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大家都默認的觀點是

藝術是沒有對錯的,因此美是沒有標準的。

印象派

抽象派

維也納分離派

後印象派

立體主義

古典主義

超現實主義

波普藝術

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的風格,但是美真的沒有標準嘛?

其實這種價值虛無的觀點是非常擾亂視聽的。

因為如此說來,每個人的作品都可以進博物館,每個人的文字都可以出版小說,每個人的歌聲都可以進歌劇院,……

但是,真相併非如此。

一件藝術必須要有文化審美,一件偉大藝術品的產生往往和他特殊的文化語境分不開。

齊白石的蝦蟹圖野趣橫生,大抵是被一些文人墨客們以及較為年長的長輩所喜愛的。

同樣

新海誠《你的名字》

二次元的作品佔據了當下90後們的屏幕,可謂是「宅文化」的代表。

那麼

漢斯·馬卡特

像這樣出現在教堂的宗教題材作品,可以看出是為權貴、宗教以及統治階級服務的。

這就是為什麼有許多美好的東西無法再複製,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養活那條魚的水已經變了。

所以我們往往以這條河裡的魚去評價另外一個湖裡的蝦,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成立的。

這是文化審美的問題,也就是說,他必須是要在時間軸,生活方式,文化環境中才能凸顯作品的意義與價值。

無論從生理和心理學的範疇來說,美向來是有跡可循,有其內在規律的。

心理學在視覺感知中起著強大的作用,有很多藝術家的作品中隱藏者格式塔心理學的原理。

1

知覺經驗服從於某些圖形組織的規律

藝術家M·C·Escher作品

2

眼腦作用是一個不斷組織、簡化、統一的過程;由此,簡潔,有助於大腦快速理解。

日本攝影師深瀨昌久《鴉》

3

眼腦會把接近的事物視為整體。

橫浪修攝影作評

4

眼腦傾向於將具有共同特性的物體組合成整體。

5

眼腦會將一個傾向於完形而為封閉的形狀知覺為一個完整圖形。

康定斯基作品

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也是運用了格式塔心理學,使靜態作品造成了一種無限接近的動態感。

部分與整體以某種形式相似的形,稱為分形

分形幾何學是人類理解大自然奧祕的方式,同樣也能被運用於美學中。

電影《湮滅》劇照

分形在一些特效電影中較常出現,大家可以留心關注。

目前,造型邏輯學院也使用分形理念進行繪畫研究。

此外還有透視、恆常性、色彩、光影等等視覺語言。

作為一個繪畫學習者來說在視覺審美上,必須要懂得其邏輯技巧與組織手段,以此根據文化表述的不同來匹配視覺語言的方式。

這就牽扯出一個問題,繪畫到底應該是理性還是感性?

其實在表現層面,憑感覺是對的。因為痕跡之美、人性之美確實是繪畫最珍貴的東西。

但是在底層的文化邏輯或者說是視覺審美上,這個不應該憑感覺,應該有很強的邏輯性。往往許多人是反過來的。

所以絕大多數人愛畫畫,但隨著年齡,家庭,工作,經濟等各種原因的變化,很快繪畫就沒有樂趣了。

因為把藝術訓練建立在感官刺激上,無異於等同雜技。。。。

這就是為什麼塞尚畫得很散,但我們認他是結構主義大師。

梵谷畫的很拙,但他非常華麗和絢爛。

馬蒂斯畫的簡,大家認他優雅的原因。

……

所以當我們用西方寧方勿圓的標準,去套我們唐宋人物畫的時候會發覺完全對不上,

因為東方審美底層是在分形上寧方勿圓的連續運動。

因此得出結論美是沒有標準是非常片面武斷的。

美,在文化審美上沒有標準,但切記,在視覺審美上是有對錯,有高低的。

點贊請下方右行

聲明:文中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來源於網路,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刪。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