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為不屬於「知乎野生理財專家」,於是強答一發。

經歷背景相關:我做過上市銀行北京管理部(分行級)私人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的負責人3年,帶過分行的業務團隊,以及管理下屬幾十家支行幾百人理財團隊的業務線,除了銷售總行安排的各種私人銀行產品外,還主導設計並引入過各種理財產品、私募基金、信託計劃等產品,算是既做過債權非標、陽光私募等項目,又帶過銷售團隊直接服務過私人銀行客戶。近兩年從「在行」裏也開過財富管理相應的話題,曾經被近百個高凈值家庭付費諮詢過,目前也開了一家自己的私募基金,做二級市場投資,以及高凈值家庭資產配置服務,接觸過各種各樣收入來源和投資偏好的高凈值家庭,在這方面多少有點心得,借這個話題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資產配置是在幹什麼?

資產配置是做事方法,在選擇做事方法前,最重要的是理清最終目的,我認為資產配置的目的只有一個:「調整風險,賺更多的錢」。資產配置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為了配置而配置是錯的。每個人都該想明白,自己想達到多長時間賺多少錢的目的,在不同的目的下,資產配置手段是完全不同的,試圖用統一的配置方法論去解決不同家庭的實際問題,如同雞同鴨講,毫無意義。

為達到不同的收益目的,不同的人根據自身的財富狀況和投資偏好選擇了不同的手段,在採用不同的手段前,想清楚主要矛盾最重要,主要矛盾就是佔你財富最大比例的資金你到底怎麼用,這個決定性的影響了你的資產配置結果。至於佔你資金非常小比例的那些投資,完全影響甚微,次要矛盾並不緊要。

舉個例子:甲乙丙各有1000萬資產,甲花800萬首付貸款買了2000萬的房產;乙買了800萬年收益6-8%/年的債權固收類信託計劃;丙買了400萬定向增發基金+400萬二級市場基金。在真實的未來還未發生之前,這三個人組合絕大部分的收益特性和波動特性我就已經知道了,不必糾結每個人剩餘的20%資金怎麼投資怎麼細化分配,那對整體組合收益影響甚微。

二、講講資產配置的實務狀況

從實際接觸各種高凈值家庭的經驗來看,不同家庭出於收入性質不同從而造成的投資偏好不同是最為明顯的,不同情況的家庭所需求的「資產配置手段」也完全不同。

雖然你問的是1000萬以上如何配置,1000萬以下的情況我也簡單說一下。

100萬以下現金資產對應著最普通的上班族或年輕人。基本就是買銀行理財、P2P、炒股票/期貨、買股票/債券公募基金,投資工具既有限目標也單一,不細說。

100-500萬現金資產屬於典型中產,要不就是積累了一些年的收入,要不就是小企業主有了一點現金結餘,要不就是剛賣過房子,這些情況下,考慮自住/投資性住房的人是最多的,國內實際的情況絕大部分中產的核心資產都在房子上,所謂的資產配置,往往是絕大部分現金+1-2倍房貸槓桿都在房產,300萬的凈資產對應著至少500-800萬的房產總資產,這個情況下絕大多數人其實奢談複雜資產配置,因為你的主要矛盾就是房價漲跌,其他剩餘現金對你的家庭資產波動影響甚微。

300-1000萬現金資產的人,是否繼續買房換房,還是留出一大部分資金做金融性投資,這就已經開始是個問題了,這類人要不是中小企業主,要不是高收入企業中高管理層,往往家裡已經有了至少2-3套房,如果不繼續買房的話,金融類的投資工具和策略就開始多起來了。除了上面說過的那些100萬以下的方式,私募類方式(單筆100萬以上)的固定收益信託類產品、二級市場私募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定向增發/併購基金、對沖基金、境外房產/股權/債券產品,都成為了這類投資者的新玩具,在付出了平均2%/年的管理費和20%的業績分成後,這些人的金融資產風險特性已經開始多元化起來,隨著不同的資產比例,達到了整體組合大約5-30%/年的收益結果,組合間收益的差距,最主要的還是取決於你投資比例最大的那一兩類資產,到底是否選擇到了正確的時機和正確的產品。

500萬以上現金資產的家庭,其實才談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分散配置,因為私募類產品才能提供遠多於公募產品的多種多樣策略,而私募類產品都是100萬起的,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若你只有不到300萬,沒法放在好幾個籃子。

1000-3000萬現金資產的人(終於說到正題),基本已是企業主或超高收入的職業人士了,這個財富狀況下,買房基本已經成為次要矛盾,這個財富狀況其實是用金融類工具進行一定程度分散的資產配置最核心的高凈值人羣,也是各傢俬人銀行/理財師們最關注的核心用戶。

這類人在金融類產品投資偏好上分化是比較大的:

保守一些的,通常真的就是絕大部分錢都買4-5%/年的銀行理財,甚至2-4%/年的定期存款/國債。整體組合的回報基本就是4-5%/年左右,這種人要不就是真的很保守怕損失;要不就是這些現金資產根本是他自身資產的小部分,核心資產在於巨大的企業價值,這一兩千萬的收益根本沒所謂-次要矛盾。

主流常見的,大部分比例配置在債權非標類信託/基金資管等取得6-8%/年(2017年的利率情況)的收益,小部分根據銷售(理財師們)推薦的當年熱點投向於二級市場私募/股權投資/對沖基金/海外配置等獲得浮動收益,浮動收益多半是虧,因為銷售導向下什麼策略火賣什麼,而什麼策略當下火往往未來賠錢。所以這部分人考慮了衝動性的浮動收益虧損後,真正組合的收益基本也就是在3-6%這個水平,個別自身水平高/自身運氣好/遇到專業水平高的銷售人員的人,組合收益能達到6-10%這個水平,很難更高了,因為大部分錢都錨定在6-8%這個固收區間了。

激進一點的,大部分配置在二級市場/股權投資/對沖基金/海外配置等,小部分投債權非標,那組合收益基本就是-10%/年到+30%/年不等,即相當於差點的5年累計賠40%,好點的5年累計掙3倍。好與壞這個也主要取決於是否自身水平高/自身運氣好/遇到專業水平高的銷售人員。

另有一小部分這個財富規模的人是靠多年股票/期貨投資積累的,這些人大部分資產自己就打理了,不用我們教他如何資產配置。

3000萬以上現金資產的人,絕大部分身家都是幾億起,這些人的收入來源一定是股權性資產,要不就是創業多年,要不就是上市公司小股東/大股東。我不排除這些人裡面有一些還在繼續用現成的金融類工具做分散配置,但這種配置對於他們的財富而言真的也只是一個次要矛盾了,採用現成金融產品做投資,收益如何對他們主要只有興緻高低上的價值,實際上對於資產增值效果有限,因為他的核心資產真的已經不是這區區幾千萬現金了。

這類人基本分兩種:

第一種是他還在繼續做企業,有繼續賺大錢的雄心,手頭空餘出幾千萬-一兩億現金,那他最感興趣的不是「產品」,而是「項目」,這兩個詞的重大區別,你如果真的在私銀領域跟這類客戶接觸得多了自然能意會。由於一定是風險偏好非常高的人才配當創業者,而他又成功了,所以體現在投資方面一般都比較激進,他們的絕大部分資產已經不滿足於購買現成的金融產品,還要繳納那麼多管理費不說,最重要的是自己對「項目」本身沒有掌控感(雖然這種所謂的掌控感其實往往只是他們的幻想而已),所以其實他們更喜歡的是獨立或聯合發起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有可能是定向增發的劣後級,有可能是某個地產基金的股權投資,有可能是成為某風險投資基金的核心LP,不一而足,但絕大部分「項目」的核心收益來源實質是股權類收益,做區區10%以下的收益遠遠不能滿足他們對收益的渴望,因為他們的投資參照系是自己創業多年每年自己企業至少30-50%以上成長的成功經歷,低於20%/年的投資「項目」基本無法打動他們做重大投資。對於這類客戶,其實核心並不是傳統意義上「財富管理」對應的銷售能力,而是本質上基於投資銀行性質的金融工具創設能力和投資機會把握能力。這種情況下你認為他是資產配置麼?我認為依然是,因為表面上看起來他並沒有把現金資產「分散」、「什麼都做點」,但實際上他的目的其實是比很多幾百萬資金的人更明確的:把握主要矛盾,賺取自己想要的高回報。

第二種是實體企業已經賣了,或者創業十幾二十年,企業已經被併購,自己也想退休了,拿了一大筆錢,那就真的遠不止3000萬這個數了,至少現金/股權對價在幾個億,在這個財富量級下,通過現成的金融產品投資其實對他們意義已經不大了,無論整體組合的收益是5%也好,還是10%也好,其實他們早都已經不需要財富的增值,保住自己在社會上的對標經濟地位纔是當務之急。因此這類人很多選擇了把資產轉移海外,哪怕是購買境外保險這種實際上收益並不高的做法,在他們來說其實也無所謂的:「收益低點算什麼,老子3個億一年掙1%都能有300萬,你辛辛苦苦幹一輩子能掙到嗎?「這類投資者在境內的資產配置需求其實也只是興趣為主,對投資回報的要求其實沒那麼高,即使拿出一兩千萬玩玩風險大的投資方式,也就折損個總資產的小部分,在整體資產的組合考量下真的也就那麼回事。

至於身家已經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財富榜級富豪,本話題答案們討論的這些資產配置,真的也是更無所謂了,這類人其實更多關注的是企業本身的成長,企業價值就是對他而言最核心的資產配置,他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配置主要精力會放在探討到底要不要再買一塊地、再開一個廠、再進入一個新行業、再開拓一個新市場。至於個人理財,什麼錢不錢的,足夠一輩子也花不完的幾億塊早就留好了行嗎?銷售們如果機緣巧合能有一個這樣的客戶,好好哄哄他們,隨便給你漏出一滴水,就足夠讓你大大賺一筆。這類人心中的資產配置已經完全不是所謂的金融投資能解決的問題了,我覺得沒必要探討。

三、說說我自己的資產配置理念

我在上面已經跟大家介紹過各類財富狀況的客戶對於資產配置的不同需求了,就我而言,我認為一般的財富管理/資產管理從業者,用資產配置的理念,去服務有強烈尋求資產配置服務需求的客戶羣,纔是重要的。買房子在我這不討論,因為這不是金融從業者的活兒,我覺得買房這個事挺好的,但客戶想諮詢出門找鏈家更合適。這樣看下來的話:

300萬以下現金資產的不是核心人羣,先把房子買夠了再說吧。

3000萬現金以上的人羣需求,核心尋求的是投資銀行能力,需要有創設金融產品,發起投資項目的能力,或者至少要有穩定合作的一手項目來源方,才比較適合服務於這樣的人羣,鑒於不同的投資項目分析方法說來話長,需要個別項目具體分析,這裡我也不多做討論,感興趣可以單聊。對於這類人羣而言,海外資產轉移這些也是很重要的內容,但海外配置也好,境外保險也好,顯然早已不是簡單的財務性需求,收益要求真的並不那麼明顯,我不認為討論這些本質上是為了防破落的需求有收益性價值。當然這類人羣通常也會把一部分錢(通常幾千萬以內的規模)拿出來做金融投資類的資產配置,雖然說這部分金融投資方式進行資產配置的錢並不是他的資產配置主要矛盾,但如果非要說就這部分錢優化一下的話,我認為也還是有一點意義的,那我們也放在如下內容裏進行討論。

300-3000萬現金資產的是核心人羣,這類人已經開始可以採取私募類工具為主的多元化策略,進行風格相對多元的資產配置手段,在相對成功配置的情況下,達到5-30%/年複利的組合回報水平:

5%/年相當於五年賺28%,十年賺63%;

8%/年相當於五年賺47%,十年賺1.2倍;

10%/年相當於五年賺61%,十年賺1.6倍;

20%/年相當於五年賺1.5倍,十年賺5.2倍;

30%/年相當於五年賺2.7倍,十年賺13.8倍。

一般意義上的金融投資,根據不同組合偏好的特性規劃,是有可能達到以上的各類水平的。這是我們進行金融投資意義上的資產配置最重要的收益區域。

戰略的確定

從資產配置戰略上,第一步應該確定你希望達到的收益目標,才能選擇相應的手段去配合。如果你做反了,先關注具體手段,再聽天由命等結果,你的收益目標一定偏離,多半藥丸適得其反。

簡單來說,在幾百萬到數千萬現金資產組合情況下,以金融產品或自行投資金融市場為主進行投資,不同的組合收益區間和相應戰略手段相當於:

5%/年,千萬別費那勁動腦子,全配銀行理財之類的債權就可以了

5-10%/年,家庭配置的主流區間,100萬以上的信託等固收債權為主,輔以30-50%為上限的股票、基金、股權等浮動收益,浮動收益部分需要恰當的擇時與選產品戰術纔可以達到8-10%左右的結果,否則就絕大部分投債權固收,獲取5-8%左右的較低迴報。

10-20%/年,明顯超越增值的收益區間,至少80%-100%為上限的股票、基金、股權等浮動收益,在各類浮動收益市場均沒有回報機會的時候用債權項目做過渡。需要比較明智的投資能力和擇時擇項目能力,一般投資者如果沒有豐富的經驗,或有非常優秀的金融投資人員輔助,已經比較難以達到。

20-30%/年,跨越性成長的投資方式,不斷地接近全倉做股票、基金、股權投資,把握核心的每一輪大機會,除非毫無選擇否則基本不投普通意義上的債權。這需要很重的風險頭寸以及很高的投資水平,需要明顯的高學習成本,以及較大回撤的風險。舉例而言,就我自己的情況,是選擇了去獲取20-30%這個收益區間的,這意味著我將全部現金資產申購在了我自己的證券類私募基金裏,並希望就投資部分獲得20-30%/年(即很多投資者夢想中的五年三倍/十年十倍)的複合回報。但這背後是我(自認為)有多年的多市場投資經驗,金融學歷背景和相關工作經歷,較高的歷史投資收益,能承受很大回撤的心理準備。但這一系列要求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既不現實也無必要,我不認為這是一般家庭適合的方式。

30%以上,再見。

戰術的選擇

如果你已經把收益目標和相應的長期資產配置戰略決定了(戰略部分認真想想還是能想明白的),那麼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真正困難的地方在於戰術上對於浮動收益類產品的擇時和策略選擇。

對於浮動收益類產品的擇時和各策略選擇無疑是困難的,絕大部分人對浮動收益的擇時都是與市場未來賺錢潛力正相反的,出於不懂各市場的週期特點和估值基礎,絕大多數人的買入方式是採取什麼策略過去漲得多就買什麼,但過去漲得多往往意味著未來收益很差甚至開始下跌,而買入過去下跌未來可能上漲的策略,絕大多數人因為並不瞭解科學的估值方法,也並達不到這個效果。

但如果說因此就認為擇時和選策略沒有意義,我也完全不贊同。道理很簡單:中國跟美國不一樣,市場很不理智,市場週期性又非常明顯,而各市場長期看又總體向上,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市場的週期特性和估值方法,在長期來看也能佔據非常明顯的投資優勢。這個內容說來話長,各個市場策略的收益波動區間、週期特性和估值方法也不盡相同,我不指望在這篇文裏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

四、常見的誤導和誤區

常見誤導情況

井底之蛙

講的是一味販賣自己觀點的人。很多人侷限於自己從事的個別投資方式,看不到市場上各種各樣的投資方式眾多,往往陷入坐井觀天困局,舉例如下:「保險是一個神奇的工具既能保障又能理財」、「股票投資纔是最好的」、「只有期貨投資能以小博大」、「信託剛性兌付為投資者實際利潤創造最高」等等不一而足,這種人給你介紹的往往是在他自己熟悉的資產裏如何分散投資配置,但問題是在同類資產裏分散再多,也無意義,達不到資產配置的目的。

惡意配售

這種人是典型的金融一線銷售做法,金融分業經營現狀下,各家銷售人員都只能賣自己的產品,保險銷售會告訴你財富四象限,基礎保值型保險必須得佔至少20-30%,基金銷售會告訴你基金作為進攻型資產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佔30%以上纔行,等等吧這些。

這些做法是很無謂的,罔顧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的最終目的:賺更多的錢。

達到的效果是:讓銷售人員賺了更多的錢。

常見誤區情況

為分散而分散

「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裏」,大家說得已經滾瓜爛熟了,但這不意味著越分散的資產組合效果越好風險越低,恰恰相反,越多元化的資產類型,首先也會把你的收益分散到更低的預期,同時會給你帶來更多元化的風險種類,而且非常分散的投資組合會明顯分散你的精力,最後你真正熟悉的資產種類也許只佔你整體組合的不到一半比例,剩下的都是你並hold不住的東西,往往適得其反降低收益/增加風險。從投資理論而言,5個相關性較低的資產種類就足以分散組合的絕大部分相關性風險了,再多無益,理論細節不再細說。搞清自己的資產配置目的,適當分散即可,決不能為了分散而分散。

簡單配置不調整

也有很多比較初級的理財銷售,不真正懂得資產配置的精髓在於投資調整,認為簡單的30%配A,20%配B,10%配C,40%配D這種方式就叫資產配置了。完全錯。資產配置的精髓在於基於長期戰略下的各策略不斷根據市場實際情況動態調整,每個市場都有超額收益和超額風險的時候,2015年明知道股市已經明顯泡沫了為什麼還要配股市?2016年中以後明明看到了債市已經收益率降到歷史低位了還去做收益有限風險極大的債基不是瘋了嗎?有些理財人員會說人無法完全預測市場,但請問最基本的價值判斷能力你都不具備,你給客戶提供的專業價值在哪?就是買了你的產品送桶油嗎?

五、實際應該如何做

對於1000萬以上現金資產採用金融投資為主的家庭而言,為了達到比較好的資產配置目的,可以選擇兩個方式:

1.主要自己投

自己學的成本相對高,包括學習時間精力和幾年的試錯成本,如果對此真正感興趣的人是可以考慮的,但如果自己的主業比較擠壓精力的家庭可能不適合。

2.主要靠外腦

這部分是可以依靠認識的金融機構人員去需求一定幫助,無論是資產管理還是財富管理,都應可以幫助你在某種層次上達到一定目的,但也要自己學一些,至少能識別真正專業懂行的人和銷售誤導的人。

正文內容沒有了,祝你們早日找到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方式。

----------------------------------------------------------------

利益相關:我在管理100萬起的證券類私募基金,也在做百萬以上高凈值家庭的家庭資產配置服務。以上內容僅就個人從業經歷的看法,感興趣歡迎加微信深聊。

個人微信qingyang1987

財富管理公眾號:新竹財富

個人內容公眾號:天平大王砍投資

想深聊的話也可以到「在行」app找我付費諮詢,吳清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