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電影讓我想到達倫·阿羅諾夫斯基的《母親》還有MohammadRasoulof的《浮城記》,從隱喻層面來看,故事是有相似性的。

當然,金基德這部電影,很好地展現了自己的特色:一種對現實世界冰冷到極點的審視,還有慣於使用的「逆心理」手段(絕對不讓觀眾看得高興)。

電影荒誕,但是我們並不難看懂其中的意思。金基德這部電影野心很大的,他要解構的是人類的一切。

首先是人間。人間就是人與人之間,是最簡單最清晰的一部分。有人就有好人壞人,就要上等人和下等人以及中間人(中間人就是能夠給上等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船長和黑社會老大)。遊輪就是這個人間,不管如何,大家堆到了一起。壞人,有靠拳頭靠團夥作惡的,有好逸惡勞賣淫的,有靠詐騙賺錢的,還有無處發泄青春的。好人,就是正義感和膽量都十足的讀書人和他漂亮的新婚妻子而已。其他的「好人」,只是當他們看到「人間」對自己不公時,纔出來幫腔。至於上等人就是要享受對等的福利,就是猴王的先喫,喫好的,喫完了還要隨意交配。下等人即便不滿,但是懼於中間人的威脅和誘騙,以及能夠保持自己的基本生存狀態,還是老老實實認命。所以,說白了,人間,就是猴羣!當然,因為都是「人」,所以這是「人間」。在人間,在大家能夠維持基本生存條件之下,秩序還是能夠維持的。因為大家知道有道德有律法,有文明的束縛。

其次是空間。船突然就上了天,而且上不了天堂,也回不到大地。人間,就變成了純粹的「封閉空間」。那麼空間變化了,會有什麼變化呢?很明顯因為擺脫了「人間」,也就擺脫了「法律與道德」。儘管「權」和「力」依然存在,但兩者只為自己服務。所以,在「封閉空間」(就像山高皇帝遠的地方),「人性」就暴露了。除了食慾就是性慾,除了生存就是繁衍,人類與動物並無二致。

再次是時間。不管空間是否固定,時間一直在流逝。時間也好,熵的概念也罷,反正都可以物質化地用食物來記錄。食物最終會喫完,然後人肯定會喫人,最後只能是大家死個精光。從時間看,人類也的確是這樣一種存在。

從空間和時間,甚至人間來看,金基德看到的都是冷颼颼的現實,人性野蠻,人類醜陋。那麼總有什麼支撐著人類吧。電影就有了個老頭,一個一開始就用杯子收集塵土,似乎知道船隻會發生什麼,最終會如何的老頭。但是電影最後又冷冷地告訴我們,老頭不是神,他只是具備神性。這是個絕妙的喻體,他可以是哲學家,可以是科學家,可以是英雄。因為他有智慧,知道在人間會如何,在獨立的空間又會如何,隨著時間流失又會如何。要確保生命的延續,又必須如何。而且他還勇於犧牲,他最後把肉體都給了懷孕的姑娘和議員的兒子,最後血淋淋地打開門離開。很明顯,他像耶穌那樣,為人類贖罪。但是他不是靠什麼法力,而是靠知識,靠忍耐與等待,靠鐵一樣的堅持和火一樣的燃燒。

電影最後又回到了「人」。雖然我們看到的已經不是天空中的船隻,但是母子倆就是人類的倖存者,那艘船就是諾亞方舟。不管是夏娃造出亞當,還是亞當造出夏娃(很明顯,金基德連這個也要質疑)。對於他們而言,剩下的依然只是原始的人性:食慾和性慾,生存和繁衍。

人,人類不是很無味了嗎?其實電影說得很清楚,人生在人間,在空間,在時間中,本來就是無可救藥的。但是,人類始終需要那個老頭,沒有那個老頭,整艘船隻有覆滅。而老頭代表的不僅是智慧,不僅是美德,更代表著希望,延續的希望。慾望既會使得人類延續,也隨時可以毀滅人類。

儘管獲得的只是循環,就像電影暗示的「一上船就可以嗅到血腥味,船也不是什麼新船」,就像魯迅所說的朝代往複,人心依然!


在生存面前什麼尊嚴虛榮都沒有了,人性最醜陋的一面表現的淋淋盡致,文明社會倒退至原始社會的還原,導演的靈感是不是來源於中國五胡亂華的歷史事件。


內容情節,拍攝手法很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