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江北到淮海

後勤方面,淮海戰役由華東、華北、華中三大戰略區提供支持,以華東軍區爲主。在參戰兵力方面,也是兩大野戰軍聯合作戰,而以華東野戰軍(下簡華野)爲多。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其他野戰軍相比,華野是一支出身相對”複雜“的軍隊,主力是來自江浙的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合併而成。

解放戰爭初期,有一個所謂“和平民主新時期”的階段,少數解放區領導人因此大幅裁減野戰軍,但主管新四軍的陳毅與粟裕是三年南方遊擊戰的倖存者,對蔣介石的和平誠意連標點符號都不相信。而且,在國共初期談判中,已經確定蘇中解放區要放棄給蔣介石,所以陳毅粟裕加緊整頓部隊,將遊擊習氣比較重的新四軍“主力化”“、”野戰軍化”。以粟裕從江南天目山帶回來陶勇、王必成兩個縱隊爲基礎,吸收地方部隊主力,組建了二十幾個團,三萬餘人的“華中野戰軍”。這支部隊組建於相對富裕的蘇中地區,幹部有中學學歷的很多,士兵也基本完成掃盲。所以這支部隊雖然組建的比較倉促,但在戰鬥中成長很快,迅速具備了打大仗的能力。

1946年夏天,解放戰爭全面開打,基於“北攻南守”的戰略,本來中央希望粟裕迅速北上,與陳毅率領的山東部隊匯合,填補山東主力大規模進入東北留下的空缺。但粟裕提議“在條件較好的蘇中內線打幾仗”,於是在1946年7月至9月的兩個多月時間裏,這支“華中野戰軍”沿長江北岸的蘇中地區機動,打了有名的“七戰七捷”。該戰役打擊了國民黨的銳氣,更重要的是讓新組建的解放軍部隊認識了國民黨主力戰鬥力。

粟裕在蘇中整編野戰軍時對老紅軍部下說:

“如果國民黨真還像土地革命戰爭時那樣(弱),何至於在天目山(被國民黨第三戰區圍剿)打的那麼艱苦?真有三萬人主力早打到南京了!”

但大多數幹部沒有這麼清醒的認識,沒有認識到國民黨(蔣系)是抗日戰爭最大受益者的事實,對100多個美械師旅的戰法更是全無頭緒。蘇中這七場形態各異的小規模戰鬥,奠定了後來華東野戰軍作戰的一些基本原則,帶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偵查”性質。

在1946年年底,蘇中戰役結束後,以74整編師爲代表的國民黨軍佔領了最富庶的解放區。粟裕帶兵北上,與陳毅所率山東野戰軍在淮北魯南地區匯合,組建起擁有9個主力縱隊,27萬人的華東野戰軍。從1946年到1948年解放戰爭中,這支核心部隊都被國民黨視爲中共“唯一主力”,又壓在國民黨的江浙根據地頭上,受到了蔣介石最認真的“照顧”。所以,和其他戰區首先催動雜牌上前送死不同,從“全面進攻”,到“重點進攻”,再到“分區防禦”,華東野戰軍對面的敵人都是蔣介石嫡系“基本部隊”,有較平均的訓練、補給水平。

比如說,國民黨東北雖然有新一軍、新六軍等少數精銳單位,但在遼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東北剿總還是少數嫡系部隊裹挾大量軍閥部隊(如滇軍與前東北軍餘部)和雜牌武裝(如收編僞軍組建的十個暫編師)出戰,即便到了決戰階段,長春、錦州兩個次級要點都有近一半的雜牌部隊。

而在華東,國民黨出動五六十個整編旅/師,其中黃埔嫡系部隊長期佔60%以上。剩下的部隊雖然有地方軍閥背景,但大多數部隊的中低級軍官已經換成了中央軍校生,不可能再違逆蔣介石的指揮,屬“中央旁系”,如吳紹周,黃伯韜部隊。只有馮治安,劉汝明等北方軍閥的殘餘算是真正的雜牌,但在高樹勳起義後,這些部隊不是用於防守,就是進攻時掩護側翼。在淮海戰役前,華東國民黨軍以徐州爲基地,不斷出擊,華東野戰軍基本是與“清一色”的國軍主力對抗。

1946年年底,陳毅粟裕合兵組成華東野戰軍後,根據蘇中戰役所得經驗,利用山東解放區的後勤優勢,面對全面壓上的國民黨軍不斷防守反擊,在內線消滅國民黨軍隊。1946年年底到1947年6月的半年時間,打了5次非常成功的殲滅戰:分別是:

1946年12月宿北戰役消滅整編69師

1947年1月魯南戰役消滅整編26,整編51兩個師

1947年2月 萊蕪戰役消滅整編46師,73軍

1947年4月,泰安戰役,消滅整編72師(川軍)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消滅整編74師

代價是半個山東解放區被國民黨軍佔領。

淮海戰役拉開帷幕,粟裕越來越自信......

到1947年年中,雖然國民黨主要進攻的魯中南解放區面積減少60%,但已被成建制殲滅25個旅約二十二萬人,佔其華東總兵力的三分之一。而且在被佔領的解放區,國民黨短時間內不可能在進行過土改動員的地方恢復封建土地制,也就無從建立地方政府,更不可能補充糧食和人力,只是依靠純粹的軍事佔領來顯示存在——起碼壓縮一下解放軍的根據地優勢。

然而,作爲一支必須抱團纔有戰鬥力的封建軍隊,國民黨軍只能依託交通線與城市進行低效佔領。數次殲滅戰後,國民黨在山東地區剩餘的四十個旅,三十七、八萬軍隊,有三十多個旅用於防禦膠濟鐵路,津浦鐵路(今京滬高鐵),濟沂公路(今G5京滬高速公路)三條交通線。所以,解放戰爭爆發僅僅一年,貌似國民黨軍還處於攻勢,但實際上在華東已經失去了大規模進攻能力。

2、國民黨的軍事弱點

在第一年的戰鬥中,國民黨軍還暴露出很多難以糾正的弱點。其中戰術與武器上的弱點各部隊區別很大,這裏不詳述。但在組織與後勤兩個方面,各部隊有很多共同問題,下面在戰略和戰役兩個層級,分述四種表現形式:

後勤:蔣介石在抗戰結束後,打着充實戰鬥部隊的旗號整編軍隊,將過去比較龐大的軍屬後勤系統全部取消。軍級單位轉爲整編師以後,雖然戰鬥部隊確如解放軍所說“不但沒有縮編,人員反而更加充實”,但後勤規模卻從過去大概三四千人,降到千人左右(與之對應,中共一個主力縱隊按標準會配備3500名常備隨軍民工)。這和華東美械,半美械嫡系部隊對後勤的需求極不匹配。

與此同時在美國人”顧問”下,國民黨取消了過去更適合於半封建軍閥需求,分頭分級控制的兵站補給制,成爲世界上繼蘇聯紅軍後,第二個實行“聯合勤務”制的軍隊,所有人員增補與輜重運輸完全受設在徐州的補給司令部控制。從政治上說,這項制度牢牢拴住了軍閥部隊,大如劉汝明,小如米文和,在中原大地上頑強生存了三四十年的獨立軍閥都被納入了國民黨體系。

但在戰場上,國民黨後勤補給由於過度集中,完全依靠火車和汽車進行戰略補給,進攻必然就只能依託交通線進行“東西對進”“南北夾擊”,完全失去了戰略突然性。此外,由於人員補給完全由中央調控,所有部隊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夠獲得多少人力補充,各部隊要麼是步步爲營,深恐損失部隊,要麼是一波打殘,長時間無從重建。

在戰役層面,國民黨整編師後勤人力不足,一次出擊只能攜帶4-5天所需輜重物資——還往往不足額,維持三天行軍就不錯。熟悉軍史的讀者應該知道美軍對在朝鮮的志願軍有“星期攻勢”的說法,這說明解放軍步兵可以自帶物資保持7天持續進攻能力。加上解放軍組織度高,行軍速度本來就比國軍快,單支部隊在停下來等待補給前,機動能力幾乎是國民黨三倍。

具體而言,一場戰役中,解放軍縱隊有超過三百里的機動能力,而國民黨軍機動百里左右就要停下來等待補給。就在國民黨耗盡機動力的極限處,解放軍可以從周圍100公里的半徑內抽調部隊打殲滅戰,同時不太擔心國民黨突圍。魯南戰役,國民黨軍從棗莊出發,走了四天約120裏被包圍殲滅,萊蕪和孟良崮兩次殲滅戰,國民黨軍被殲部隊距出發點同樣是100裏上下。到了淮海戰役,杜聿明集團最終覆滅的陳官莊離徐州依然只有百里之遙。

總的來說,在解放軍眼中,改變了後勤體制的國民黨軍幾乎是半靜止狀態。國民黨軍隊也往往像老祖宗湘軍一樣,結大營打呆仗。萊蕪戰役南線戰場,五六個整編師,近二十萬人堆在一起,齊頭並進,一天前進20裏,企圖藉此“擠死“陳毅粟裕。華東野戰軍當時全軍不到二十萬機動兵力,火力不到國民黨軍三分之一,的確很難正面攻擊這樣一個大集團。但國民黨卻因爲組織問題,暴露了更多的弱點,屢屢被粟裕利用。

作爲國內最大的軍閥,蔣介石出於吞併同行的目的,在美國人建議下,組建了世界上第二個國防部(第一個是納粹德國),將抗戰時各種高級軍事編制如戰區,軍團,集團軍統統取消。非常扁平化的將180萬野戰主力編成八十多個整編師/軍。這樣大批中等軍閥要麼屈尊去當整編師師長,要去不直接統屬部隊的綏靖區當司令,副司令,交出了很多權力。另一方面,當時大量只有師長資歷的黃埔生,可以名正言順領導最高級軍事單位:整編師,替代那些被趕走的軍閥。從政治角度,這波操作的確很聰明。

但是,由於整編,各戰區級指揮官對下屬整編師/軍沒有直接隸屬關係,徐州往往還有一個蔣介石空降的副總參謀長指手畫腳,結果徐州的戰略司令指揮不動徐州和濟南兩個綏靖區,而任何一個綏靖區也不能有效指揮兩個以上的整編師。實際操作中,都是綏靖區副司令帶着老部隊去“協調”。但這個所謂副司令,也不過也是老資格整編師師長,面對亦是師長的“黃埔新進”往往指揮不靈。所以,只要國軍動員兩個以上的整編師齊頭並進,進軍過程中就一定會因爲各種矛盾逐漸散開,最終分成兩個大概距離幾十裏的集團,給解放軍提供分割穿插的機會。

比如萊蕪戰役,國民黨方面幾乎把半個總參謀部都搬到徐州,依然只能勉強協調南線與西線兩個方面。北線濟南綏靖區副司令李仙洲帶着三個軍(整編師)先南下又後撤,走了兩百里地,毫不意外地被拖成前後兩個集團,靠南的兩個軍隨李仙洲被華野圍殲。這時南線大概六個整編師,因爲前面提到的補給問題,走了一百多裏到臨沂,無法繼續前進,只能坐視一百五十里外李仙洲被消滅。

同樣,魯南戰役也是四個整編師一起推進,走了十天左右,四個整編師中唯一嫡系軍隊馬勵武憑藉着快速縱隊支持最爲靠前,後面跟着一個戰鬥力極弱的雜牌部隊51師,而一貫以善於防禦著稱的馮治安西北軍兩個師遠遠落在後面。華野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把靠前兩個師和快速縱隊一起消滅。

戰役指揮方面,整編後形成了畸形的二二制:一個整編師兩個整編旅,一個整編旅兩個整編團。理論上說,這有利於嚴重缺乏持續作戰能力的國民黨軍,保證了整編師在開戰時能迅速將所有可用兵力投入一線。但大多數戰鬥並不是正面平推的簡單戰鬥,往往會在無準備的行軍中忽然捲入戰鬥。過去一個軍掌握6-9個團情況下,行軍時配置比較靈活,現在4個團,往往是單線前進,一個團突前做前衛,指揮部隨後跟進。前衛進入包圍圈,就會暴露指揮部。很多部隊因此快速崩潰。

當然,旅-團-營都是編制而已,如果軍官領導有力,臨時拆散編制,以營爲單位靈活運營亦無不可。但這又涉及40年代國民黨軍政體系的另一個致命缺陷——行伍出身的基層軍官與軍校出身的中高層官員之間存在嚴重割裂:國民黨嫡系的潛規則是軍校生起碼有一個少校團副的前程,行伍則只能幹到上尉連長。十幾年的傳統保持下來,軍校生不會帶兵,而行伍不會指揮。

1946年整編前,國民黨嫡系一般是北伐老兵當連長,團長則是抗戰爆發後才畢業的軍校生。而國民黨軍的整編建制調整到旅爲止,實際取消了原來的團級建制。於是國民黨的營級幹部特別薄弱,不是初出茅廬坐等升級的軍校生,就是九死一生膽小惜命的兵油子。所以整編團必須蝟集在一起移動才能保證基本的行軍戰鬥。一個整編師4個團,再怎麼排列組合,選項也就那麼多,很容易讓解放軍找到應對模式,或是用連級部隊牽制一整個團。

3、解放軍的成長

1947年6月,經過1年的內線作戰後,晉冀魯豫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各自消滅了二十餘萬敵人,國民黨軍實際進攻能力下降極大,不得不將有限的機動兵力重新集結,這被我軍定性爲“重點進攻”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常說的 “全面進攻”“重點進攻”,都是根據戰場態勢做出的事後總結,國民黨並無類似安排,實際上也缺乏全國層面的戰略謀劃能力。

晉冀魯豫解放區,除了少數堡壘城市已經完全解放區化,野戰軍南下無疑是必然選擇。1947年6月底劉鄧突破國民黨黃河防線後,在魯西南地區連續作戰,於羊山集全殲陳誠土木系主力整編六十六師,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消滅國民黨九個半旅六萬人,降低了國民黨在平漢路以東,隴海線以北區域的機動兵力密度,配合了華東野戰軍的作戰。

但陝北與東北的局勢比較危險:北滿進攻四平不下,南滿也被只剩長白山區不到十個縣的狹隘區域。而陝北在延安失守後,彭德懷帶着三萬多人的西北野戰軍和十倍於自己的胡宗南部兜圈子,毛澤東一度擔心西野堅持不住退往山西(當時毛澤東催促劉鄧南下的絕密電報中有“陝北甚爲艱難”一句),讓胡宗南主力西出潼關加入中原戰場。

於是,毛澤東要求南線(黃河以南)解放軍進行脫離根據地遠外線出擊。南線解放軍主力部隊幾乎傾巢而出,開始脫離後方的戰略反攻,劉鄧帶領晉冀魯豫解放軍(後中原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陳賡與謝富治率領太嶽軍區部隊在黃河拐彎的風陵渡過黃河進軍豫西伏牛山地區,陳毅粟裕則從東部越過津浦線,向隴海路以南,平漢路以東豫蘇皖地區進軍。希望將戰爭引向國統區,以減輕當時形式比較危險的東北與陝北壓力。

從1947年7月到1948年年初——也就是解放戰爭第二年的上半年,後來參加淮海戰役的中野、華野被分爲在長江北岸大別山的劉鄧集團;在潼關以東,在伏牛山外圍活動的陳謝兵團;沿隴海路南線從東向西移動的陳唐兵團;在豫皖蘇地區活動的華野主力陳粟兵團;以及留在膠東解放區內線,由許世友,王建安率領的華野西兵團。這些描述在大多數戰史中都能看到,但很少見到圖像化的描述,下圖即爲馬前卒工作室特地製作:

淮海戰役拉開帷幕,粟裕越來越自信......

在這半年裏,這五個集團在中央的統一指揮下,相互之間互相支援,在東西千餘裏,南北六百餘裏的廣闊土地與國民黨軍來回周旋,雖然未能攻佔大城市,但解放了大量縣城,改造了上百萬平方公里的農村,將隴海路以南2-3百里的地區全部變成半解放區,爲1948年淮海戰役提供了重要基礎。另一方面,國民黨已經不足的機動力量爲追擊解放軍而南北奔波,完全無暇再攪擾老解放區,爲土改運動提供了充裕的時間。

但在這半年中,解放軍野戰部隊最重要的收穫是充分理解了雙方的優勢、劣勢:

1946年後,國共之間的戰爭已經完全上升到體系與體系的對抗。抗戰期間,國民黨以抓壯丁和青年從軍的形式實現了部分動員,加上美國在政治,經濟與軍事方面的全面援助,相當一批受教育青年加入部隊充當骨幹,國民黨軍隊已經從純粹忠於軍閥個人的封建軍隊變成略具現代反共意識形態的法西斯軍隊。所以,解放軍不能再像紅軍時期那樣,依靠純粹的軍事組織優勢就能戰勝國民黨軍隊,反而會在根據地之外喪失很多優勢,戰鬥力大幅下降。

這一點在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時表現的尤其明顯:在意識形態建設比較成功的桂系統治下,國民黨確實可以對其支持者:地主與富農進行相當程度的動員。不但有頑強與殘忍程度都超過國民黨主力的小保隊(地方武裝),還能實現大範圍的堅壁清野。而解放軍爲了實現”站穩腳跟”,也不得不針鋒相對實行震懾性的”左傾”路線。最終,劉鄧大軍野戰主力消耗過大,於1948年2月離開大別山,返回淮河以北,與陳謝兵團匯合開始休整。

而與大別山不同,在一直作爲半解放區與淺近外線的魯西南與豫蘇皖解放區,無論是劉鄧短期(不到一個月)停留,還是陳粟華東部隊長期(4-5個月)迂迴,都能享受到解放區做戰的“氛圍”加成。比如解放軍戰士行軍不怕辛苦——累了隨地休息都是安全的;進攻時不怕受傷——受傷有擔架,還有後方醫院可去。同樣,俘虜也更容易轉化爲解放戰士——既沒有地方可逃,也能看到解放區與國統區的天壤之別。

這意味着,在戰術上一直處於攻勢的解放軍反而比防禦城市的國民黨軍隊更依靠“後方”:前面提到解放軍的機動性相對國民黨軍有三倍優勢,這必須在解放區才能實現。外線作戰,往往需要分散兵力收集補給。加上,隨軍民工很容易潰散,需要抽調戰鬥部隊搞運輸,而兵員幾乎無法補充,戰鬥力下降很快。

在國民黨向大中型城市收縮後,解放軍的戰鬥越來越依靠火炮。此前在國民黨軍隊中繳獲了許多裝備,火炮數量已經不算太少了,比如華野外線軍團75毫米以上火炮超過兩百門。但運輸火炮和供應彈藥很難,往往是要機動就有沒持續攻堅能力,要攻堅就影響後續機動。在大別山部隊最困難的階段,爲了給劉鄧集團提供新兵與彈藥補給,許多新兵不帶武器,只攜帶彈藥物資走出根據地,再由陳謝兵團抽調戰鬥部隊護送幾百裏到達一線部隊。所以,儘管解放軍優勢越來越大,卻很少攻擊中等以上城市,也基本不會考慮一次性攻擊兩個以上的國民黨兵團(3-4個整編師)。

4、走向決戰

1948年初,解放戰爭進入第四個半年,中原解放軍各部隊經過四五個月外線作戰,損耗不小,非常疲勞,先後從較遠的外線向內線轉移。而當時全國局勢也與半年前開始外線作戰時有了很大變化,尤其是毛澤東擔心的陝北與東北已經明顯改觀。

西北野戰軍經過內線沙家店與清澗戰役,把胡宗南逼退到陝西中部。加上胡宗南需要分兵對付在潼關外機動的陳謝兵團,1948年2月,人數6-7萬的西北野戰軍已經在考慮如何突襲關中平原。東北野戰軍通過北滿土改,兵力大幅增長,將國民黨軍壓進幾個孤立大城市。就連最弱的華北軍區也收復了石家莊。

所以1948年3月,毛澤東與周恩來,任弼時一起率領中央縱隊東渡黃河,前往位於晉察冀解放區腹地的西柏坡,與劉少奇、朱德領導的中央工委會合。這意味着毛澤東爲核心的中共中央認爲解放戰爭即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最高決策機構必須合併考慮決戰方案了。

淮海戰役拉開帷幕,粟裕越來越自信......

到此爲止,毛澤東對全國解放的戰略預期依然是東北支援全國——優勢最大的林彪集團完全消滅關外國民黨軍隊,再經過一個較長的時間休整發展,帶領東北野戰軍南下席捲全國。同時,其他幾個解放區雖然打勝仗,但動員力已經接近極限,短期內很難大規模擴軍情。再加上國民黨宣稱要在美國支援下建新軍,1年之內在江南編練共計一百萬人的新部隊。暫時黃河以南的局勢是雙方相對平衡。

毛澤東決定,關內解決軍繼續按1947年7月《一年作戰總結及今後計劃》文件發展,遠近外線相結合,浪潮式前進,穩固1947年下半年獲得的隴海線南部中原新解放區,再繼續往往南推進,將淮河以北的國民黨軍完全擠進鐵路沿線大城市。外線部隊像此前突入大別山那樣,到國民黨大後方江南地區擾亂動員:“變江南爲中原,變中原爲華北”。

外線任務內定交給富有江南作戰經驗的粟裕,帶領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改編爲東南野戰軍。該部隊將分幾個階段,進行多次500公里以上躍進,最終進入閩贛浙邊武夷山區域,恢復十五年前的中央蘇區。然後,華東野戰軍將再派三個縱隊組成東南野戰軍第二軍團下江南。爭取吸引國民黨中原(含華東)80個旅的一半回到長江以南,並徹底破壞國民黨在江南的動員能力。

與此同時,國民黨因爲國大選舉(上一篇的重點內容)處於麻痹狀態。加上陳謝集團與陳唐兵團在隴海路與平漢路獨立作戰,攻克洛陽,讓國民黨中原部隊忙於應付。中野與華野主力得到了一個長達三四個月的休整期,自內戰以來前所未有,領導人終於有空思考全局戰略。

1948年4月,在濮陽整訓的粟裕以個人名義給中央打了一份超長電報(網上全文較多,這裏不轉)。把本文前面提到的外線作戰弱點全面彙報給中央,建議將華野主力留在中原作戰。中央在收到該電報後,讓陳毅與粟裕火速去當時中央軍委所在地阜平縣城南莊“面談”。並最終同意粟裕暫不過江,留在中原。在此之後,粟裕從戰役執行者,變成了制定戰略方案的參與者。

在豫東戰役的進程中,雖然粟裕沒實現自己立下消滅邱清泉第五軍的軍令狀,但僅用一次戰役,就完成了中央軍委要求的指標——大半年消滅國軍十萬人。粟裕“在中原打幾仗再南下”的理由更加充分。之後濟南戰役中,一般認爲比較弱勢的華野東兵團(許世友部隊)也給國共兩軍同時帶來驚喜,證明自己的戰鬥力已經可以和粟裕部隊相提並論。

所以到了1948年7月,濟南戰役即將結束時,粟裕就開始與中央討論後來被成爲“小淮海”的作戰計劃。和史實中的淮海戰役相比,這還算一個爲躍進江南做準備的“小”計劃,但就當是的情況而言,協調兩個野戰軍近20縱隊,一次消滅國民黨十五個旅的計劃,在解放軍看來已經是“極宏大”、“超越過去中原所有戰役規模”的大戰。

爲實現此計劃,共產黨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動員,除了前面提到過的社會動員和後勤組織外,平時被視爲次要因素的“統戰”暗線統統被激活,既有情報部門臥底,也有軍事指揮方面的兩面派軍閥,甚至三道九流江湖人士也被動員。而國民黨方面幾乎全無察覺,仍在以徐州爲中心,沿鐵路集結兵力,甚至考慮北上反撲濟南。

淮海戰役的序幕就此拉開。

如果您有相關法律問題,請您通過私信平臺向我們提問,具體說明您所需要的法律問題的事實以及問題,小編將竭力爲您解答,但意見僅代表小編個人意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