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騰是出於漢末的亂世英雄。

出身名門世家,「馬革裹屍」的漢伏波將軍馬援是其祖上。

恆帝時,其父字子碩,嘗為天水蘭幹尉。後其父失官,家道中落,因留隴西,與羌錯居。家貧無妻,遂娶羌女,生騰。騰少貧無產業,常從彰山斫材木,負販詣城市,以自供給。那馬騰,為人長八尺餘,身體洪大,面鼻雄異,而性賢厚,人多敬之。

靈帝末,涼州民及氐、羌反叛。州郡募發民中有勇力者,欲討之,馬騰在募中。州郡異之,屬為軍從事,典領部眾。討賊有功,拜軍司馬,後以功遷偏將軍,又遷徵西將軍。

初平中,馬騰拜徵東將軍。與鎮西將軍韓遂結為異姓兄弟,始甚相親,後轉以部曲相侵入,更為仇敵。騰攻遂,遂走,合眾還攻騰,殺騰妻子,連兵不解。

建安初,國家綱紀殆弛,乃使司隸校尉鍾繇、涼州牧韋端和解。徵騰還屯槐裏,轉拜為前將軍,假節,封槐裏侯。

馬騰北備胡寇,東備白騎,待士進賢,矜救民命,三輔甚安愛之。

建安十五年,徵為衛尉,馬騰自見年老,遂入宿衛。

馬騰的帶職履歷表映射出一個大漢亂世殺出的忠臣。


謝邀

不知為什麼,一看到三國時的馬騰、韓遂等割據西北涼州勢力,便會聯想起近代民國時期馬鴻逵、馬步芳等軍閥派系。

這些派系明面上都尊奉民國政府,掛孫文遺像,舉青天白日旗,私下裡卻都與民國政府在權益上動不動擺擺小算盤,糾扯不讓。想與中央要點錢糧時,諂個媚鞠個躬,中央想要調度插人時,又推三阻四。

中華千年歷史中,一俟亂世,西北割據勢力便會上演掛羊頭賣狗肉的劇目。算起來,馬騰、韓遂之流應該是祖師爺輩份了。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立場是尊劉抑曹,少不得多加美言蜀漢人物。與曹操做對的,被曹操害死的人物,自然更會運用到書中去。比如吉平、彌衡,都用了章節。

馬騰做為蜀漢重將馬超的父親,而且本人也確為曹操所害。羅貫中自是順勢把馬騰列到了反曹扶漢一方。描寫添加了馬騰參與了掛有劉備簽字的"誅曹衣帶詔「,後又中曹操奸計不屈而亡情節。

事實上,別說馬騰參未參與衣帶詔存疑,就是他活著時與劉備見沒見過面都不好說有與無。

馬騰在西北,先與韓遂結義共好,後兩人又分化爭勢。後來他調入中央,極大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的,是他與韓遂在權勢爭奪中處了下風,為保全自身馬家勢力,在朝庭、韓系中,做出的一種政治權衡之舉。

《三國演義》中,馬騰之死,被寫成是曹操偽詔,現調入朝庭遇難的,足不可信,一方諸候,說召來就敢來嗎?史料是,馬騰那時已在朝中任職。

絮一句,韓遂此人,其實是個梟雄級人物,有手腕有權謀,盤踞縱橫西北涼州多年,招撫或打壓當地各大小勢力很有一套,七十多歲才死。


《三國演義》真在「演義」,擁兵自重的馬騰,死於馬超惹的禍

在《三國演義》中,馬騰被描寫為效忠漢室的忠義之士,曾經兩度策劃幹掉曹操,但由於事機不密,被曹操處死。而他的兒子,正是蜀漢五虎將之一的馬超,可能是因為兒子的關係,馬騰通常被歸屬在正義的一方。

不過歷史上,馬騰真的是如此嗎?

歷史上關於馬騰的紀錄非常少,按《典略》所述,馬騰是東漢名將馬援的後裔,但到馬騰這代時已經家道中落,父親更是被剝奪官職發配隴西。馬騰的崛起,跟東漢末年西北動蕩不安有關,馬騰的母親是個羌女,馬騰身上有著羌人的血統,這使他容易獲得羌人的信任。並且相傳馬騰身高八尺,相貌堂堂,為人賢明又講信義,久而久之,吸引當地眾多羌人跟隨。

靈帝末年,邊章、韓遂等人起兵造反,馬騰亦擁兵反叛,他們組成叛軍聯盟,共推王國為主帥。後來朝廷大兵剿匪,叛軍聯盟瓦解,彼此互相攻伐,馬騰、韓遂眼看大勢不利,馬上接受招撫,又變成漢臣。董卓進京時,曾經邀請馬騰、韓遂合夥,不過他們害怕被董卓吞併,拒絕了。董卓死後,馬騰、韓遂隨即合兵攻打長安,直到朝廷拜韓遂為鎮西將軍,馬騰為徵西將軍,他們才退兵。

馬騰跟長安朝廷的關係是和戰不定,更曾與益州牧劉焉勾結,發兵攻打攻李傕、郭汜等人,戰敗才逃回涼州。馬騰、韓遂在涼州也是內鬥不止,直到鍾繇到關中後,寫信給馬騰和韓遂,陳述利害關係,兩人才同意歸順。建安十三年,馬騰和韓遂又起衝突,這次韓遂殺死馬騰的妻子,雙方在西北大戰。曹操派鍾繇、韋端前去調解,升馬騰為前將軍,封槐裏侯,勸說馬騰放棄部隊,入朝為官。

馬騰入京後,任命為衛尉,又封其子馬休為奉車都尉,馬鐵為騎都尉,其餘家屬徙往鄴城部眾轉由庶子馬超統領。然而,建安十六年,曹操命鍾繇、夏侯淵進攻張魯。由於經過馬超的地盤,使其懷疑這是曹操假道伐虢,於是與韓遂聯合舉兵造反。馬超戰敗後,馬騰被其連累,曹操誅殺馬騰、馬休與馬鐵,以及其餘家屬二百餘人,輝煌一時的馬氏家族,只剩下馬超與馬岱。

回顧馬騰的生平,非常清楚,馬騰纔不是什麼漢室忠臣。馬騰就是反賊,擁兵自重的軍閥,朝廷強時則臣服,朝廷弱則挑戰,這些小軍閥,正是三國混亂的根源。而且馬騰也不是捍衛漢室而被曹操處死,是他的兒子馬超不願降服曹操,這才連累父親,可以說,他是被自己的兒子給坑了。

馬超是庶子,我猜,他們關係大概不好,馬超才會這樣坑爹。當然,這是八卦了哈。


真實歷史上的馬騰不是漢室的忠臣,僅僅是割據一方的軍閥而已。

馬騰小的時候家裡很貧困,曾經砍柴為生。後來因為作戰勇猛一步步爬到了徵東將軍的地位。馬騰並沒有明目張膽的反過曹操,反而在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時,命兒子馬超幫助曹操擊敗了幷州的高幹。

後來馬騰和西涼的另一位軍閥韓遂反目成仇(兩人本為異姓兄弟),韓遂殺死了馬騰的妻子和兒女,於是兩人相互攻伐。在鍾繇和韋端的調解下,馬騰和韓遂和解,但是馬騰也許是厭倦了西涼混亂的軍旅生涯,最後決定入朝為官。

曹操拜馬騰為衛尉,位列九卿之一,馬騰於是就帶著全家二百餘口人到了朝廷裏開始享清福了。

然而,馬超聯合韓遂反叛,曹操知道後下令扣押馬騰全家,接著曹操就率軍出兵西涼平定了馬超。在曹操回到鄴城後,就下令斬殺了馬騰全家老少二百餘口。

馬騰算是三國時期「被坑爹」的典型代表,就好比「我爸是李剛」裏的那個李剛一樣,被兒子坑死。


漢代的西涼應該算是地處蠻荒吧?到底是不是真的聽從中央指揮?《三國演義》中的馬騰並沒有在漢室危如累卵時及時出手,除了衣帶詔有他的名字,只在後董卓時代出現一次,也只是他兒子馬超陣斬王方,活捉李蒙,為這員三國中期的猛將出場開了個頭,亮了個相。沒多久馬騰又銷聲匿跡,回到西涼過他的逍遙自在生活了。

再出場的時候,被曹操殺掉,結束了不為現代人知的一生。

說他是忠臣,主上危難卻不能及時想對策救援。說他是奸臣,他又奉衣帶詔除賊未遂。這個是很矛盾的,無法界定。但是不能說他沒有和董卓對面硬扛就不是忠臣,想做奸臣,也就沒必要在鋤奸名單上簽字,提著腦袋跑去湊數了,亦或者簽名之後跑去舉報,都可以為自己洗清幹係。可他從始至終沒有那麼做,說明對君主還是很忠心的。至於為什麼不第一時間發兵救主,也只能說是他救援不力。


馬騰應該算是忠誠。

作為地方諸侯,到中央來擔任衛尉,怎麼也是忠於中央政權的。


答:馬騰作為鎮守涼州地區的邊關將領,對穩定後漢三國時期的邊關秩序,處進中央政府對邊境地區的掌控、融合少數民族,都發揮了不可替代作用!

為此,曹操給予他非常優厚的待遇,獲得了朝廷的認可,不失為漢室忠臣。


東漢末年,羣雄割據,馬騰是西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馬騰,馬超父子韓遂割據一方,佔據西涼,演義中,十八路諸候討董卓,正史記載十三路,袁紹,袁術,韓馥,橋瑁,孔融,曹操,孫堅等共十三路,沒有馬騰父子,也沒有徐州牧陶謙,可見,馬騰不是忠於漢室的忠臣,衣帶詔密謀,馬騰圖謀除掉曹操沒有成功 逃回西涼,後被曹操謀士獻計招回許都軟禁,後來馬超造反擁兵自重,曹操滅馬騰滿門三百餘口,僅馬岱逃走,也可以說,馬超坑害馬騰滿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