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朋友們看到「279 家公司的董監、經理人、大股東、關係人等內部人,持續回補董監持股......」這樣的報導,腦海中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 ?    是看過就好,還是會加以求證 ?    這時發揮偵探精神是必要的 以下是經濟日報的內容,請未看過的朋友仔細詳閱一番

2016-09-22_115946  

2016-09-22_120059  

還記得內部人持股增加或減少的異動原因如何查詢嗎 ?  我們先看第一金的內部人持股異動事後申報表 (  下圖 ) ,在八月份第一金的董事財政部與 臺灣銀行各增加  59,249,396 股與  38,488,233  股,再加上其他內部人增加的持股約為 9.8  萬張,但重點是這些增加的持股是怎麼來的 ?  在集中市場買進的 ?  (  這才真正叫回補 ),當然不是  !  既然不是,那是...  ?   

2016-09-22_2891    

請問第一金是在何時除權及除息 ?    由下圖我們可以知道第一金除權息都在八月五日同一天,所以第一金內部人八月所增加的持股其實是除權而來的股票股利,而非從集中市場取得 (  非內部人回補 )

2016-09-22_123823  

接下來看近期新聞最火燙的兆豐金,它的內部人持股增加原因跟第一金是一樣的嗎 ?   我們來看兆豐金內部人持股異動事後申報表 (  下圖 ) ,八月份其董事臺灣銀行增加了  51,385,410 股,便是報導的 5.13  萬張,但兆豐金在八月僅除息分配現金股利而沒有配股票股利 ?  那這 5.13  萬張股票是怎麼來的 ?  也沒有在集中市場買呀 !  請再仔細往下看,原來它增加的原因只是從臺灣銀行財務部持有的兆豐金股票轉回臺灣銀行」名下持有,同公司的持股一減一增,根本就不是從集中市場上回補的

2016-09-22_2886    

最後我們來看立凱,它之所以會在八月增加 4.58  萬張是因為辦了私募 (  下圖 ) ,從立凱內部人持股異動事後申報表 的資料可以得知一家名為  KDGKinetic  的投資公司經由私募取得立凱 4.6  萬張股票,而八月份立凱另有內部人處分手上持股,所以媒體才報導增加 4.58 萬張,而私募所增加的股票只會造成股本膨脹,除非這家投資公司都不賣出手上的持股,不然長期而言對該公司的籌碼是利是弊,朋友們心中應該自有答案 !

2016-09-22_5227  

至於櫻花建、佳格、裕隆...等報導內容的其他公司內部人是否真的股權回補 ?  就請自行做功課了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