

據“短史記”欄目考證,這幾個故事都是雞湯,有很多虛構成分,真實情況是幾位招錄者都非常重視公平,幾位文科偏才都是通過正當程序才被錄取的。然而即便如此,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民國時期的著名高校,其招錄方式的確是可以讓一些文史偏才不被埋沒的。比如,清華有一個標準是,國文、英文、算學三門主科有一科目考分在85分以上,就一定錄取;而張充和、臧克家是真的數學考了零分,而張充和得以用試讀生身份上北大,臧克家能以超高的國文分數填平數學的窟窿。

民國才女張充和,數學雖考了零分,但可以“試讀生”身份在北大就學

在今天,這樣的例子是無法想象的。

不給予文科偏才特殊優待,有着很現實的理由:容易滋生腐敗,也招不到什麼真正的人才

民國時期對文科偏纔可以“破格錄取”,爲什麼在今天,我們卻無法對文科偏才予以特殊優待呢?

這次自主招生收緊大背景,相信很多人心中有數。該政策啓動15年來,被曝光了許多“貓膩”、“黑幕”,已經嚴重影響了高考公平,這與高考加分收緊的思路是一致的。比如去年的“河南四家長質疑考生高考答題卡被調包”事件,當事學生之一“蘇小妹”通過北師大自主招生初審的論文被指涉嫌抄襲,她同校的另外四位同學的論文也存在同樣問題。

而文科專業,恐怕是自主招生亂象的重災區。2014年,中國人民大學暫停自主招生一年,該校招生就業處原處長蔡榮生此前因涉嫌受賄罪被批捕。人民大學的自主招生,可不主要就是文科專業?很多人指出,相比起理科競賽獎項,文科獎項更容易導致不公平,因爲主觀性太大,不好量化,而界限模糊就會滋生腐敗,並且也無法保證學生水平。

正因爲如此,有些人才認爲取消自主招生,對於真正有才華的文科生,纔是公平的做法,因爲這相當於把那些弄虛作假者佔據的名額給回收了。

這個看法當然是有道理的,而且,即便會因此“誤傷”一些有才華的文科偏才,在很多人眼裏,相比起確保“高考公平”,“誤傷”無足輕重。

而且,會不會有“誤傷”也難說。“知識分子”公號曾介紹過一項研究,試圖回答“清華、北大、人大自主招生選拔出更優秀的學生了嗎?”,結論是,首先,“家庭背景好的學生更可能獲得自主招生加分。” 其次,“因自主招生加分而進入名校的學生們無論在學業表現、社會活動能力、非認知能力,還是就業去向上,都和普通高考統招生沒有明顯差異。”

爲什麼今天的自主招生制度招不到高質量、有特色的人才,並給人以各種“黑幕”的印象,而民國時期的高校能夠有辦法招錄到一些像錢鍾書、吳晗那樣的有真才實學的文科偏才呢?

箇中的答案很複雜。就文科而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如今自主招生的文科題目,雖然也有一些看上去比較靈活的內容,比如“你喜歡生活在哪個朝代,爲什麼?”這樣的歷史題,但終究是面對數以萬計乃至幾十萬計的應試對象的,不可能出得太難。

而民國時期的高考國文科目試題,很多是需要較爲深厚的學問功底,才能應付的。比如1932年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爲清華出的國文試題,作文題是“夢遊清華園記”,這就不是一般人能應付得了的,另外還要“對對子”,對出“孫行者”的下聯——沒有足夠的文史背景,是對不出“祖沖之”、“王引之”、“韓退之”等參考答案的。而答出陳寅恪心中最佳答案“胡適之”的周祖謨,後來成了有名的語言學家。

而再往深了說,文科自主招生招不出什麼好的人才,根本上是因爲當前文科教育的失敗。不少人認爲,我國中學階段的文科教育,過於強調知識點的記誦,考試也只考這些內容。學生們並沒有真正得到人文主義的薰陶。這點到了大學也沒有什麼改觀,到社會上之後,更是沒多少人對文科的價值有太多認可,這種觀念再作用到孩子身上,又形成了下一個惡性循環。

文科並不是那麼沒有用,但我們需要調整文科教育的方針和理念

文科被瞧不起,被邊緣化,並不是我國獨有的現象。相比起數理化、金融管理等具有成熟訓練方案的學科,人文類科目就是相對抽象、主觀,其作用在今後的人生中不易直接體現。

有外國研究者指出,32%的社會科學和27%的自然科學論文從未被引用過一次——而人文學科的這一數字是82%,在中國,數字恐怕還要更高。在就業方面,文科生也往往被認爲具有劣勢。

但上述看法其實是比較表面的,學文科並不是真的那麼糟糕。有很多研究指出,文科專業所注重的能力——寫作、綜合、解決問題——正是僱主們想要的。哈佛大學的教育與經濟學副教授戴維·J·戴明2017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過去30年裏,需要所謂的軟技能和思考能力的工作,在就業和薪酬方面的增長幅度最大。

還有研究指出,文科生的一個問題是很難找到第一份工作,但是如果文科畢業生能熟練掌握社交媒體或數據分析等八項技術技能中的一項,那麼他們獲得初級職位工作機會的機率就會大幅增加。研究者還指出,“一旦首席執行官們看到文科畢業生有用,他們就會覺得自己需要更多此類人才。”

知名作者萬維鋼在其專欄中曾介紹過,美國有見識的人,是很重視“自由技藝”(Liberal Arts)類學科的,自由技藝學科,是指歷史、政治、哲學、文學藝術這些學問。通過好的訓練方法來學習這些科目,可以獲得很多複雜的、高級的軟能力,比如表達能力,探索能力,決斷和選擇的能力,傾聽、理解他人的能力,以及最爲重要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了這些能力,不愁你的職業生涯沒有後勁。美國人對這類人才的培養,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各種“文理學院”來完成的。這些學校在中國名氣不大,但在美國往往有很不錯的大學排名。

堅持人文學科教育爲主的波莫納文理學院,曾在2013福布斯大學排行榜高居第二

所以,文科並不是沒用,而是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在這方面,中國的文科教育無疑是遠遠不足的。以至於中國社會絕大多數人對文科教育都存在偏見。而人們的觀念需要慢慢扭轉。

等人們的觀念扭轉過來了,教育資源也足夠充分,且大學的自主招生權能被真正尊重,相信那個時候,文科偏才再也不會成爲被“嫌棄”的對象。

第4462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