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許多人的出行計劃都要無奈被迫取消或是暫時擱置。若被問到疫情過後最想做的事是什麼,相信不少人的答案都會是來一場「說走就可以走」的旅行。有人說一段旅程中,最開心的時刻就是正式暫別工作踏上飛機的那一刻,腦海中有展開旅程的愉悅,對行程的期待以及對一切未知的好奇。
但對不少人來說,尤其現在這個非常時期,數小時甚至十數小時的機程,在飛機到達萬呎高空後,這份雀躍感便會打了一個折扣。因為不但身體會因為氣壓影響,血液循環變慢而出現腫脹感,長時間戴著口罩,皮膚也容易出現敏感、容易長暗瘡的情況。以下就來說一下在機艙內的正確護膚程序,減低機艙環境為皮膚帶來的不適感。

1. 盡量素顏上機

受機艙上氣壓的改變與低濕度影響,皮膚的皮脂腺會減少分泌油脂量,在這樣的環境中,即便是化了妝亦會很容易出油脫妝。加上化妝品成分有機會會堵塞皮脂腺,在機程內,皮膚已經會變得乾燥,甚至長暗瘡。而且,鑒於疫情嚴峻,建議在飛機上佩戴口罩。因此上機前最好先把妝容卸去,保持臉部乾淨清爽,最大程度上避免為皮膚帶來額外負擔。

2. 正確補濕

沙漠地區的平均相對濕度為 20% 左右,而機艙內的濕度則一般低於 25%,可以說機艙的乾燥程度就如置身沙漠,甚至比沙漠更為乾燥。因此不但臉部,身體其他部位,特別是外露的手部都會覺得乾燥、繃緊、出現痕癢感。許多人為求方便,會將補濕化妝水分裝進噴樽中,或是帶片裝面膜上機。但在乾燥環境中,噴霧及面膜中的水分會很快被抽乾,過程中甚至連帶皮膚表皮的水分一同被抽走,反而出現越噴越乾、敷完更乾的情況。而且,噴霧也會破壞口罩外層的纖維,減弱抗菌能力。建議口罩蓋上的皮膚,使用較清爽的護膚霜,而口罩覆蓋不到的位置,則可以選擇油潤一點的的保濕面霜,塗的時候記得不要忽略了脖子及雙手 (尤其手部皮膚會因勤洗手變得乾燥,建議洗手後馬上塗上護手霜)。

3. 做足防曬

飛機起飛達至一定高度後,失去雲層阻隔,紫外線指數會比陸地上高出許多,尤其是靠窗的位置。事實上,哈佛大學有小型研究 [1] 指,航空服務員患上皮膚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暫時學者認為和紫外線及宇宙輻射有關,但需要未來更多大型研究才能考證。不過,大家也不要忽視在飛機上防曬的重要性。紫外線除了使皮膚被曬黑,亦會加速皮膚老化,也使玫瑰痤瘡惡化。因為防曬霜需要一定時間成膜後才能發揮防曬作用,所以最好於上機前 30 分鐘於臉部及身體其他外露位置塗上防曬。除此之外,帽子、口罩、或是防曬衣都可加強防曬效果。

4. 盡量穿長袖長褲

飛機上部分位置,如餐桌、安全帶及電視螢幕等,都是細菌病毒容易匿藏的地方。在機艙內有機會感染到的傳染病,除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外,引致腸胃炎的大腸桿菌和金黃葡萄球菌也需提防,尤其它們可存活長達數天,甚至一個禮拜。雖然飛機在接載乘客後會進行清潔,但未必能完全殺滅所有細菌。加上飛機上空間完全密封,人群密集,更要小心個人衛生。因此乘坐飛機的人,尤其有傷口的,應盡量穿著長袖衫褲,務求盡量隔絕座椅上的細菌。

5. 確保有充足睡眠

睡眠對人體各個機能的休息十分重要,加上到達目的地後需要調節時差,因此在飛機上盡量休息。建議自備眼罩、耳塞、舒適的頸枕,讓自己盡可能休息得好。有些乘客因為擔心下機的時差問題,可以在上機時,服用褪黑激素 (事先要諮詢醫生),協助睡眠。如果想睡得好,不要看太多電視屏幕或手機,因為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釋放,讓我們一直保持清醒。

6. 間中要走動一下

充足睡眠固然重要,但亦不要忽視靜脈栓塞的風險,情況嚴重的話可以致命。靜脈栓塞是因為一直坐著而令血液循環不好,加上喝不夠水而令雙腳的血液變稠,使血液結塊造成栓塞。因此久不久就在走廊上走動一下,讓血液流動。本身有靜脈曲張問題、吸煙或三高的人士尤其要小心。
參考文獻:
1. Eileen McNeely et. al. Cancer prevalence among flight attendants compared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Environ Health. 2018; 17: 49.

Text: 陳筠華醫生 (Dr Lisa Chan)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卡迪夫大學實用皮膚學碩士、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皮膚學深造文憑、卡迪夫大學實用皮膚科深造文憑、香港中文大學內科醫學文憑、悉尼大學兒科文憑。現於英國卡迪夫大學醫學院擔任導師及閱卷員、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名譽臨床導師。

photo/my.o_, hwa.mi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