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對於現代人來說,已經是稀疏平常,司空見慣的一件事情,不過就是用年月日等,這些時間單位,來計算時間的一種方法。原本可以大致分為三種,伊斯蘭的陰曆,也就是月亮歷 ;和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公曆,也叫陽曆,顧名思義,太陽曆法;還有,就是中國的以月亮計月份,以太陽計算年份的,強調陰陽,注重節氣實用的,陰陽曆法,也叫農曆。

一說到俺們對人類的貢獻,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四大發明。那麼,埃及這個比俺們還早至少一千年的文明呢,他們為世界留下了什麼呢?在尼羅河上暢遊,想到的就是希羅多德說的: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但是作為這樣一個古老的國家,除了金字塔,埃及還給了我們什麼,給我們現在人 到現在還在受益的東西,那就是日曆。古代埃及人通過觀察尼羅河每年固定的汛期,將埃及大概分成三個季節,平靜期,泛濫期和收穫期。尼羅河谷曾經種植了大量的糧食,觀察汛期,對於一年當中的收穫,是非常重要的。觀察汛期會發現,每年開始泛濫的時候,天上的天狼星正好出現在天空當中。所以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這樣觀察。河水最高的時候,他們就在岩石上畫一條線,河水落去,就不用畫線。後來他們發現,第二次河水又到了這高線的時候,正好是365天,而且正好天狼星又出現在同一個位置,明亮的照在大地上。所以,年的概念在這個時期就出現了,到今天我們還在用。

還是用這一句: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來讚美一下古埃及人的發明,日曆——是埃及人的贈禮。要知道到現在,俺們所用的日曆,實際上就是尼羅河的贈禮。現在的西方曆法,不過是被希臘人所採用和改動之後,又被羅馬人動了些手腳。最後隨著基督教的影響,流傳到了各地,一直沿用至今的 。

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話在全世界廣為傳播。與這句話一樣有名的另外一句話是「喝了尼羅河的水,肯定還會再到埃及」。這兩句話中都提到了尼羅河。

尼羅河(Nile)是一條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與中非地區的剛果河以及西非地區的尼日河並列非洲最大的三個河流系統。據測量數據顯示,尼羅河全長66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

2007年雖有來自巴西的學者宣稱亞馬遜河長度更勝一籌,但尚未獲得全球地理學界的普遍認同。尼羅河有兩條主要的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是尼羅河下游大多數水和營養的來源,但是白尼羅河則是兩條支流中最長的。

據史料記載,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洪水退去後,尼羅河兩岸和開羅以北到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區留下大量淤泥,天然形成了肥沃的沖積平原。這些土地十分肥沃,利於植物生長。因此,史前的強大埃及與期經濟的強大是分不開的。而強大的經濟是與農業生產密不可分的,特別是在那個農業社會時代。

埃及國土面積的95%都是沙漠,不適宜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只有尼羅河兩岸和下游的三角洲地區適合農業的發展。而這些地區完全是尼羅河夾帶的泥沙沖積而成,正因為這些地區的農業產出支撐了古埃及的強盛,孕育了古老的法老文明,也可說是尼羅河文明。因此,把埃及稱為「尼羅河的贈禮」也就不足為奇了。

埃及曆代領導人都十分重視尼羅河水資源的分配,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上臺伊始即表示,尼羅河上游國家可以玩火,但不可以玩水,否則只能兵戎相見。

尼羅河是埃及人民的母親河,在埃及工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埃及近年開發的一些新農業區所使用的也是尼羅河水資源。


全球的氣候隨著緯度分帶。在赤道,空氣被加熱上升,然後向南北緯高緯地區輸送。當熱氣流到達中緯度時,開始下降。這樣的熱氣候,會給當地造成少雨乾燥的氣候,植被不發育,從而逐漸形成沙漠。

全球於此相關的沙漠有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澳大利亞沙漠等等。這是自然現象,誰也阻擋不了。阿拉伯半島比較小,除了南端那一點點綠洲外,大部分都是沙漠。可以說,阿拉伯人能夠在七世紀興起,與南部這一點綠洲息息相關。否則,整個是貧瘠沙漠的阿拉伯,絕無可能在世界中產生那麼重大的影響。

而非洲體積大,中非地區就已經超出了沙漠去,降雨量豐沛。同時,這個地區是高原區,可以富集水,成為河流的源頭。河流要低處流,比如扎伊爾和就流往剛果。

紅海開裂後,在其兩側又噴出來不少玄武岩,地勢偏高。再往西也是個高原區,這樣在目前尼羅河這個地方,形成了一個條帶狀的低勢區。尼羅河由此形成。

可以說,如果沒有尼羅河,這個地區和撒哈拉沙漠其它地方別無二致。滾滾黃沙,淹沒一切。

尼羅河帶來的淤泥,非常富饒,也好開墾。所以,早期的埃及的農業文明就此誕生。

可是,埃及文明也幾乎就被限定在了這條狹窄的地區,在北非這個地方與外界相連。

當洲邊民族崛起以後,埃及就成了其它民族的掌中之物。關鍵是地中海和兩河流域周邊其它民族的文化也不弱勢,埃及文明,尤其是文字和宗教信仰,逐漸被淘汰,而且還更換了好幾波。以至於埃及現居住民和古埃及人幾乎毫不相關。

世間萬物可能都是如此,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尼羅河是古埃及文明的母親河,但是古埃及人也因此被鎖定在該區,最終被歷史淘汰。

相比,我們中華文明的生命力是何其的強大。


尼羅河貫穿埃及,也就是說尼羅河造就了沿岸的人民。古代還沒有打井技術,所以需要臨水而居。另外每年的洪水雖然影響著沿岸人們的生活同時也給沿岸土地帶來了豐富的營養,河水的不斷改道形成了新興的衝擊平原,有利於當地的種植,宜居形成村鎮乃至城市從而創造了古埃及的文明,在地球這個大家庭中凸顯出來。讓我們的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無論是古中國,古埃及還是巴比倫都是帶動文明的推進劑。


有河流的地方往往適宜於人居住,繁衍生息,河流沖刷出平原、耕田,給泥土以滋養,養育了人類。河流造就了四大文明古國:尼羅河造就了古埃及,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造就了古巴比倫,恆河造就了雅利安人及其之前的古印度,黃河造就了華夏文明。美洲的印加和阿茲臺克人也守河而居。道理即如此。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