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在滑鐵盧慘敗的真相:錢

滑鐵盧戰場今貌

■文|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葉克飛

陰雨迷濛中,我駕車靠近了那座田野間的土丘。這裏是典型的比利時鄉村景緻,平整的田野沿坡起伏,細長的柏油路如緞帶般在其間蜿蜒。遠遠望去,綠色土丘呈圓錐形,上有一座雄獅雕像。

就在這片土地上,曾爆發一場影響世界進程的經典戰役——滑鐵盧之戰

滑鐵盧,一個因戰爭而著名的小鎮

滑鐵盧鎮距離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僅僅二十公里,原本無甚特色,卻因滑鐵盧戰役而世界聞名。

1815年,就是在這裏,拿破崙率領法軍與英國和普魯士聯軍展開大戰,最終法軍慘敗,“百日王朝”覆滅,這也是拿破崙一生中的最後一戰。

這一戰最深遠的影響,就是結束了英法爭霸的局面,英國迎來盛世,在19世紀主導世界。從1815年滑鐵盧戰役結束到1914年一戰爆發,歐洲迎來了相對和平的百年,也迎來了高速發展期。

在滑鐵盧博物館裏,可以見到這場戰爭的過程與細節。在紀念土丘上,可以一覽昔日戰場的風光。但如果僅有這些,很難解釋我們心中的疑問——拿破崙到底輸給了誰?

要知道,直到今天,滑鐵盧戰役仍然是個謎。一生英明神武的拿破崙,在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戰中竟然在每個環節都做出了錯誤選擇,而戰役過程中的各種偶發事件,也讓人感慨世事弄人。

前兩年有本書,名爲《滑鐵盧:四天、三支大軍和三場戰役的歷史》,作者是伯納德·康沃爾。高凌爲該書寫過一篇題爲《諸神謝幕:滑鐵盧戰役與舊歐洲的終結》的書評,其中談到,拿破崙身處的時代,既是一個復古時代,又是一個古典英雄難覓的時代。可拿破崙卻橫空出世,創造着一個個古典時代纔會有的奇蹟。在他之後,再也沒有這樣的古典英雄出現,19世紀乃至之後的時代,成爲了普通人的時代。

對於如今的我們來說,這個“普通人的時代”當然不是壞事,但古典英雄的時代難免讓我們懷想。

那麼,回到那個問題,拿破崙到底輸給了誰?也許,他輸給了錢。

國王其實很窮

在很多人的認知裏,國王都很有錢,生活奢靡,要什麼有什麼。但事實上,歐洲的國王日子並不好過。關於這個問題,《世界小史:從金錢暗流中看懂國家興衰》等書籍都有描述。

其實自從中世紀以來,歐洲的國王在財政方面就非常弱勢。雖然實行君主專制,但國王根本無法享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快感,無法享有國家財富。這是因爲王國的許多領地屬於貴族封地,國王直接管轄的土地並不多,稅收也有限。

尤其是中世紀的歐洲戰火頻頻,打仗本就最花錢,可即使國王臨時加稅,也很難得到貴族的支持,光靠自己直轄土地那點增加的稅收,哪裏能應付得了戰爭開銷?

所以,很久之前,歐洲的國王們就習慣於向商人借錢。問題是借多了,國王也沒錢還,所以常有國王宣佈破產,以一種耍賴皮的方式不償還債務。但開支要維繫,就得繼續借錢,可是因爲賴賬問題,又很難找到借款人,於是就得答應各種苛刻條件才能借到錢,算是不折不扣的惡性循環。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同樣與王室的巨大財政壓力有關。因爲歷代法國國王時有欠賬,法國民衆的稅負也相當沉重。可即使如此,法國財政仍然捉襟見肘,深陷債務危機,也因此無法繼續借錢。

到了路易十六的時代,由於此前路易十五時代參加戰爭所引發的高債務,壓力更是沉重。法國一年的財政收入,償還外債利息後就已所剩不多。

1777年,路易十六提拔瑞士銀行家雅克·內克爾擔任法國財政總監,希望利用其豐富人脈和能力,獲取瑞士金融界的幫助。但上臺後的內克爾,大刀闊斧改革讓法國陷入“有錢人更有錢,窮人更窮”局面的徵稅承包制度。遭到法國特權階層反對後,他又公佈了法國政府的財政報告,這也是世界上首次有國家公佈財政報告。報告中展示的法國王室的龐大開銷,引發了民衆的如潮批評。加之路易十六對內克爾的任免,終於引發了法國大革命。

拿破崙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錢的問題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迅速崛起於法國政壇,併成長爲歐洲最具統治力的人物。

這場崛起的原因很多,拿破崙的果決強悍,法國的紛亂時局,人們對傳統英雄的渴望,都是重要因素。還有一個現實的關鍵,則是拿破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錢的問題。

打仗確實是最花錢的事兒,不過在歐洲各國的軍費支出中,除了必須的武器、糧食和運輸等開支外,很大一部分是薪酬。而且,這個薪酬不是普通的兵餉,而是僱傭費。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歐洲各國的軍隊都由僱傭兵組成,如果不花錢,就沒有軍隊可用,這筆支出實在驚人。

拿破崙的解決辦法是在歐洲率先實行徵兵制。既然是徵兵,比起僱傭兵的費用可就降了一大截,甚至只需要個零頭。所以,法國的錢袋子寬裕了,也可以擁有更爲龐大的軍隊。

面對歐洲各國對法國大革命的恐懼,以及由此發生的聯合反法,拿破崙用徵兵制解決了問題。1793 年,法國國民公會頒佈《法國全國總動員法令》,規定18-25 歲的所有男性公民參軍。1798 年,法國頒佈了正式的徵兵制度,並擊退了反法同盟。

不過,拿破崙推行徵兵制,更多是從人手層面考慮,希望擁有更大的兵力,財政方面的受益只是附帶,或者說無心插柳。從拿破崙的人生來看,他從來都不是理財好手。

拿破崙在滑鐵盧慘敗的真相:錢

滑鐵盧之戰實況

軍費仍是拿破崙的痛

之所以說拿破崙“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錢的問題”,是因爲徵兵制只能短期省錢,卻不能長久解決問題。或者說,徵兵制可以解決防守問題,卻無法徹底解決進攻問題。

儘管拿破崙的軍隊曾馳騁歐洲,但背後的軍費問題一直是一座沉重大山。一旦涉及全歐作戰,武器、糧食和運輸的花費就是一筆天文數字,但拿破崙對此可沒有任何解決辦法。

《世界小史:從金錢暗流中看懂國家興衰》中提到,其實只要拿破崙有一點經濟頭腦,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要知道,在當時的法國附屬國中,恰恰有大名鼎鼎的荷蘭王國,王國中的阿姆斯特丹就是當時的世界金融中心。只要運作好,阿姆斯特丹就可以爲拿破崙的帝國提供足夠財源。

但拿破崙不但沒這樣做,還對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家們施以高壓,導致許多人逃往倫敦,使得倫敦成爲新的金融中心,也奠定了英國的未來。

拿破崙搞不了金融,就只能靠一些笨招。先是向領地收取賠償金,但一來杯水車薪,二來得罪人。跟着又把法屬北美殖民地以1500萬美元的低價賣給了美國,這塊土地涵蓋了當下美國的15個州,相當於美國國土面積的23%。這樣還不夠,拿破崙只能再恢復被法國大革命廢止的鹽稅。

與此同時,拿破崙最大的敵人——英國人又在靠什麼攢軍費?稅制改革、發行國債。簡直是高下立判。

其實作爲大陸國家,在大航海時代後,法國人被歐陸爭霸所牽絆,無法像英國人那樣專注海外擴張和貿易,本就失去先機。而且,因爲歐洲各國錯綜複雜的關係,法國的爭霸成本極高,回報卻低。即使以拿破崙的天縱之才,一次次帶領法國獲勝,但在與反法同盟的車輪戰面前,終究有被拖垮的一天。

相比之下,英國人的情況好得多。有數據顯示,17世紀末的一百年裏,其實法國的稅收是英國的兩倍,但在稅收之外,法國人唯一的辦法就是借款。英國人則不同,理財手段多樣,僅僅是英格蘭銀行,就比對岸的法蘭西銀行早誕生了一百多年。

拿破崙並非不知道英國人的財政優勢。他曾推行“大陸封鎖”政策,“要用陸地的力量征服海洋”,但他的“大陸封鎖”政策,固然使得英國遭遇沉重打擊,1811年的棉紡織業縮水四成,英格蘭銀行儲備金大減,但對於歐洲其他國家來說同樣是沉重打擊,以至於反法同盟日漸擴大。

失敗者卻成了戰場的中心

從財政角度來說,拿破崙的失敗簡直是必然。但我眼前的滑鐵盧,卻是以這個失敗者爲中心。

那座40米高的山丘,其實出自人造,名爲獅子丘,得名于山丘頂部那座重達28噸、面向法國的鐵鑄獅子像。據說,獅子像是以當年散落戰場的加農炮爲原料所鑄成。當年,小丘所在處是荷比軍隊將領奧蘭治親王受傷之處,1826年,荷蘭國王威廉一世下令修建紀念丘,紀念陣亡將士。

登上二百多級臺階的土丘,若非天氣不佳,肯定連布魯塞爾都可眺望。昔日血腥戰場,如今宛若童話,不僅僅滑鐵盧如此,整個歐洲都如此。

相比土丘,威靈頓紀念館就顯得毫不起眼。那棟兩層小樓曾是聯軍指揮部所在地,威靈頓將軍就是在這裏運籌帷幄,贏得了一場經典戰役。也是在這一戰後,威靈頓被授予滑鐵盧親王一世稱號,並被分封滑鐵盧周邊1083公頃的森林和土地。

不過,作爲這場戰役的勝利者,威靈頓的紀念館遠離人們關注的焦點。大多數遊客甚至根本不會去探訪,或者說,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個名字。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裏,滑鐵盧等於拿破崙。

正如雨果所說:“失敗反而把失敗者變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拿破崙彷彿比立着的拿破崙更高大”,滑鐵盧就說明了這一點。在這裏,沒有威靈頓的雕像,卻有一座拿破崙的銅像。

在土丘之下,是滑鐵盧戰役博物館,展示着各種文獻資料。博物館的最底層,是描述戰役全景的巨幅油畫。這幅高12米,長達110的環形油畫,早在1912年便在此展出。配上模擬的戰馬嘶鳴聲、槍炮聲和號角聲,確實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這場戰役後,歐洲被改變,世界也被改變。

本文爲作者獨立觀點,且不構成投資建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