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和漢景帝是西漢王朝的第三和第四代君主,他們在位期間,漢朝的社會經濟不斷回複發展,物質財富有了巨量的增加,國家財政收入達到了驚人的地步,百姓生活安居樂業,後人將他們的施政治理合稱為文景之治。

案,文帝在位時間是公元前179-157年,共23年,景帝在位時間是前156-141年,共15年。文景兩代人加起來,大約是38年光景。

這38年間,漢朝也不是沒有經歷過大的動亂。其中至少有兩次匈奴的大規模入侵,分別是文帝繼位之初和即位十年前後,匈奴兩次,分別組織了十多萬騎兵的南下騷擾,據史書記載,匈奴的探子甚至南下到長安城外。可見匈奴南下之深。文帝也組織了抵禦,但是效果不佳,第一次抵禦匈奴,各路大軍還沒有調集到位,匈奴就已經擄掠完畢撤回草原了。第二次大體還是這樣。文帝很生氣,決定親自率軍進攻匈奴,結果被大臣們攔下,換成將軍們率軍追擊,可是一直追到漢的邊境,還是一個匈奴都沒追上。這次匈奴入侵就再次不了了之。這是文帝時期。當然還有一些小內亂,比如濟北王劉興居意圖造反等。這相比匈奴入侵,就小的多了。

景帝時期匈奴竟然沒有南下大規模侵擾過,只是小規模的騷擾一下邊境。但是,景帝時最大的動蕩來自內部,那就是景帝朝因為大力推行削藩而引發的七國之亂。吳楚等強國率先發難,進攻長安,在周亞夫等人的抵抗下,這次內亂被徹底平定。七國之亂持續時間一年有餘,儘管波及了當時主要的經濟繁榮地區,但好在平定迅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對漢朝的整體上的負面影響不大,反而是此後各個諸侯國勢力大為削弱,這就便利了後來漢武帝的強化中央集權政策的推行。

總體來看,文景之治主要的功業在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的繁榮、民眾生活趨於殷實。有多繁榮呢?史記的記載可謂最佳的證據:

至今上(即漢武帝)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後絀恥辱焉。

這樣的財富積累,為後來武帝的開邊戰爭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也正是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才大致有了後來武帝的一切功業。所以,後人稱讚文景之治,而不直接讚揚武帝的功業,就是這個道理。沒有前人栽樹,哪能後人乘涼?


「文景之治」發展到武帝時期,共90年左右「文景之治」,以農為本,是西漢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重要時期。

「文景之治」的開明政治鞏固了地主階級專政,舉賢良方正也擴大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基礎。為漢武帝時期的輝煌發展奠定了政治的和物質的基礎。

文景二帝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可以說如果沒有文景之治 漢武帝討伐匈奴會不會有還不一定


文景之治歷史上是38年,但發展不能前後因果分開,沒有劉邦推行「黃老無為而治」,讓民眾得到戰後修養生息,即為「政治原因動力」,何有文景之治的結果?故從劉邦到漢武實際是經歷了70年,即為政治與經濟一個社會政治經濟因果周期;到漢武帝時就開始轉變到」從文景經濟再浴火重生出新董仲舒「皇權天授」的儒學理論主導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發展,從而結束了封建社會從秦皇到漢武的「哲學量的準備階段」,也即是毛澤東所稱的「初級階段」。按社會發展歷史大辯證法都有「重複提高」支配特性,當前或為「漢武提高重複」發展時期,故研究漢武的各項改革,可發現有許多驚人社會主義的提高重複。值得研究探討,或對預測未來有所啟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