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創板

與覈準制相比,科創板試行的註冊制在上市條件上更具包容性,但上市公司的價值還是由投資者來“投票”決定。

截至3月29日,已有4批共計28家企業的科創板IPO申請獲得上交所受理。隨着科創板IPO項目的陸續公佈,擬上市企業的含金量備受市場關注。針對“候考生”良莠不齊的現象,投資者應從覈準制的監管思路中跳出來,以註冊制的標準來理解科創板的受理和審覈流程,並對科創板上市公司的質量和投資價值給予更爲理性的判斷。

首先,科創板的上市定位是擁有核心技術的科技創新企業,重點推薦擁有強大研發體系和持續創新能力的新興優質企業,優先支持符合市場預期和國家戰略的核心技術企業,以推動資本市場和高新科技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在受理階段,交易所僅對企業所在產業、主營業務、申請文件齊備性、中介機構資質等內容進行形式上的審查。從已公佈的企業名單及簡介來看,28家公司所處行業基本滿足了證監會提出的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要求。

根據相關制度的規定,要實現科創板上市,還須經過交易所審覈、上市委員會會議審議、報送證監會、證監會註冊、發行上市等多個環節的檢驗。目前已獲受理的28家“候考生”能否順利通過考試,目前尚未可知;現已獲得受理的擬上市公司的質量也無法代表科創板IPO企業的整體水平。

從當前已獲受理的28家企業來看,利潤最高的接近4億元,最低的不到2000萬元,規模和效益參差不齊,大多數難以達到主板上市標準,也有部分企業是從新三板轉移到科創板。招股說明書顯示,28家申報企業的隱含市盈率均高於20倍,其中有3家企業的隱含市盈率分別高達110.09倍、256.90倍和379.72倍。由此可見,在相對寬鬆的申報條件下,企業融資的額度和預期估值並沒有進行相應調減,一方面體現了註冊制的包容性,另一方面也對投資者的判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與覈準制相比,科創板試行的註冊制在上市條件上更具包容性,設置了多套標準,對營業收入、淨利潤等財務指標的要求也有所放寬,甚至允許部分企業在尚未盈利的情形下上市。另外,科創板重點關注近3年累計研發投入佔比、盈利前瞻性和產業發展趨勢等面向未來的核心發展潛力,將考察企業上市的重點從原來的現有企業規模轉移到未來的核心技術突破方面,爲那些具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的企業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融資環境和價格形成機制。最終,上市公司的價值還是由投資者來“投票”決定。

筆者認爲,在更具包容性和差異性的註冊制下,投資者應主動調整市場心態,謹慎應對多樣性的投資選擇,加深對企業信息的瞭解,充分利用以信息披露爲核心的審覈問詢制度,通過關注企業的整體發展情況, 在價值量化的基礎上給予理性估值,推進股票的合理定價。

盤和林(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