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防線全線失敗,蔣介石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把電報住地上一扔,氣急敗壞地罵道:“娘希匹!敵軍、敵軍,湯恩伯是誰家的司令,是國軍司令還是敵軍司令?爲什麼只報敵軍進攻不見國軍抵抗?嗯?”他對俞濟時說:“走,‘泰康號’準備。”蔣介石要親自到上海部署淞滬決戰。

防守淞滬的國民黨部隊有羅澤闓三十七軍,劉玉章五十二軍,吳仲直七十五軍,王克俊二十一軍,顧錫九一二三軍,闕漢騫五十四軍,舒榮十二軍,王秉鉞五十一軍等部,共23個正規師72個團,加上交警、保安部隊,總兵力25萬。

淞滬地區三面環海一面臨湖,河道縱橫,水網交錯,多年來借地勢築工事,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解放軍若從東北方向來,吳淞要塞不僅鎖住長江口,而且控制寶山、嘉定、太倉、崑山諸點,使其不得過。解放軍若從西南方向來,有三道外圍防線使其難以接近市區。倘若解放軍從東北方向闖過吳淞要塞封鎖線,或從西南突破三道外圍防線,要想接近市區也是極端困難的,因爲後面還有更爲嚴密的市區防禦體系。市區防禦體系由外圍陣地、主陣地、核心陣地三層構成。

蔣介石到上海後召見湯恩伯、上海警備司令陳大慶、上海防守司令石覺。他把淞滬佈防看作斯大林格勒,要大家堅持,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戰。自己也表示願與黨國共存亡。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中心。爲達到既殲滅敵軍又能完整接管的目的,中共中央極力爭取和平解決,主張先取杭州,穩住上海等外國軍隊,待南京國民黨軍撤走後迫其起義或投降,和平接收。5月3日杭州解放。中共中央軍委致電總前委,指示上海在5月10日以前確定不要去佔,以便有10天時間做準備工作。10日後,假如湯恩伯退走即去佔領,不走即拖上十天半個月或20天或一個月再去佔領。5月7日,粟裕等向中共中央軍委報告:爲斷國民黨軍退路,擬以第二十九軍攻佔吳淞、寶山,以第三十軍攻佔嘉興、平湖、金山衛一線,預計12、13日發起攻擊。

戰鬥於5月12日打響,光是外圍爭奪就進行了幾晝夜。

上海之戰外圍爭奪十分激烈,迫近市區就越打越忙了。到5月20日,幾晝夜之間,解放軍前進200裏,奪幾縣城,南北兩路進攻部隊分別經由楊涇、尹橋、虹橋、龍華路、徐家彙、梵王渡、萬國公墓、中山西路、滬杭路,逼進主陣地,鉗制了吳淞要塞。

蔣介石原以爲淞滬之戰一打響,美國便不會再袖手旁觀了。然則幾晝夜的殊死戰鬥過去了,外圍陣地盡失,美國那邊仍無動靜。宋美齡從華盛頓傳到溪口的信息越來越令人失望,不但國會不同意“繼續捲入”,連“院外援華集團”也灰溜溜地躲到一邊很少露面了。當此危急之秋,蔣介石要夫人盡最後努力,並做出準確判斷肯定答覆,時間不允許再拖了。宋美齡回答說:“最後努力已經盡過多次了,華盛頓拒絕考慮我們的任何意見。他們不會爲上海之棄守而操心了。現在能夠爲之操心的唯有我們自己。願上帝保佑。”

“出賣!出賣!我早曉得這個朋友是靠不住的。”蔣介石大失所望,向俞濟時說,“淞滬決戰已經沒有意義了。”

俞濟時大爲震驚,所謂沒有意義即是準備放棄淞滬,對俞來說,這簡直難以想象。俞濟時不甘心:“三道外圍防線丟了還有三道市區防線,外圍打得那麼好,共軍是承受不起繼續消耗下去的。”

“即使能打上三個月甚至半年,孤單的一個上海,又有什麼作爲呢。共軍經受不起消耗,我們更經受不起。留下這20萬精銳種子,開到臺灣去繁衍生息。來日方長,退爲上策。”

5月21日湯恩伯報告:“對外航空中斷、國際電臺停機,敵軍遠程炮試圖封鎖海道。”蔣介石終於正式下令放棄淞滬,對湯恩伯說:“你第一階段任務完成出色,對黨國有功。因情勢變化,即刻作戰略撤退,把20萬精銳帶到臺灣便是一大功勳。”

儘管湯恩伯在下令撤出南京的時候便已有了撤離上海的準備,可船少人多,還是得邊打邊撤。邊打邊撤,首先碰到的是誰打誰撤,哪個先撤哪個後撤。國民黨內部一遇到這類問題,門閥派系這個毒瘤就要發作了。

自家先亂,無心拒敵,解放軍趁便逼近核心陣地,撤退工作一發亂得不可收拾。通往碼頭的道路全部堵塞。碼頭上更是混亂不堪,該登艦的部隊尚未到,不該登艦的部隊先上去了;應予保障的戰鬥人員還在整裝待命,不該離開原地的後勤分隊非戰鬥人員捷足先登了;不準一個眷屬登艦,卻有許多太太穿上校尉軍裝大模大樣地上去了。有的艦船不待滿員慌忙開走,有的艦船已經超載還在繼續上人。有的艦船剛一起錨便翻沉港口,有的艦船開到外海才發覺燃料不足,又掉頭回來添煤……

淞滬大撤退從5月22日開始,解放軍的最後總攻擊於20日發動,25日在市中心跑馬廳會師。當晚,在通明的路燈照耀下插進國民黨殘存不多的幾個陣地,同時打進吳淞要塞。

5月26日,掩護撤退的總指揮劉義昌在蘇州河畔的一座樓裏接受解放軍條件,下令繳械。

蔣介石的淞滬決戰草草收場,湯恩伯的第二階段任務也告完成,20萬官兵只有4萬運到臺灣。6月1日,解放軍第二十五軍由吳淞起渡,登上崇明島,國民黨軍隊3700餘人投降。2日,解放全島,上海戰役結束。

來源:何虎生主編的《建國的那些人與事——旭日東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