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發鎖

沒有謎的歷史是索然無味的歷史。

國際國內,包括國共雙方諸多人士,都在認真探討與研究一個不可思議的課題:3年前如此強大且有美國支撐的國民黨,爲什麼就被弱小的共產黨打倒了,而且倒得如此之快捷、之徹底?

世界兩強的美國人沒有料到,蘇聯人也未料到,甚至當事的國共兩黨也不曾料到。內戰之初,雄心勃勃的蔣介石消滅共產黨的時間表爲“6個月”;內戰一年後,毛澤東的時間表爲“對蔣介石的鬥爭,計劃用5年時間來解決”(小河會議)。

懷着極大興趣的人們甚至將其當作斯芬克思之謎來研究。斯芬克思,智慧的象徵,見於希臘神話的獅身人面怪物,愛以謎語難人。換言之,研究者們把這個議題當作智慧之謎底來破解。

共產黨的勝利與國民黨的失敗自東北開始,所以林彪的看法至關重要。林彪是個謹言的人,那還是北平和平解放以後,林彪、聶榮臻與傅作義坐在一張飯桌上,也許是多飲了幾杯酒,傅作義將藏在心中的疑問掏了出來:“林將軍,你歲數比我小,經歷也不如我,爲什麼是你勝利而不是我勝利?”

林彪回答得也很直爽:“傅將軍,戰爭的最終勝負不取決於哪個人,重要的是人心向背。華北這場戰爭,即使不由我林彪指揮,國民黨軍隊也是要失敗的。”

人心向背,決定戰爭勝負。華北如此,東北也是如此,全國自然還是如此。那麼,人心爲什麼面向着共產黨,而背向國民黨呢?

三年前,尤其是抗戰勝利後,國民黨領袖蔣介石的威望如日中天,抗戰8年來,蔣介石已經3次上了《時代》封面,被該刊譽稱爲“勝利的頭號建築師,如今和平的第一個希望所在”。不僅美國人支持他,蘇聯政府也公開支持他。

解放戰爭時期人心向背之謎

蔣介石與宋美齡

1946年5月,蔣介石、宋美齡夫婦自重慶還都南京,抵達時“自飛機場至市內,市民夾道,肩摩踵接”,爭睹領袖風采,氣氛空前。

那時率先打入長春的國民黨軍受到了人民羣衆熱烈歡迎,涌現了一大批倍感榮耀的“光復新娘”。

而此前進入長春的八路軍,由於衣衫襤褸,被稱爲“穿二尺半大棉襖的”,並未受到人們的歡迎與親近。街上出了偷的、搶的,多半會以爲是八路乾的。甚至在林彪的部隊敗退松花江北時,竟然出現了羣人歡呼的場景。

曾幾何時,民心卻悄然發生了變化。從哪兒開始的呢?

千百年來,老百姓厭倦流血與死亡。而流血與死亡最直接的方式是戰爭。換言之,老百姓厭倦戰爭。

經過十四年抗戰,3500萬同胞血灑於炮火,沒有任何願望比停止戰爭休養生息再強烈的了。那一刻,誰能讓老百姓安全地過活,老百姓自然心向誰。毛澤東放棄國共多年宿仇,懷着巨大的誠意,冒着身家性命之險去了重慶,爲的是談判和平,爲的是爭取4萬萬普通百姓那個起碼的和平生存願望。4萬萬百姓自然看在了眼裏。

遺憾的是,擁有中國最強大武裝的最高領袖蔣介石卻陷入迷途。不認爲最有力量的是普通的老百姓,以其400萬軍隊爲選民,以美式飛機大炮爲選票,將4萬萬人民重新推入了流血與死亡的戰爭。

在這場以暴力反抗暴力的戰爭中,人們的心願自然轉向了那個最不正統且被政府稱之爲“匪”,但卻能給老百姓帶來永久和平的殘旅弱軍一邊。

老百姓很快發現,跟着共產黨以暴反暴,不僅能獲得永久和平的生存環境,而且能夠獲得比前政府更多更大的實惠——土地。

“打土豪,分田地”曾經是共產黨號召百姓的一種響亮口號。到了1947年9月13日,中共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把給百姓的實惠法律化,而此前國民政府土地改革從未超越實驗階段。

老百姓最有良心,最懂知恩圖報。你給他們一分好處,他們會給以十分還報於你。你給了他們永遠消滅戰爭的生存環境,儘管以暴制暴的戰爭進行中還是一種憧憬,他們就會爲了這種憧憬以命相報;儘管共產黨還很窮,就因爲你給了他們土地的實惠,他們就可以勒緊褲帶把土地上的收穫先給你使用。

老百姓的眼睛最雪亮。一個以洗劫老百姓手裏僅有的黃金、白銀、外幣的金圓券改革,一個以“安貧”爲出發點的公債發行。數月便見到端倪;一文不值的金圓券已成爲煮釜之薪,而共產黨之公債卻成了搶手貨。

不僅在軍事戰場上,即便在經濟戰場上的國共爭鬥,人心的向背仍然是勝負的決定因素。戰爭,從某種意義上打的是經濟基礎,億萬升斗小民心甘情願獻出僅有的涓涓細流,彙集起來必成“波濤洶涌”之巨浪,那正統的逆流一定會被奔騰向前的江河吞沒於無形。

一個共同的看法,包括國共兩黨、中外各界、上下官民一致認爲,國民黨迅速失敗源於全面腐敗。

全面深度的腐敗,造成了國民黨軍驕奢淫逸,上下離心,軍無鬥志。而腐敗又是制度造成的:蔣家王朝——“另一個軍閥”與其他次軍閥、準軍閥,這種形式上統一,實質上是一種“分而治之”的社會制度與統治架構。各個軍閥爲了自己的利益絕對不會真正地融爲一個整體。尤其在保護各自利益,或爭取利益最大化時,一定會與最大的“股東”分道揚鑣。

與國民黨截然相反,並在廣大人民眼中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共產黨的極其廉潔。共產黨作爲一個政治集團,與國民黨尤其四大家族的最大區別是沒有自己的集團利益和個人資產。這始於紅軍時期,毛澤東的“指揮所常常設在破舊的大廟裏,大廟的神龕下鋪着稻草……他的身上生了成羣的蝨子,他常常研究戰術,身上咬得不行,就把衣服脫下來,捉蝨子,一邊捉,一邊發表意見。有時候警衛員幫助他捉蝨子”。

解放戰爭時期人心向背之謎

毛澤東在鄭州邙山

到了陝北延安,已成爲共產黨領袖的毛澤東時常爲抗大學員做報告,人們或許不記得他報告中講了些什麼,但他那雙膝帶補丁的褲子的相片,中國普通的老百姓卻永遠忘不了。抗戰勝利後,已經擁有近億人口、百萬軍隊的統帥毛澤東,去重慶談判那套可以出席正式場合的行頭卻是現置辦的,那頂盔式帽也是借的。

老百姓人心相背就這麼簡單地產生了。

作爲大黨大軍的領袖,蔣介石與毛澤東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愛才如命。尤其是優秀的軍事幹才,必鍾愛保護並破格任用。但兩人有明顯不同的愛法:蔣介石愛才護才用才率性得無底線,毛澤東則有嚴格的原則底線。毛澤東人才觀的底線是對人民羣衆的態度。

說到國共東北爭奪戰勝敗的成因,美國著名學者胡素珊認爲,國共兩黨在人才方面的政策盈虧起了相當作用。

毛澤東則乘勢把蔣介石憎恨的、不屑的、雜牌(非黃埔)的、地方的所有派別人士、普通民衆及社會力量,統統團結吸納到共產黨的周圍與民族大家庭中來,貌似強大正統的蔣介石及中央政府很快地陷入“十分之九”的反對力量之下——西楚霸王項羽式的孤家寡人境地。

應當承認,蔣介石與毛澤東都是意志超強、百折不撓的巨人,但從思想的深度與高度比較,遜色的蔣介石不敵卓越的毛澤東。

蔣介石的悲劇在於思想的驕傲自大與理論的盲目。他自以爲可以主宰一切,不把人民的和平意願當回事,不把人民的起碼生存利益放在眼裏,以功臣自居,肆意劫掠抗戰勝利果實,犯了李自成式的錯誤,走向了人民的反面。

而他的對手毛澤東恰恰在他的反面贏得了人心。或者用外國人通行的說法,斯芬克思的謎底便是,蔣介石悖逆民心的錯誤,送給了毛澤東獲得民心的機會。

節選自《圍困長春》,有刪減。標題爲編者所加。

解放戰爭時期人心向背之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