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路紛紛謠傳,說蘇州可以全市域開發,甚至說江蘇省府挪用南京、蘇北土地指標給蘇州。究竟真相如何,讓我們細細看來(以下內容均為轉載,原作者為高樓迷蘇州版網友「為RMB服務」,其原貼在高樓迷遭到南京超版的無情封殺,而一些顛倒黑白、煽動情緒的垃圾帖卻在南京版置頂,可見高樓迷之混亂也,PS:封殺原貼的南京超版,有本事來刪我這篇文章,我恭候你的大駕)….

今天簡單的把國家、省、市主體功能區規劃貼一下,供各位網友參考,以便明鑒。

基本上但凡有點文化的人都看得懂,只陳述事實,請各位網友跟貼時理性,以體現蘇州人文素養,也請版主必要時刪除一些無知的造謠的人的跟貼,以保證本貼安全。

蘇政發〔2014〕20號 是官方公開發表的規劃文件。內容和圖不少,某些造謠誣衊之徒隨意截取一張圖張口就來,確實也導致相當的網友不解。這裡先將公開發行的官方規劃中重要的幾張圖附上,其餘還有很多不重要的圖就不附了,以免浪費版面,各位感興趣的可自行搜索。行政圖是不免的,因為省級規劃顆粒度基於行政規劃,也就是基本上是以區縣為基本單元。

遙感衛星圖可以看得出各市建成範圍(基於2014年規劃發布時)

城市和農業格局

各行政區人口及經濟水平

然後就是各地區的土地開發強度,也就是無錫開發強度超過警戒水平,南京蘇州常州接近警戒水平。

從分布可以看得出,蘇錫常城鄉開發強度差別不大,而南京揚州徐州連雲港則是明顯的市區高強度開發而導致下面(區)縣沒有土地指標。

最後就是一些無知之徒信口雌黃的來源,土地功能分區圖

第一部分:優化開發區域分布圖

所謂優化開發區域,說好聽的就是這些區縣各方面發展得很好,說不好聽的就是規劃文件里的一句話:「優化開發區域是經濟比較發達,人口較為密集,開發強度較高、資源環境問題凸顯」。

發展指導是一段話:優化建設空間結構。按照「控制增量、盤活存量、集約高效」的要求,促進集中、集聚和集約發展,不斷提高經濟開發密度與產出效率;控制建設用地增長,適度減少製造業建設空間,減少農村生活空間,擴大服務業、交通、城市居住、公共設施空間;加大主城區存量土地結構調整力度,全面實施「退二進三」,大力發展金融、商務、軟體、外包等樓宇經濟和總部經濟,提升城市空間利用效率。

如果白話解讀,也就是這些優化區基本上不再給土地指標,主要以盤活存量,「優化」為主,所以是優化功能區,也是蘇錫常寧現在土地指標極其緊張的原因,因為根本就不給你土地指標。

第二部分:重點開發區域分布圖

這個才是真正的好區域,文件提到:

統籌安排建設空間。適度增加建設用地空間,適度增加服務業和城市居住空間、交通空間、公共設施空間,穩定製造業空間,加大製造業空間存量調整,推進集中布局,提高空間產出效益;合理進行農村居民點整合,推進集中居住,減少農村居住空間;加大土地後備資源整理和開發力度,拓展發展空間,擴大綠色生態空間。白話解讀就是,這些重點區域有建設用地指標!有這些區域的恭喜了,均位於江北。

第三部分:限制開發區域分布圖

這個也沒什麼好說,農業為主,適當發展,但是也是有土地指標的!調整空間結構。適度擴大農業生產空間,促進基本農田集中連片布局;積極推進工業集中區的整合撤併和搬遷,保留部分基礎好、效益高、污染小的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實施點狀集聚開發;控制新增建設空間,優先保障鎮區和保留工業區的用地,引導農民集中居住,減少農村生活空間;適度增加生態空間。

第四部分:禁止開發區域分布圖

這個沒什麼好說的,都是重點生態保護區,點狀的,各市都有,蘇州還不少。

以上是規定的主要內容,基本上大家可以看得出了,功能分區基本上宣告蘇錫常鎮基本上沒有土地空間指標了,不是讓你優化的就是限制的。

看完以上內容,再來看蘇州主體功能區規劃,也是官方發表的,就上一張圖和一個指標表,基本上是個人都看得懂,其他不重要的不提了。

蘇府[2014]157號

空間結構得到優化。全市開發強度不高於30%,建設空間控制在2600平方公里左右,農業空間為2790平方公里左右,基本農田不低於2054平方公里(308萬畝)。嚴格保護生態空間,生態紅線區域保護面積比例不低於37.8%,其中河流、湖泊、水庫等主要水面面積不減少。

最後再看看兄弟城市(畢竟江蘇江蘇江寧蘇州,江蘇最重要的兩個城市)的主體功能規劃:

寧政發〔2017〕166號

直接用原文的一段話和一張圖吧,各位自己看得懂。

——空間結構合理優化。推動城市發展從規模擴張向精明增長轉變,以盤活存量、功能融合、地上地下統籌為主要路徑,釋放發展空間,建設用地增量逐年下降,耕地面積剛性穩定,生態用地只增不減,歷史文化風貌得到嚴格保護。國土空間開發強度控制在29.4%以內,城鎮、農業、生態三類空間規模分別控制在1450、3161和1976平方公里以內,三類空間占國土面積的比重分別約為22%、48%和30%(見附圖1)。生態紅線區域佔全市國土面積不低於23.5%,生態安全和農產品最低保有量得到有效保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